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10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近年来发观,弓形虫是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的重要机会性病原之一,它仅次于卡氏肺孢子虫和隐孢子虫。肿瘤患者由于化疗和放疗引起免疫抑制,其弓形虫感染率也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为此我们自1989~1990年采集了癌症、糖尿病患者和对照人群血清,以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其弓形虫抗体,并进行了流行病学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很早就发现内毒素血症疾患与疟疾发作有某些相似点;近来的材料认为,内毒素中毒主要是巨噬细胞对细菌脂多糖(LPS)应答而释放的因子引起的。感染文氏疟原虫佩氏亚种(P.vinckei petteri)的小鼠,当原虫密度高时则先发生内毒素血症的指征和病理特点;而且,注射小剂量LPS可增强内毒素中毒的发作。感染文氏疟原虫的小鼠,对LPS的敏感性大大提高;甚至将小量LPS(<20μg)注射给低原虫血症的小鼠,都很快发生内毒素血症症状。此外,注射LPS小鼠的血清具有诸如肿瘤坏死因子、糖皮质激素对抗因子、淋巴细胞活化因子及干扰素之类内毒素毒性介质的活性。曾推测这些介质包括有对疟原虫有害的因子;一些疟疾发作时所见到的虫体形态异常,可能与这种(些)有害因子有关。本文报告从内毒素中毒的小鼠取疟原虫,在体外显示次黄嘌呤掺合的减少,这说明它比正  相似文献   
13.
弓形虫Fukaya株在慢性感染小鼠体内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弓形虫(Fukaya株)感染时的慢性期病变特点及虫体在主要脏器的动态分布,以期为弓形虫病的病理诊断提供依据,并对弓形虫的致病机理加深理解。方法弓形虫Fukaya株速殖子(5×104个)分别以腹腔、皮下和口服途径感染小鼠,给适量药物使之形成慢性感染,对照组不给药。于感染后第3、6、14、21、28、42和90 d,取肝、肺和脑进行间接免疫酶染色检查。结果经腹腔感染的实验组小鼠第21、28 d肺与脑内均可见虫体,脑内有包囊;皮下感染组第21 d肺和脑内也可见虫体,脑内有包囊;经口感染组第14、21 d肺和脑内均可见虫体,脑内偶见包囊,并检测到弓形虫抗原。感染后第21 d,3种方式感染的实验组小鼠肺内虫体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脑内虫体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口服感染组>皮下感染组>腹腔感染组。结论间接免疫酶染色方法可清楚显示弓形虫感染慢性期的组织内弓形虫速殖子、抗原成分和包囊。弓形虫感染慢性期小鼠肺与脑多被累及。小鼠脑内较其他脏器易成囊。弓形虫体内成囊的影响因素很多,感染方式及感染阶段也是影响成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研究选择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6例,分别以80μg/min和160μg/min的剂量静脉滴注硝酸异山梨酯(ISDN)30分钟,经左心导管测定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80μg/min组用药前后(15分钟)仅左室舒张末压明显下降,而160μg/min较大剂量组除发现左室舒张末压显著降低外,主动脉收缩压、主动脉平均压的降低也达到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的心率、主动脉舒张压、左室收缩压最大上升速度均无显著变化,提示160μg/min较大剂量静滴ISDN不仅能降低容量负荷,还可使动脉系统压力下降。左心室灌注压升高,左室舒张末压和心容积减少、收缩期射血分布到室壁力量减弱均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5.
血清学方法是诊断弓浆虫病的重要手段。由于弓浆虫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都有很大危害,所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扼要介绍弓浆虫病诊断中,最常应用的几种血清学方法及其临床意义。染色试验(dye test,DT) 染色试验是Sabin和Feldman二氏(1948)首先创用。DT的发现和在临床上的应用,大大加速了对弓浆虫病的认识,它不但敏感性高而且特异性强,至今仍是弓浆虫病血清学诊断方法中的最基本和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杨树森  姜晓文  柳静 《河北中医》2009,31(10):1530-1530
脐息肉又称脐茸,为婴幼儿常见病,因分泌液体,触之易出血,常引起家长紧张。1998—12-2008—10,我们应用自制火针治疗婴幼儿脐息肉194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进行血运重建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主要方法之一.国产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是在Mustang支架上涂有西罗莫司(雷帕霉素)、抗血小板聚集药西洛他唑(cir-ogtazol)以及控制药物释放的聚合物以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和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国产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欣维宁,武汉远大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165)对减少PCI术中、术后急性及亚急性血栓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Firebird术中、术后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老年ACS患者,研究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瑞苏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对冠心病患者妊娠相关血清蛋白A(PAPP-A)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变化。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17例,其中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6例统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稳定性心绞痛71例,随机分为瑞苏伐他汀组(60例)和阿托伐他汀组(57例)。分别测量治疗前以及治疗30天和6个月血清中PAPP-A、hs-CRP和血脂的变化情况。结果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比较,ACS患者PAPP-A和hs-CRP明显升高(P<0.05)。瑞苏伐他汀组患者PAPP-A水平在治疗30天及6个月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在治疗30天PAPP-A水平没有明显变化,6个月时则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hs-CRP水平在治疗30天较治疗前没有明显变化,但治疗6个月时则明显下降(P<0.05)。PAPP-A与hs-CRP的表达没有相关性。结论 PAPP-A和hs-CRP水平在ACS患者中明显升高,瑞苏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能够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中PAPP-A和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9.
心力衰竭犬心房电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犬心房肌电生理特性的改变 ,探讨充血性心衰时心房颤动 (AF)发生机制。选择14只犬随机分为起搏组 (n =7)和假手术组 (n =7) ,在左、右房各缝植 4对电极 ,电极尾端经皮下由犬背部穿出。假手术组犬埋置起搏器后不起搏。起搏组犬置入实验用VOO型起搏器快速心室起搏 (2 2 0次 /分 ) 6周 ,建立心衰犬模型 ,分别于起搏前、起搏 6周后 ,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AERP离散度 (AERPd)、房内和房间传导时间及心房肌传导速度 ,记录AF诱发情况。结果 :①假手术组犬术前与术后比较 ,心功能和心房电生理特性均无明显变化。②心室快速起搏 6周犬AERP较起搏前略延长 ,但差异无显著性。起搏 6周犬AERPd较起搏前明显增大 (4 0 .4±15 .6msvs 2 2 .6± 10 .2ms,P <0 .0 5 )。与起搏前比较 ,起搏 6周犬房内及房间传导时间明显延长 (CTRA5 4 .7± 7.2msvs 33.1± 9.5ms ;CTLA5 2 .3± 8.9msvs 31.7± 6 .3ms ;CTRA LA6 9.7± 8.2msvs 4 2 .8± 7.9ms,P均 <0 .0 5 ) ,心房肌传导速度显著减慢 (CVRA5 4 .8± 7.9cm/svs 90 .7± 8.4cm/s ;CVLA5 7.4± 9.6cm/svs 94 .6± 10 .2cm/s,P均 <0 .0 5 )。③心衰犬AF诱发率、诱发次数、AF持续时间较起搏前明显增加。假手术组犬术前、术后比较AF诱发情况无?  相似文献   
20.
【专家点评】已有许多临床资料证实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对心功能良好的左主干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主干闭塞或严重狭窄伴TIMI1级血流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国内外仅有零星报道。在处理此类罕见病例时如何进行危险分层、制定干预策略是目前临床实践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本文作者详细报道了3例类似病例及其临床效果。如文中所述,2例年龄大、有冠心病史、侧支好的病例急诊PCI均获成功;而另1例在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后很快死亡,其死亡原因及机制目前尚无合理解释。国外资料表明,这类患者的围术期死亡率高于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