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32篇
内科学   37篇
皮肤病学   10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LSs) P65和P50表达及其在细胞内定位的影响.方法:RA患者关节液原代培养获取FLSs,终浓度为0、0.2和0.4 mg/mL的丹参注射液作用24 h后,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方法对P65和P50表达定位进行分析;提取核蛋白,采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P65和P50表达.结果:细胞免疫化学结果显示,在无药物刺激的条件下,P65和P50均主要集中在细胞质中;当经0.2 mg/mL丹参注射液作用24 h,P65和P50均有向细胞核转移趋势;当丹参注射液浓度为0.4 mg/mL时,P65和P50在细胞核中有明显聚集.免疫印迹结果表明,P65和P50在细胞核中表达量随丹参注射液浓度升高而增加,并当丹参注射液浓度为0.4 mg/mL时,二者的表达相比药物作用前显著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可调节RAFLSs P65和P50从细胞质向细胞核转移.  相似文献   
32.
目的 观察丹参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中Fas/FasL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RA患者关节滑液经原代培养,获取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s),分别用终浓度为0、0.2 mg/ml和0.4 mg/ml的丹参作用24 h后,提取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保存.随机选取正常人外周血,通过分离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保存作为阳性对照.分别采用RT-PCR和SYBR Green适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Fas/FasL mRNA的表达.结果 RT-PCR结果显示,FasL只在外周血标本上有表达,而在各浓度处理的RA FLSs没有检测到;Fas无论在外周血还是不同浓度处理的RA FLSs上均有表达.定量PCR结果显示,Fas的表达量随丹参浓度增加而增加,并且在丹参浓度为0.4 mg/ml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Fas mRNA的表达与相应浓度下RA FLSs的凋亡率存在相关性(r=0.998,P<0.05).结论 丹参可体外诱导RA患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as mRNA表达上调;未检测到FasL mRNA在RA患者FLSs中的表达.Fas mRNA的上调可能与丹参诱导RA FLSs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3.
肿瘤患者放疗中血小板CD62P CD63及血浆CD62P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在放射治疗中血小板CD6 2P、CD6 3、SCD6 2P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CD6 2P、CD6 3,ELISA测定SCD6 2P ,血球计数仪CD170 0测定血小板数量。结果随着放射治疗时间延长CD6 2P、CD6 3、SCD6 2P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血小板数量低于对照组。结论放射治疗能使血小板CD6 2P、CD6 3高度活化 ,最终导致血小板数量下降。  相似文献   
34.
蟑螂致病微生物研究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我国各城市蟑螂密度有显著增加趋势,尤以住宅中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在南部城市更为严重。1986年以来,我们在蟑螂研究工作中,发现黑胸大蠊连年大量自然死亡,死后虫尸体形体色不变,亦无奇异臭味,与用乙醚窒息死亡的健康虫体在外表症状上无明显区别。剖检罹病致死虫尸的消化系统中空无食物,而窒息健康虫尸的消化系统中则充满黄色饲料物质。  相似文献   
35.
现已证实,CD27及其配体CD70是T细胞和B细胞上的一对共刺激分子,属于肿瘤坏死因子一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TNFR)超家族。CD27、CD70在T细胞活化和T-B细胞相互作用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几年关于CD27- CD70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1 CD27、CD70的分子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36.
玉葡萄根耐缺氧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玉葡萄(Ampelopsis delavayana(Franch.)planah)根的耐缺氧作用.方法:采用常压耐缺氧法、对抗特异性心肌缺氧法、对抗脑缺血缺氧法、游泳实验法观察玉葡萄根醇提取对于小鼠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玉葡萄根醇提取物均能明显延长小鼠常压缺氧、特异性心肌缺氧、脑缺血缺氧及游泳的存活时间,且常压缺氧最明显.结论:玉葡萄根醇提取物有显著的耐缺氧作用.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趋化因子CXCL13表达,分析CXCL13表达与SLE疾病活动性及脏器受累的关系,探讨CXCL13在SLE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0例SLE患者血浆CXCL13水平,并与21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组间计量资料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浆趋化因子CXCLl3在SLE患者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01±446)和(102±121) pg/ml,P<0.01].有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SLE患者较无相应器官受累的SLE患者有着较高水平的血浆CXCL13表达(P=0.038,0.026).另外,分析发现血浆CXCL13表达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呈正相关(r=0.585,P=0.001).结论 趋化因子CXCL13在SLE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参与了SLE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过程;CXCL13可作为判断SLE病情活动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38.
目的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Bsm I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相关性,以及对SLE患者VDR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VDR Bsm I多态性位点和基因型在24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162例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与SLE发病的相关性及对SLE患者临床的影响。同时应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VDR mRNA在48例SLE患者和38例健康对照组的表达。结果 VDR Bsm I多态性等位基因B和b频率在SLE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6),但B等位基因阳性的SLE患者(BB基因型和Bb基因型患者)肾脏损害的发生率较B等位基因阴性SLE患者明显升高(bb基因型患者,P=0.044)。VDR mRNA在48例SLE患者表达下调,其⊿Ct值(⊿Ct值越大,表达量越小)为9.26±2.37,高于健康对照组的7.82±3.05(P=0.026)。而在SLE患者,B等位基因阳性患者的VDR mRNA的⊿Ct值为9.53±0.53,明显高于B等位基因阴性患者的7.77±4.30(t=2.502,P=0.016)。结论 VDR Bsm I基因多态性与SLE发病易感性无关,但B等位基因阳性患者更容易发生肾脏损害,此可能与B等位基因下调SLE患者的VDR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9.
背景:研究表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在特定环境下诱导为肝样细胞,移植入体内能行使正常肝细胞的功能。目的:应用四氯化碳诱导制作大鼠肝硬化模型,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肝硬化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经四氯化碳诱导制作大鼠肝硬化模型,将20只肝硬化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0.5mL生理盐水,治疗组经尾静脉注射氯甲基苯甲酰胺标记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混悬液,干细胞量为1×106个。2周后处死所有大鼠,取大鼠静脉血检测肝功能指标,并行肝脏组织切片观察。结果与结论:肝硬化模型大鼠肝细胞疏松、浊肿,部分细胞变性、坏死,肝小叶结构模糊不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假小叶形成,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血清白蛋白质量浓度显著增高(P<0.05),胆红素浓度显著降低(P<0.05),转氨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大鼠肝脏内有大量氯甲基苯甲酰胺标记的红色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提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肝硬化模型大鼠尾静脉有效改善肝组织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40.
患者女,60岁。因头皮包块2年于2011年1月19日就诊于我院门诊。患者自述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头皮部出现黄豆大小不等包块,起初仅2~3个,未诊治.包块数目渐增多增大.无自觉症状:体检:一般情况好,头皮部散在分布6个卣径1.0~1.5cm表面光滑的包块(图1),质巾等,触之无明显疼痛,活动度欠佳。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尿粪常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