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27篇 |
内科学 | 16篇 |
神经病学 | 16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综合类 | 20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12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1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24 h内外周血白细胞动态变化的规律及白细胞变化与发病时间的关系。方法: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记录外周血白细胞及亚型细胞变化、发病时间等临床资料,分析外周血白细胞变化与发病时间的关系。结果:200例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升高52例(26%),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及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者分别为86例(43%)和39例(19.5%)。根据发病时间的将所有患者分为4组:0~3 h组,3~5 h组,5~8 h组和8~24 h组,4组间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3 h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8~24 h组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于0~3 h组和5~8 h组(P0.05),8~24 h组淋巴细胞比例低于0~3 h组和5~8 h组(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外周血白细胞变化与发病时间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62.
幽门螺杆菌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AT)患者的危险作用。方法选择69例AT患者为病例组,另选择体检者108例作为对照组.记录H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传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Hp特异性抗体IgG。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病例组中男性、高血压、糖尿病及家族脑卒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病例组感染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1%vs 63.9%,P=0.56 4);校正Hp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及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后,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8)。结论 Hp感染与AT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传统中心静脉置管(CV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航天中心医院NICU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NICU住院患者317例,根据患者置管方式不同分为PICC组134例和CVC组183例,回顾性比较分析2组患者在导管相关性症状性血栓形成(SCRDVT)、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及严重置管操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差异。结果PICC组平均留置时间显著长于CVC组[(19.8±10.4)d vs (14.9±9.0)d,P=0.001];SCRDVT发生率显著高于CVC组(7.5%vs 1.6%,P=0.010)。PICC组与CVC组CRBSI发生率无显著差异(6.0%vs 6.0%,P=0.988);PICC组无严重置管操作损伤发生,CVC组2例,其中气胸1例,误置入锁骨下动脉1例。结论 NICU患者中,PICC较传统CVC有更高的SCRDVT发生风险,但结论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4.
目的调查航天工作者紧张型头痛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紧张型头痛预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2016年3—12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抽取中国航天科工集团6个部门,每个部门随机抽取3个分部门,共调查1 200例航天工作者。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调查航天工作者一般资料和主要临床特征,航天工作者紧张型头痛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2%(1 104/1 200);1 104例航天工作者中罹患紧张型头痛238例,紧张型头痛患病率为21.6%。238例紧张型头痛患者中双侧头痛者154例(占64.7%),非搏动性头痛者140例(占58.8%),轻中度头痛者215例(占90.3%),主要伴随症状为畏声者121例(占50.8%),活动不会加重头痛者190例(79.8%);主要诱因是睡眠缺乏166例(占69.7%),疲劳163例(占68.5%),压力123例(占51.7%)及女性生理周期[占29.5%(33/112)]。不同年龄、职业类型、受教育程度及睡眠质量航天工作者紧张型头痛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婚姻状况、是否吸烟、是否饮酒及不同体质指数的航天工作者紧张型头痛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差是航天工作者紧张型头痛的危险因素[OR=1.899,95%CI(1.291,2.792),P<0.05]。结论航天工作者紧张型头痛患病率较高,多表现为轻中度双侧非搏动性头痛,主要伴随症状为畏声,主要诱因为睡眠缺乏、疲劳及压力,而睡眠质量差是航天工作者紧张型头痛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5.
<正>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作为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病类型,年发病率约为1.5~2.5/100万,占所有卒中的1%[1]。与动脉血栓性疾病好发于高龄人群不同,CVST好发于中青年人,尤其孕产期女性多见[1]。其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征性症状和体征,发病初期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66.
目的:调查航天工作者的偏头痛患病率及临床特征,探讨航天工作者偏头痛的危险因素,并为偏头痛的防治提供有效策略。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 200名航天工作者进行头痛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头痛诊断问题、睡眠质量。结果:136例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患病率为12.3%;先兆偏头痛52例(38.2%),无先兆偏头痛84例(61.8%);平均年龄(33±10.72)岁;男性46例(33.8%),女性90例(66.2%);大学以上学历占比最高(92.6%);疼痛部位为单侧86例(63.2%),搏动性62例(45.6%);发作时间为4~72 h 88例(64.7%);中重度112例(72.3%);伴随症状出现畏声64例(47.1%),恶心59例(43.3%);活动加重头痛86例(63.2%);诱发因素中睡眠缺乏99例(72.8%)。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职业类型、睡眠质量组间偏头痛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睡眠质量差者患偏头痛的风险较高(P<0.05)。结论:航天工作者偏头痛患病率较高,性别(女)和睡眠障碍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7.
目的 国内对新发帕金森病(PD)患者起始用药缺乏相关调查。本研究横断面调查我国不同地区新发PD患者的起始药物选择,探讨现实用药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于航天中心医院门诊及北京天坛医院帕金森专病门诊就诊的PD患者342例,对性别、发病年龄、病程、起始用药的种类、H-Y分级等进行记录并分类。结果 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0.9岁,病程中位数为6.7年,平均改良H-Y分级为2.43级。起始药物选择存在4种类型,即左旋多巴(LD)型,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A)型,LD+DA型,non-LD并non-DA型。左旋多巴是最主要的起始药物,达到51.8%,且在青年型患者中(<40岁起病),左旋多巴仍是首要的选择药物(占41.0%),与其他研究存在一定差异。但近5年内新发PD患者中,DA型作为起始药物选择有增多趋势,考虑与指南更新有关。结论 左旋多巴目前仍是临床上不同年龄段新发PD患者起始药物的最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68.
69.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02例颈内动脉系统ICVD患者及31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测.结果 102例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71.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45.2%)(P<0.01),颈动脉颅外段狭窄>50%发生率(20.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2%)(P<0.01);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软斑数[(1.23±2.16)个]、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2.02±0.77) mm]、斑块总积分[(0.52±0.64) cm]、软及混合斑积分比例[(0.69±0.12) %]以及数目构成比(155/228,68.0 %)与健康对照组[(0.10±0.54)、(1.65±0.49) mm、(0.10±0.16) cm、(0.27±0.04) %、(4/23,17.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ICVD组颈动脉颅外段血栓形成(斑块破裂)13例(12.7%),而健康对照组无1例发生(P<0.05);两组扁平斑数、硬斑数、混合斑数及斑块内出血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CVD组中的患、健侧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ICVD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斑块发生率高,狭窄主要与软、混合斑有关;斑块破裂常常与卒中事件相关;一侧的颈动脉硬化相关指标的检测,可为对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超声检测,对ICVD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病因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0.
目的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观察非痴呆帕金森病(PD)患者识别、区分熟悉和不熟悉人名的认知能力有无损害,以及ERP变化与认知功能损害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MS32导脑电地形图机及其处理系统,以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名作为诱发ERP的任务,观察32例PD病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波群的变化。结果 (1)PD患者组熟悉人名和不熟悉人名诱发的P3波幅之差较对照组明显缩小(P〈0.05);(2)PD患者无论熟悉人名与不熟悉人名诱发的N2、P3潜伏期与MMSE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性(P〈0.01),MMSE评分24分~26分PD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相比,N2、P3潜伏期显著延长(熟悉:P〈0.01;P〈0.01;不熟悉:P〈0.01;P〈0.01),而P3波幅与正常对照之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非痴呆PD患者识别熟悉人名的认知能力下降,事件相关电位潜伏期延长可反映PD患者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并与其损害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