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9篇 |
免费 | 162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篇 |
妇产科学 | 4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87篇 |
内科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7篇 |
综合类 | 39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207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9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44篇 |
2018年 | 73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摘要:目的:自制Fe34@SiO2磁性纳米颗粒并评价在全血样本中DNA提取效果,进一步研究开发磁珠法检测HBV DNA的技术。 方法:采用溶剂热法自制Fe34磁性纳米颗粒,并用表面化学修饰法制备Fe34@SiO2磁性复合颗粒;利用该颗粒经吸附、洗涤、洗脱等步骤提取全血样本中DNA,并通过电泳、PCR扩增等传统技术检测DNA提取效果,与煮沸法提取血清DNA样本的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成功制备出直径约550 nm的Fe34@SiO2磁性纳米颗粒,该颗粒分散均匀;自制的磁性纳米颗粒可用于全血DNA提取与纯化,实验操作简便。自制磁性纳米颗粒提取全血DNA浓度为150.56 ng/μL,纯度为1.53;该提取方法与传统煮沸裂解法对96份样本进行对照研究,证实其灵敏度有较大提高。 结论:利用自制的Fe34@SiO2磁性纳米颗粒和合适的缓冲液体系,可成功地提取纯度较高的DNA,通过PCR扩增及对比实验表明,该磁性纳米颗粒及其提取工艺经优化后,可用于传染病的体外分子诊断研究。 相似文献
52.
全面的质量保证活动有助于确保系统性能,提供高质量的检测结果。尽管商品化微生物鉴定和药敏试验系统的验证过程所建立的系统性能参数令人满意,但实验室还需执行质量保证活动以保证系统在一段时间内的性能。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文件M52为商品化微生物鉴定及药敏试验系统的验证后质量保证活动提供了指导性的建议,保证系统可接受水平的质量保证活动包括:不间断的质控、能力验证、人员培训及仪器软件维护、异常结果复查,以及与临床疗效相关的结果及意见调查。现介绍以上内容,为制定商品化微生物鉴定及药敏试验系统验证后质量保证计划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3.
目的分析肾病综合征患儿肾活检组织miRNA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作为区分肾病病理亚型潜在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收集肾病综合征患儿肾组织活检标本41例,包括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 PGN)22例、微小病变(MCD)8例和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ECPGN)11例,以8例无肾功能不全的成人肾组织为对照组。RT-q PCR检测各组肾组织中miR-191、miR-151-3p、miR-150、miR-19b和miR-30a-5p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肾功能相关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肾组织相比,肾病综合征患儿肾组织中miR-191明显上调(P0.01),miR-151-3p明显下调(P0.01)。此外,MCD组miR-150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Ms PGN组和ECPGN组(P均0.05)。miRNA在肾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血清学指标Ig G、TP和Cr均呈正相关,与TC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 miRNA在肾病综合征患儿肾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分型有关,miR-150具有潜在区分肾病患儿MCD型与其他亚型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4.
目的评估难辨梭菌鉴定培养基(CDIF)的应用价值。方法用方法学评估研究。对临床收集的255份粪便标本同步进行CDIF培养基和环丝氨酸-头孢西丁-果糖琼脂培养基(CCFA)培养,并对CDIF培养基上的所有菌株及CCFA培养基上的典型菌株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结果 255份粪便标本中,经CDIF培养24 h后出现典型菌株64株,经质谱鉴定为难辨梭菌58株;另有3株无色透明菌落的菌株被质谱鉴定为难辨梭菌。以质谱鉴定结果为参考,CDIF培养基对难辨梭菌鉴定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58/61)、96.9%(188/194)、90.6%(58/64)和98.4%(188/191)。CCFA培养48 h后生长的典型菌株经质谱鉴定为难辨梭菌61株。CDIF培养基和CCFA培养基上经质谱鉴定为难辨梭菌的菌落中,分离单一菌种比例分别为80.3%(49/61)和77.0%(47/61);CDIF培养基上菌落生长密度高于CCFA培养基。结论 CDIF培养基具有快速准确、操作简便、成本较低的特点,为难辨梭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5.
目的了解浙江省柯萨奇病毒A16(CA16)VP1基因特征及其变迁规律并预测VP1蛋白上B细胞抗原表位。方法在Gen Bank检索并下载35个浙江省CA16流行株及69个已知基因型CA16参考株的VP1基因序列,使用MEGA 6.0软件进行比对分析和构建种系进化树,确定浙江省CA16流行株的基因型,并分析VP1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及氨基酸变异;运用DNA Star中的Protean模块预测VP1上可能的线性B淋巴细胞抗原表位。结果浙江省CA16病毒基因型为B1基因型(34株)和A基因型(1株)。B1型中以B1b亚型(24株)占绝对优势,其次为B1a亚型(10株)。浙江省CA16流行株VP1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5.5%~100%和89.5%~100%;VP1区氨基酸序列高度保守,但也存在部分变异。VP1中可能的B细胞抗原表位(氨基酸肽段)有13个,分别为10-20、30-38、57-62、73-79、98-106、118-123、159-168、173-177、184-189、240-246、265-273、274-284和289-295。结论浙江省CA16流行株存在A、B1 2个基因型,B1b和B1a为主要基因型,其VP1区氨基酸变异程度较低,VP1中13个预测的B细胞抗原表位可为CA16疫苗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6.
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白介素8对脓毒症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测和预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D二聚体(D-dimmer)、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 WF)、血小板(Platelet,PLT)、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 terminal-pro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 BN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Surfactant Protein D,SP-D)中筛选对脓毒症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具有预测价值的生物标志物。方法对48例脓毒症合并ARDS的患者和同期40例脓毒症患者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在进入ICU 24 h内抽取静脉血标本,定量检测7种生物标志物的浓度/活性水平;构建脓毒症并发ARDS的风险预测模型和死亡预测模型,用Logistic回归筛选具有预测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和临床指标。结果 SP-D、v WF、IL-8预测脓毒症合并ARD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8(P0.01)、0.783(P0.01)、0.747(P0.01);三者联合时为0.847(P0.001);IL-8、年龄≥60岁、APACHEⅡ积分≥20对脓毒症合并ARDS具有死亡预测价值,OR值分别为12.138(ln IL-8)(P=0.022)、6.157(P=0.040)、7.415(P=0.014)。结论SP-D、v WF、IL-8对脓毒症合并ARDS具有早期预测价值,三者联合可以提高预测准确度;IL-8对脓毒症合并ARDS具有死亡预测价值,建议在临床实践中结合APACHE II评分、年龄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57.
摘要: 由于采用标准诊断方法难以识别癌变的原发部位,诊断新发的癌症中约有3%~5%来源于原发部位不明的肿瘤。MicroRNAs(miRNAs)近来被证实能够协助病理学家提高对原发部位不明肿瘤的诊断准确性。本文将着重讨论基于肿瘤诊断的miRNA最新研究进展,及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8.
摘 要 目的:采用HPLC法考察不同剂量60Co γ射线射线辐照灭菌对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等活性成分进行考察。色谱柱:Agilent TC C18(2)(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A 乙腈,B 1%甲酸水溶液系统,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 nm,;流速:1.0 ml·min 1;柱温:30 ℃。比较0,2,5,10 kGy剂量60Co γ射线辐照前后单身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丹参中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分别在17.21~860.54 ng(r=0.999 7)、0.07~3.36 ng(r=0.999 2)、4.97~248.51 ng(r=0.999 4)、243.15~12 157.37 ng(r=0.999 8)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2%(RSD=0.44%),98.4%(RSD=1.20%),99.5%(RSD=0.93%),99.9%(RSD=0.02%)。辐照剂量不超过5 kGy时,各组分辐照前后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辐照剂量10 kGy时,丹参素、原儿茶醛和迷迭香酸含量在辐照后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为保证药品安全有效,采用60Co γ射线对丹参进行灭菌时,辐照剂量不宜超过5 kGy。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 探讨术中撬拨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不稳定性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7例不稳定性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失败的儿童的临床资料,男13例,女14例;年龄为2~14岁,平均7.31岁。按照骨折移位程度分型,完全移位断端接触17例,完全移位断端无接触10例。合并尺神经损伤5例,均为闭合性损伤。所有病人在手法复位失败后均采用术中撬拨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治疗。术后4~6周拔出克氏针,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6个月参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病人手术时间为15~50 min,平均30 min。病人术中均覆盖防辐射铅衣保护,术中透视5~8次,平均7.5次。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个月。病人骨折愈合时间为4~6周,平均4.5周,术后3个月尺神经损伤均恢复。术后6个月参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0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8.8%(26/27)。所有病人均未发生肘内翻、骨化性肌炎、医源性神经损伤。结论 撬拨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是治疗儿童不稳定性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法复位失败后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