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缬沙坦与氟伐他汀对阿霉素(ADR)肾病大鼠蛋白尿及肾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20只,适应性喂养2周后,随机抽取18只为正常对照组(A组);另外102只制作阿霉素。肾病模型。84只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4组:B组为模型对照组(等容积生理盐水,n=21),C组为缬沙坦治疗组[缬沙坦3.5mg/(kg·d),n=21],D组为氟伐他汀治疗组【氟伐他汀10mg/(kg·d),n=21】,E组为缬沙坦与氟伐他汀联合治疗组[缬沙坦3.5rag/(kg·d)加氟伐他汀10mg/(kg·d),n=21]。其后,分别于2、6、10周末,遵循随机化原则,按n=6分层抽取各组样本,收集24h尿液、血液及肾组织标本待测。结果与A组相比,B组、C组、D组和E组24h尿蛋白排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浓度明显升高(P〈0.01);免疫组化染色表明,NF—κB阳性积分明显升高(P〈0.01);缬沙坦与氟伐他汀单用及联用尿蛋白排泄减少,血清TC、TG浓度降低(P〈0.05或P〈0.01),肾脏NF—KB表达降低(P〈0.05或P〈0.01)。结论缬沙坦与氟伐他汀可减轻阿霉素。肾病大鼠蛋白尿、降低血清TG、TC浓度,降低肾脏NF—KB表达,联用时疗效更明显。提示缬沙坦与氟伐他汀至少部分通过降低NF—KB表达而减轻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42.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ANCA)相关性血管炎(ANCA-associ-ated vasculitis,AAV)是一组影响中小血管的、严重危及生命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AAV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最初人们并不认为补体系统与AAV的发展有关.然而,动物及临床研究表明补体系统的激活,特别是旁路途径,对AAV的发展至关重要,补体激活产物C5a具有核心作用.本文主要对补体系统在AAV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究肾脏病学临床教学中应用循证医学联合病案导学式教学法的效果.方法:选取皖南医学院60名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实习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在教学中实施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实验组在教学中实施循证医学联合病案导学式教学法,对比两组学生教学成绩以及教学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实验组...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骨化三醇服用前后25(OH)D3水平,分析其相关临床指标。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15年7月已确诊的CKD 35期患者,49例入选,其中男性28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2.2±12.4)岁。给予骨化三醇口服,随访2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84.9±27.4)d,分别检测治疗前后25(OH)D3,血清钙、磷、i PTH的水平。分析其25(OH)D3与各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给予口服骨化三醇2月后患者血清25(OH)D3平均水平较前增加[(18.6±4.0)ng/m L)vs.(20.0±6.0)ng/m L,P<0.05]。血磷、i PTH水平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钙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25(OH)D3浓度与i PTH、血钙、血磷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口服骨化三醇的慢性肾脏病患者25(OH)D3水平有所提高,血钙平稳,血磷、i PTH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左心室肥大(LVH)与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按照研究需要随机选取弋矶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80例病情相对稳定的MHD患者,所有患者血清FGF-23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其他需测定指标有血清钙、磷、iPTH等,所有入选患者检查超声心动图,依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后根据LVH的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即LVH组59例和N-LVH组21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LVH组在透析龄、磷、钙磷乘积、胆固醇、收缩压、舒张压、LVMI、FGF-23和iPTH上均高于N-LVH组(P<0.05),而LVH组在高密度脂蛋白和血红蛋白上均低于N-LVH组(P<0.05);LVMI与透析龄(r=0.840)、磷(r=0.900)、FGF-23(r=0.953)和收缩压(r=0.687)均呈正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GF-23、透析龄、收缩压和磷指标的升高是影响LVMI升高的重要因素。结论:MHD患者LVH与... 相似文献
46.
低分子肝素对肾病综合征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对肾病综合征(NS)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及其对肾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肾病综合征模型组、肾病综合征模型LMWH治疗组,分别于第2、3、4周末留取24 h尿液,测定尿蛋白,并离心沉淀备测VEGF;同时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清白蛋白,并离心沉淀备测VEGF。结果:NS大鼠尿液、血清中VEGF水平明显升高,尿液VEGF与24 h尿蛋白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用LMWH治疗后血清、尿液VEGF水平减低,24 h尿蛋白减少,血清白蛋白升高。结论:LMWH可降低NS大鼠血清和尿液VEGF浓度,可能是其保护肾脏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7.
目的测定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胱抑素C(Cys C)水平及血肌酐水平,比较血Cys C与血肌酐清除率的相关性,寻求1种理想的反映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敏感指标。方法以75例CKD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43例;分别测定其血肌酐、血Cys C水平,并利用Cockcroft-Gault公式及MDRD公式将血肌酐水平换算成血肌酐清除率。其中,22例患者以~(99m)TC-二乙三胺五醋酸肾动态显像检测GFR。结果 CKD 5期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速度低于Scr值的增长;Cys C与GFR相关性优于Scr(-0.717 vs -0.631)。结论 Cys C是1项理想反映GFR的内源性指标与Scr进行联合检测,并结合CG、MDRD公式,能有效地评价GFR。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对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脂质代谢、血管紧张素Ⅱ、白细胞介素1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的影响。方法89例伴有蛋白尿的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苯那普利组(n=30)、缬沙坦组(n=30)和联合治疗(苯那普利 缬沙坦)组(n=29),治疗8~12周。分别检测血脂、血管紧张素Ⅱ、白细胞介素1和C反应蛋白水平及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治疗后各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联合治疗组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降低(P<0.05);苯那普利组和联合治疗组对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水平的影响大于缬沙坦组(P<0.01)。苯那普利组及联合治疗组血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缬沙坦组血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各组蛋白尿均降低(P<0.05),联合治疗治疗组降低蛋白尿疗效优于苯那普利组及缬沙坦组(P<0.05),苯那普利组与缬沙坦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紧张素阻断剂可改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脂质代谢紊乱,下调血清血管紧张素Ⅱ、白细胞介素1及C反应蛋白的表达,降低尿蛋白,联合治疗用药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的疗效,并按年龄因素对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对238例血液透析贫血患者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3000U/支皮下注射,剂量每周100~150U/kg,分2~3次给药.分析其疗效并与年龄的关系.结果 238例患者中有效224例(94.12%),无效14例(5.88%).治疗后238例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尿素氮(BUN)及肌酐(Cr)水平明显改善(P<0.01),贫血改善情况随年龄的增加而下降(P<0.05或P<0.01).对Hb上升值及年龄因素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Hb上升值及年龄因素呈负相关(r=-0.682).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贫血安全有效,但疗效随年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