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6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5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患施行肺切除手术时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及临床处理。方法:对65岁以上106例心脏病患施行各种方式的肺切除手术,观察危及其生命体征的各种危险因素及针对这些因素进行积极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到这些危险因素中属于心源性的有严重心律失常等6项,属于非心源性的有肺功能代偿不全等3项。经积极处理后有5例死亡,病死率4.7%。结论:麻醉和手术本身并不构成危险因素。对于可控性危险因素积极处理后,老年心脏患仍能较好地耐受肺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52.
不同浓度的L-精氨酸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不同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如松  吴熹  马旺扣 《江苏医药》2002,28(9):668-670
目的 观察L-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L-Arg-NO)是否对心肌再灌注损伤有影响,以及不同浓度的L-精氨酸(L-Arg)的不同效应,方法 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缺血对照组,1mM组,3mM组,10mM组,30mM组,100mM组,进行离体心脏灌流实验观察缺血前及再灌注后左心功能,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心肌TP含量,结果 1mM组,3mM组再灌注后心功能指标,心肌酶溢出量,心肌组织ATP含量,以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均较对照组为佳。10mM组,30mM组再灌注后心功能恢复率,心肌组织ATP含量,电镜超微结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100mM组再灌注后心肌酶溢出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结论 (1)在缺血前予1mM,3mM的L-Arg能减轻再灌注损伤;(2)而给予高于3mM的L-Arg并不能减轻再灌注损伤,100mM组甚至加重了再灌注损伤,说明L-Arg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 分析肺部小结节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恶性病变的数学预测模型,探讨有效检出恶性病变的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南京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的100例肺部小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指标、以及胸部CT影像学特征等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肺部恶性小结节的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应的数学预测模型。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病灶位置(OR=4.218,P=0.042)、病灶类型为磨玻璃结节(GGN)(OR=24.625,P=0.000)、病灶类型为部分实性结节(PSN)(OR=6.228,P=0.052)、血管穿行征(OR=10.646,P=0.036)、分叶征(OR=18.162,P=0.027)及毛刺征(OR=8.054,P=0.018)为肺部恶性小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恶性预测值(P)=ez/(1+ez),Z=-2.761+(3.204×GGN)+(1.829×PSN)+(1.439×位置)+(2.086×毛刺征)+(2.899×分叶征)+(2.365×血管穿行征)。根据ROC曲线,选取预测概率0.64作为良恶性判断的临界值,模型预测的准确率为87.0%,敏感性为97.4%,特异性为54.2%,阳性预测值87.1%,阴性预测值为86.7%。结论 肺部病灶位于上叶,CT影像特征表现为GGN、PSN、血管穿行征、毛刺征和分叶征的小结节,恶性概率较高。通过logistic回归建立的数学预测模型预测肺部小结节恶性概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4.
2004年7月及2004年12月,我们分别为2例终末期肺气肿患者成功实施了单肺移植,对侧肺减容术,术后均合并活动性血胸,经手术治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在胸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其临床经验。方法对2006年3月至2007年5月开展的47例电视纵隔镜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经颈部纵隔镜手术38例,左胸纵隔镜手术8例,右胸纵隔镜手术1例。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0~100min,平均44.2min;术中出血5~200ml,平均33.5ml。肺癌术前分期12例,纵隔淋巴结病理检查阴性4例,阳性8例,均与开胸手术后检查结果相符,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100%。纵隔疑难疾病诊断31例,经过纵隔镜手术后30例(96.8%)明确诊断,其中恶性肿瘤16例,分别为纵隔转移性肿瘤8例、纵隔淋巴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食管鳞状细胞癌、促纤维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胸腺类癌、淋巴上皮癌各1例;良性疾病14例,分别为结节病8例、慢性淋巴结炎4例、纵隔淋巴结结核2例。纵隔镜辅助纵隔或肺部病变切除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本组手术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均治愈出院。结论电视纵隔镜手术安全、可靠,可作为纵隔疑难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以及肺癌术前分期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食管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 分析 5 0 0例病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类型、分期、分化程度、部位、长度、癌外侵程度的内在联系。结果 淋巴转移率43 2 % ,淋巴结转移度 1 7 3% ,9 4 %发生淋巴结跳跃式转移。结论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有区域性、连续性、双向性和跳跃性四大特点 ,根治术应按其特点进行。  相似文献   
57.
肺切除术后食管胸膜瘘1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切除(包括肺叶切除、全肺切除)术后食管胸膜瘘是极罕见、非常凶险的并发症。我院1980年9月~2001年4月共行肺切除术5846例次,其中肺叶切除4690例次,全肺切除1156例次。发生食管胸膜瘘10例(1.7‰),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8.
肺恶性肿瘤的胸腔镜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电视胸腔镜技术在肺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47例非小细胞肺癌接受了电视胸腔镜手术,其中肺叶切除40例,楔形切除7例。结果:全部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90分钟,平均失血量150ml,平均住院日8.2天,并发症发生率10.6%,经3-31个月随访,近期效果良好。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肺恶性肿瘤是可行的微创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59.
CT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扫描在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方面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1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及放射学资料。结果:肿瘤位置是导致假阳性的重要因素。在中央型肺癌,假阳性率达28%,血清CEA水平及肿瘤大是导致假阴性的重要因素,CEA高于正常假阴性率为18%,肿瘤直径>4cm假阴性率为20%,结论:仅靠胸部CT来判定有无纵隔淋巴结转移是不够的,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  相似文献   
60.
目的 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bronchofiberscopy,BF)活检诊断为支气管黏膜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 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支气管黏膜鳞状上皮HGIN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9.6岁,胸部影像可见肿块、肺不张等病变,BF活检均在肺段以上的支气管见病变.11例行各式肺叶切除,手术后病理结果均为鳞状细胞癌(鳞癌);化疗5例,自行出院4例.结论 支气管黏膜HGIN多见于60岁左右男性,其临床表现、病理学改变等类似鳞癌.常因活检、病理检验误差等原因而出现不同病理诊断意见.因此,在诊断支气管黏膜鳞状上皮HGIN时,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等综合分析,或重复活检.一旦确诊即应采取手术或其他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