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1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4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32篇
基础医学   43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137篇
内科学   92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科学   42篇
综合类   262篇
预防医学   96篇
眼科学   8篇
药学   100篇
  1篇
中国医学   82篇
肿瘤学   31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背景妊娠期间母体肝脏血供减少,负荷代谢增加等容易使妊娠期肝炎发作,严重者将出现肝衰竭,导致凝血机制异常,引起大量出血和感染,胎儿宫内窘迫,早产,死胎等.因此,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孕妇治疗和管理的高度重视是降低HBV母婴传播的关键所在,也是临床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关注妊娠期肝炎发作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目的观察慢性HBV感染孕妇妊娠期肝炎发作的临床特点及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评价.方法选择2017-02/2019-06在浙江省余姚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慢性HBV感染孕妇180例为研究对象,在妊娠期每4-12 wk行肝功能, HBV血清标志物检查以判断是否有妊娠期肝炎发作.对于明确诊断者即可给予口服替比夫定600 mg, 1次/d.观察慢性HBV感染孕妇妊娠期肝炎发作临床特点和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HBV血清标志物和HBV DNA的变化,以及妊娠不同时间点抗病毒治疗后ALT复常率, HBV DNA和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 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本研究纳入180例慢性HBV感染孕妇,其中48例(26.67%)孕妇妊娠期肝炎发作.年龄26-36岁,平均32.3岁±2.4岁;肝炎发作时间6-34wk,平均20.3wk±7.8wk;ALT平均值为224.95U/L±19.6U/L.与妊娠期无肝炎发作孕妇比较,妊娠期肝炎发作孕妇ALT, HBV DNA变化显著(P0.05),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HBe Ag定量均明显降低(P0.05).妊娠期肝炎发作孕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ALT复常率, 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及HBeAg血清学转换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尤其在治疗36 wk时,孕妇ALT复常率为100.0%,HBV DNA阴转率为72.92%,HBeAg阴转率为41.67%,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37.5%,均明显高于治疗6wk时、治疗12wk时和治疗24 wk的疗效,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孕妇妊娠期肝炎发作多发生在妊娠中期,给予积极抗病毒治疗后在第36周时HBe Ag血清学转换率高.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0年9月—2013年6月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经规范的内科治疗失败后,行血管成形术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2例。其中9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73例行颅内支架置入术。发病至手术的中位时间为24.5 d。评估术后终点事件(术后≤30 d任何卒中、死亡及30 d责任血管供血区缺血性卒中或原狭窄处因再狭窄需要再次治疗)发生情况。影像学随访(CTA或DSA)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1)82例中,手术成功率为92.7%(76例)。78例(95.1%)接受随访,失访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2.5个月(四分位数:9,29个月)。10例发生终点事件,7例为缺血性卒中,1例为脑出血,2例为无症状重度再狭窄再次置入支架的患者。3例终点事件发生于术后≤30 d(均发生于术后≤24 h)。Kaplan-Meier曲线显示,1、6、12、24个月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7%、8.6%、11.0%、13.0%。(2)60例(73.2%)患者接受影像学(11例行CTA,49例行DSA)检查,其中17例(28.3%)发生再狭窄,症状性再狭窄的发生率为5.0%(3例),无症状的为23.3%(14例)。结论经综合评估、严格筛选后,血管成形术治疗内科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性高,中、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评价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早期皮下注射小剂量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那屈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安全性.方法 纳入早期使用那屈肝素或下肢间歇式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预防DVT的急性sICH患者.那屈肝素组从入院后第4天开始连续10 d皮下注射那屈肝素0.4 ml/d,IPC组使用IPC治疗.入院后第3天、第5天和第14天复查头颅CT评估血肿体积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的出血事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DVT.结果 共纳入早期使用那屈肝素或IPC预防DVT的急性sICH患者94例,那屈肝素组41例,IPC组53例.共有14例发生下肢DVT,其中那屈肝素组5例(12.2%),IPC组9例(17.0%),但2组DVT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18,P=0.518).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颅内血肿增大和再出血.结论 sICH患者早期皮下注射小剂量那屈肝素预防DVT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索影响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预后的因素,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2例慢性重型乙肝患者的电子病历,根据治疗效果将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从年龄、性别、职业、乙肝家族史、既往饮酒史、抗病毒治疗、发病诱因、基础疾病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 202例慢性重型乙肝治疗有效130例,治疗无效72例,并发肝性脑病(OR=11.936)、抗病毒治疗(OR=4.257)、乙肝家族史(OR=3.678)及并发肝肾综合征(OR=4.707)是治疗无效的强预测因子(均P<0.01).结论 慢性重型乙肝合并肝性脑病或肝肾综合征者,以及未接受抗病毒治疗、无乙肝家族史者预后较差.医护人员应早期发现肝性脑癌、肝肾综合征,加强此类患者的抗病毒药物相关知识教育,强调抗病毒药物的远期效果,建立长期随访机制,提供院外护理指导,保证抗病毒药物的正规应用,督促患者定期复查,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急诊腹膜透析在治疗慢性肾心综合征(chronic renocardic syndrome,CRCS)合并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refractory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RCHF)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间在随州市中心医院确诊为CRCS合并RCHF患者12例,其中男71例,年龄范围45~72岁,平均年龄(67.7±17.6)岁;女性5例,年龄范围43~69岁,平均年龄(66.8±16.4)岁。12例患者在抗心衰治疗基础上行急诊腹膜透析,比较透析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和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并观察急诊腹膜透析的并发症。结果①所有患者治疗7d后,心衰症状全部缓解;②治疗后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B型脑利钠肽、肌酐、尿素氮、血钾均显著降低(P0.05);③治疗后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二氧化碳结合力均明显升高(P0.05);④1例患者腹透液渗漏,3例患者引流不畅,无腹膜炎、出血、脏器损伤及置管处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急诊床旁腹膜透析能明显改善CRCS合并RCHF患者心、肾功能,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在没有血液透析或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时,可以首先使用急诊床旁腹膜透析治疗CRCS合并RCHF患者。  相似文献   
37.
38.
杜鹃  亢留玉  龚璇  夏瑞 《安徽医药》2018,22(3):493-497
目的 探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的血流动力学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行ERCP的100例老年患者的资料,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芬太尼联合丙泊酚进行ERCP麻醉,观察组使用羟考酮注射液联合丙泊酚进行ERCP麻醉,分析比较两种方法对血流动力学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和脉搏血氧动脉饱和度等指标,仅部分指标若干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白细胞介素-10(IL-10)均明显降低(P<0.05),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干扰素-γ(INF-γ)均升高(P<0.05),麻醉后观察组INF-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麻醉前的CD4+,CD8+和CD4+/CD8+水平相近,麻醉后CD4+均降低(P<0.05),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两组患者CD8+均升高(P<0.05),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后两组患者的CD4 +/CD8+均降低(P<0.05),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盐酸羟考酮复合丙泊酚用于老年患者的ERCP,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够缓解围手术期的免疫功能紊乱,值得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9.
目的 观察槲皮素对人宫颈癌细胞C33A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槲皮素(空白对照、20、40、80 μmol/L),顺铂(空白对照、5、10、15、20 μg/mL)以及两者联合(槲皮素40 μmol/L+顺铂 10 μg/mL)分别作用于C33A细胞24 h和48 h后,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槲皮素对C33A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槲皮素对C33A细胞Cyclin D1、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MTT结果显示,经过槲皮素处理24 h后,各组细胞活力分别为86.92±3.953)%(20 μmol/L组)、(66.54±3.932)%(40 μmol/L组)和 (52.21±2.970)%(80 μmol/L组),均低于空白对照组的(98.35±1.230)% ;经过槲皮素处理48 h后,各组细胞活力分别为(65.19±7.071)%(20 μmol/L组)、(47.04±8.881)%(40 μmol/L组)和 (29.71±6.505)%(80 μmol/L组),均低于空白对照组的(96.97±1.788)%。;此外,槲皮素40 μmol/L+顺铂 10 μg/mL联合作用于C33A细胞24h后,细胞活力下降为(31.12±2.835)%; 48 h后,细胞活力下降为(17.86±3.182)%,同空白对照组相比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31.12±2.835)%; 48 h后,细胞活力下降为(17.86±3.182)%(P<0.05)。细胞周期检测结果显示,槲皮素可增加C33A细胞G0/G1期数量,减少S期数量。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槲皮素可下调C33A细胞Cyclin D1蛋白的表达,还可上调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结论 槲皮素通过下调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可以抑制C33A细胞的活力和增殖,槲皮素通过上调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可以诱导C33A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探讨体外超声联合微泡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的影响,为超声微泡促进干细胞迁移的体内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超声联合微泡组、单纯超声组、单纯微泡组及空白对照组.超声探头频率1 MHz,强度1 W/cm2,进行脉冲超声辐射,采用transwell小室培养法,观察超声联合微泡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运动的影响.结果 空白对照组、单纯微泡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能力较低,超声联合微泡组与单纯超声组细胞的迁移能力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者比空白对照组、单纯微泡组迁移能力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超声及超声联合微泡作用能明显增强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