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27篇 |
内科学 | 16篇 |
神经病学 | 16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综合类 | 20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12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1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ACI)后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M)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92例ACI患者和60名正常人的血浆AM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ACI组发病后24h、48 h、7 d、21 d时AM浓度分别为(63.38±4.45)pg/ml、(90.13±6.59)pg/ml、(55.80±7.27)pg/ml和(37.68±6.70)pg/ml。ACI组各时间点血浆AM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2.13±5.69)pg/ml](P<0.05~0.01)。ACI组血浆AM水平自发病后开始增高,至48 h达高峰,随后呈下降趋势。ACI组各时间点AM浓度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ACI后血浆AM水平明显升高。AM系统参与了ACI的发病过程,起到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并可能作为ACI早期诊断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1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herothrombosis,AT)性卒中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按照肝素治疗急性卒中研究(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分型标准纳入急性AT患者80例为病例组,同期纳入80例体检中心年龄匹配的无心脑血管病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纳入对象均记录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及影响Lp-PLA2水平潜在危险因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Lp-PLA2水平,比较两组间基线Lp-PLA2水平,进一步将Lp-PLA2水平按四分位数分为4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应用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评价Lp-PLA2对AT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 病例组血清Lp-PLA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1571.9±57.4)ng/ml vs (1143.6±262.5)ng/ml,P<0.001]。多因素分析校正性别、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血糖、吸烟史、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家族卒中史等因素后,病例组血清Lp-PLA2水平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比值比(odds ratio,OR)1.00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1~1.004,P=0.001]。将Lp-PLA2水平按四分位数分为4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发生AT事件随Lp-PLA2水平的升高而增加;未校正任何危险因素时,最高四分位Lp-PLA2水平发生AT风险是最低四分位的20.864倍(P<0.001);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最高四分位Lp-PLA2水平发生AT风险是最低四分位的9.200倍(P=0.003)。ROC分析结果表明,以Lp-PLA2水平1531.4 ng/ml作为预测AT发生的界点,其灵敏度为48.8%,特异度92.5%,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6。结论 Lp-PLA2可能是预测AT发生的新型生物标志物,Lp-PLA2水平越高,AT发生风险越高;Lp-PLA2水平≥1531.4 ng/ml对预测AT发生可能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3.
脑胶质细胞瘤VEGF、COX—2基因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环氧化酶-2(COX-2)基因蛋白表达在脑胶质瘤发生、生长和转移过程中,以及由低恶性度肿瘤向高恶性度肿瘤的转化中的作用。方法:选用54例Ⅰ~Ⅳ级星形细胞瘤手术后存档蜡块标本为实验标本,选用6例正常脑组织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分别定量检测Ⅰ~Ⅳ级星形细胞瘤组织中VEGF、COX-2基因蛋白表达量。结果:Ⅰ~Ⅳ级星形细胞瘤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3.1%、46.2%、100%和100%。COX-2蛋白在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量(FI值)增加,并随肿瘤恶性度的升高而增加。COX-2蛋白表达量FI值与病理组织学分级有明显相关性(P<0.01)。COX-2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8.6%、85.7%、100%和100%。COX-2蛋白表达量(FI值)与VEGF表达量(FI值)相关分析显示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54178,P<0.001)。结论:在星形细胞瘤形成以及肿瘤由低恶性度向高恶性度演化过程中,VEGF的过度表达具有重要作用;VEGF表达的水平是预测临床预后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4.
Previous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b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ischemic stroke remains unclear. The present study assessed the effect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on atherothrombotic stroke. This study included 115 individuals with atherothrombotic stroke, all of whom were patients receiving treatment at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Aerospace Central Hos-pital (Aerospace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Affiliated to Peking University) in China, from March 2006 to July 2009. In addition, 131 controls without the histor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or atherothrombosis were also enrolled in the study. Results show that the Helicobacter pylori-IgG positive rate was greater in the atherothrombotic stroke patients than in the controls,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67.8% vs. 61.8%, OR = 1.301, 95%CI: 0.769–2.203, P = 0.327). After correction for potential risk factors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known risk factors for ischemic strok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detected between them (OR = 1.278, 95%CI: 0.667–2.449, P = 0.459).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is no specific correlation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atherothrombotic stroke. This finding requires further verification in large-sample prospective studies. 相似文献
85.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 perfusion,CTP)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术前适应证选择及术后血流变化评价的作用。方法 40例经DSA检查提示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按照DSA检查结果对缺血部位代偿良好的20例患者行保守治疗,代偿不良的20例患者行狭窄部位支架成形术,行CTP检查,比较非手术组及手术组基线和术后1年的CT相对灌注参数,并比较手术组基线、术后7 d、术后1年的手术侧和健侧的绝对灌注参数。结果 手术组基线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明显较非手术组降低,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升高(P分别为0.018和0.015),两组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rMTT)无差异,1年后手术组rMTT较非手术组低(P =0.012),rCBF、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侧相比,手术组术前患侧基线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延迟、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减低、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增高,术后7 d患侧MTT缩短、CBF明显增加、CBV回落,术后1年MTT、CBF、CBV患侧与健侧相比更加接近,两组比较尽管有统计学意义(P =0.015、0.012、0.037),但三个变量总体趋势逐渐接近;手术组术前、术后7 d、术后1年,不同时间点患侧与健侧绝对灌注参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 =0.001,0.009,0.028);支架成形与时间之间有交互作用(P =0.006,0.002,0.032)。结论 CTP结合DSA对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合理选择手术适应证有一定指导作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可以改善患者的脑血流状况。 相似文献
86.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超敏C反应蛋白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状况,进一步探讨Hp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应用ASSURE快速血清Hp现症感染带检测法(CIM Hp RT)对77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及34名健康对照者进行Hp血清CIM抗体、IgG抗体定性测定,同时检测hs-CRP等指标并分析Hp感染与hs-CRP之间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p既往感染及现症感染检出率高于健康对照组(66.2%vs.41.2%,59.7%vs.35.3%,均P0.05);伴Hp现症感染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s-CRP水平高于伴Hp既往感染组[(7.83±1.78)mmol/L vs.(5.41±1.26)mmol/L,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p感染检出率较高;伴Hp感染的患者炎性反应较重,而伴Hp现症感染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否较伴HP既往感染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炎症反应更严重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在非肿瘤住院患者应用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风险。方法连续性收集2014年6月1日~2017年6月1日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且接受PICC患者172例临床资料,分析其CRBSI的发生风险,并对国内住院患者PICC发生CRBSI的风险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入选的172例患者中,61.7%置管发生在普通病房,38.3%置管于神经重症监护病房;87.8%合并尿管留置,29.7%合并机械通气。本研究共置管183例,中位置管时间35d,6例患者发生CRBSI,发病率为0.6/1000个导管日。9篇文献报道的国内有关PICC发生CRBSI的风险多集中于肿瘤患者,报道感染率差异性较大[(0.26~33.10)/100个导管]。结论 PICC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应用发生CRBSI的风险低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临床尚需进一步评估其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88.
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比评价血管内治疗与单纯抗凝治疗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收集40例经临床和MRI、MR静脉造影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分为A组(单纯抗凝治疗组,20例),方法为静脉内输入肝素100mg/24h,持续3d后长期口服华法林,维持至半年;B组(血管内治疗组,20例),行静脉内局部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其中12例采用了球囊扩张,2例行支架置入,1例联合动脉溶栓。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3d及3、6、12个月)的不同时点对患者的主要症状——头痛,通过目测类比法(VAS)评分;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不同时期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①在治疗后3d,A组患者VAS评分为8.2±2.3,B组患者为3.5±1.6;治疗后3个月时,A组患者VAS评分为4.9±1.4,B组为2.2±1.5,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②在治疗后3d及3、6、12个月时,A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14.7±2.0、10.4±1.4、9.5±1.9和7.1±1.2;B组患者评分分别为9.0±0.8、7.0±1.7、6.1±2.2和5.5±2.1。同时间点两组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较单纯抗凝治疗,能够较快地缓解患者的主要症状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9.
施普善(脑活素)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施普善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开放、随机、对照研究,选择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发病在48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30 mL施普善(内含于250 mL氯化钠注射液),连续14d.依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指数)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监测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及心电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NIHSS评分、BI分值在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施普善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溶栓后出血评分(HAT)、症状性溶栓出血危险因素评分(SEDAN)和相关危险因素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共143例发病4.50 h内行rt-PA静脉溶栓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溶栓治疗后头部CT所示分为出血性转化组(18例)和非出血性转化组(125例),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AT和SEDAN评分预测出血性转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入院时收缩压和血糖水平、发病早期CT呈低密度征象、溶栓时间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AT和SEDAN评分均为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P0.05);代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程后,除发病早期CT呈低密度征象,其余各项均为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HAT评分预测出血性转化灵敏度为94.40%、特异度为41.60%、曲线下面积0.70,SEDAN评分则为94.40%、65.62%和0.77。结论心房颤动、入院时收缩压和血糖水平、溶栓时间窗、NIHSS评分、HAT和SEDAN评分均为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但以SEDAN评分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