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3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89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9篇
基础医学   148篇
口腔科学   43篇
临床医学   218篇
内科学   284篇
皮肤病学   26篇
神经病学   46篇
特种医学   5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9篇
外科学   137篇
综合类   631篇
预防医学   248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218篇
  4篇
中国医学   251篇
肿瘤学   6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107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0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王晓男  王尧  王伟华 《中国医药指南》2014,(13):35+37-35,37
目的探讨经皮输尿管镜技术在医源性输尿管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泌尿外科收治因腹腔镜手术导致输尿管部分或完全断裂患者12例,平均年龄41(2352)岁,男性1例,女性11例;右侧9例,左侧3例;12例合并输尿管瘘,其中输尿管部分断裂8例,完全断裂4例。腹腔镜术后发现输尿管损伤中位之间6(252)岁,男性1例,女性11例;右侧9例,左侧3例;12例合并输尿管瘘,其中输尿管部分断裂8例,完全断裂4例。腹腔镜术后发现输尿管损伤中位之间6(218)d。4例尿瘘患者引流液或阴道溢出液测得肌酐平均值1567(42518)d。4例尿瘘患者引流液或阴道溢出液测得肌酐平均值1567(4252856)μmol/L。12例行经皮穿刺于近端输尿管内置入导丝,后行经尿道输尿管镜输尿管梗阻段内切开术,找到导丝并钳入远端输尿管,将输尿管断端拉近、会师,留置输尿管内支架管。术后复查超声、肾盂分泌造影并定期复查。结果12例手术均成功置入输尿管支架管。术中腹平片证实输尿管支架管位置良好,肾盂分泌造影显示积水减轻或消失,支架管保留8.2(62856)μmol/L。12例行经皮穿刺于近端输尿管内置入导丝,后行经尿道输尿管镜输尿管梗阻段内切开术,找到导丝并钳入远端输尿管,将输尿管断端拉近、会师,留置输尿管内支架管。术后复查超声、肾盂分泌造影并定期复查。结果12例手术均成功置入输尿管支架管。术中腹平片证实输尿管支架管位置良好,肾盂分泌造影显示积水减轻或消失,支架管保留8.2(636)周。平均随访时间352(4236)周。平均随访时间352(42912)d。结论熟练掌握经皮肾穿刺和输尿管镜技术的医师可以完成输尿管镜下输尿管会师术,对于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病例,这种治疗方式微创、有效,可以避免二次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43.
本文对一组因幽门螺杆菌(Hp)感染所致的消化性溃疡(DU)患者进行了血清胃泌素(GAS)、表皮生长因子(EGF)及血浆生长抑素(SS)的含量进行测定,以观察Hp根治前、后3种胃肠激素的变化,探讨其与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对照组为Hp感染阴性的浅表性胃炎患者20例,其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通过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对28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手术时间30~100min,平均50min,切口5~7cm,出血50~100ml,住院时间10~14d。本组28例均获随访,时间4~10个月,平均5个月,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12~18w,均无感染、深静脉血栓、髋内翻、骨折不愈合、褥疮、刀片切割、股骨头坏死、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按Har is疗效评定标准,本组优18例,良7例,可3例,优良率89.3%。结论PFNA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固定牢固等优点,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45.
咽异感症临床发病率高,常作为慢性脾胃病的兼症出现。刘启泉教授认为脾与咽异感症联系密切,其病机关键是脾气虚弱,脾失健运,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治疗以健脾为中心,整体辨证,通过除湿化痰、升清理气、养阴生津、补虚实卫、活血散结等方法恢复脾升胃降之功能,使经脉通利,咽部气血运行顺畅,咽部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46.
目的 利用毕赤酵母系统表达重组新型冠状病毒受体结构域蛋白RBD,以期作为新冠病毒重组蛋白候选疫苗。方法 选择新型冠状病毒的RBD(受体结合域)蛋白为靶点,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RBD基因序列克隆到毕赤氏酵母表达载体pPIC9K中。通过载体将外源基因整合到毕赤酵母染色体上,获得遗传性稳定重组子。毕赤氏酵母表达载体含有醇氧化酶基因的调控序列,加入甲醇进行诱导,通过前导信号肽引导外源蛋白的分泌表达。结果 成功将RBD基因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中并整合到酵母染色体上,获得遗传性稳定重组子。能通过前导信号肽引导目的蛋白的分泌表达,表达产物免疫动物刺激产生高水平的血清IgG抗体,IgG抗体效价为1∶2.73×106。结论 重组新型冠状病毒受体结构域蛋白RBD的设计具有可行性,为重组蛋白候选疫苗在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7.
目的 从mRNA序列优化和体外转录(IVT)系统优化角度,设计2条基于血凝素(HA)基因的抗H1N1亚型流感病毒mRNA疫苗,分别连接到3种体外转录系统(含不同UTRs序列)中进行候选疫苗抗原的表达及鉴定,并确定候选疫苗所使用的最佳体外转录系统。方法 确保抗原基因(HA)氨基酸序列不变,以2种优化策略对HA基因的密码子进行优化,分别命名为JLH1HA和JLHA,并分别克隆至骨架载体pGEM-T7-Hα(UTRs来自人源α球蛋白)、pGEM-T7-Mα(UTRs来自鼠源α球蛋白)、pGEM-n3(UTRs来自人源β球蛋白)上,通过线性化处理、体外转录、纯化及Cap1加帽处理,获得功能性mRNA,转染A549细胞后通过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目的蛋白的表达。结果 成功构建6组mRNA候选疫苗且均能表达抗原蛋白,以pGEM-T7-Hα为骨架载体构建的体外转录系统蛋白表达量较高。结论 抗原的设计具有可行性,筛选出的最优体外转录系统为以pGEM-T7-Hα为骨架载体构建的体外转录系统。密码子优化对蛋白表达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在动物免疫效果上能够体现。  相似文献   
48.
目的 通过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表达人流感病毒多表位基因盒,为进一步研发通用型流感疫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甲型流感病毒H1N1颈部区(345aa-566aa)和H1/H3/B亚型HA2片段经4GS Linker串联M2e及ferritin蛋白构成的HA2-M2e-ferritin(简称HMf),参照A/Jilin/JYT-01/2018(H1N1)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将其HA2基因和HMf基因序列按照昆虫细胞密码子偏好性进行优化合成,经两次双酶切后分别克隆至pFastBacTM双载体中。热激法将重组质粒转化入DH10BacTM大肠埃希菌感受态,含目的基因的pFastBacDual-HA2-HMf转移载体与DH10Bac的Bacmid质粒重组,构建重组转移质粒rBacmid-HA2-HMf。在脂质体介导下,用rB-HA2-HMf转染Sf9细胞进行重组杆状病毒的拯救。通过限制性酶双酶切、测序、重组Bacmid PCR、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鉴定目的蛋白的表达。用重组杆状病毒感染悬浮sf9细胞,收取细胞悬液,经超速离心、蔗糖密度梯度离心获得重组蛋白,利用透射电镜...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宿主Tet1(ten-eleven translocation)分子在抗海分枝杆菌感染过程中的意义与初步机制。方法:SPF级野生型C57BL/6和Tet1基因敲除小鼠(Tet1KO)分别尾静脉接种海分枝杆菌,建立尾静脉感染模型。首先观察比较大体病变如尾巴脓肿形成及面积差异;再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染色及透射电镜...  相似文献   
50.
目的 评价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08年11月本院肿瘤患者15例24个病灶(原发肿瘤11个病灶,转移瘤13个病灶),按治疗计划在CT引导下用植入枪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其中3例胆管壶腹部癌患者在胆管支架植入术后经皮肝穿刺置管引流术(PTCD),粒子置于引流管并随其末端至肿瘤梗阻部位,3个月后拔除引流管.植入术后观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 接受粒子植入的肿瘤病灶治疗有效率为70.8%(17/24),完全缓解(CR)5个病灶(20.8%),部分缓解(PR)12个病灶(50.0%);卡式评分(KPS,中位评分70分)高于治疗前(50分);疼痛缓解率90%(9/10);中位总生存期12.0个月.3例患者分别出现气胸、胆漏和粒子游走.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肿瘤患者,可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