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93篇
内科学   43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109篇
预防医学   2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4篇
  1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通过分析希恩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对2002-2011年出院确诊为希恩综合征的患者54例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54例患者平均年龄(53.63±6.86)岁,病程中位数17。(2)87%的患者有产后无乳,92.6%的患者有闭经或月经稀发,90.7%的患者有阴毛、腋毛脱落。(3)LH、FSH低下占98%,PRL低下占61.2%。结论:希恩综合征患者性腺轴受累较早且严重;少数有精神症状,在治疗过程中亦可出现精神异常,需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及甲状腺激素。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血清25OH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114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电生理检查,将患者分为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63例)和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51例),抽取所有受试者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25OHD3水平,比较2组患者血清25OHD3水平,分析25OHD3与2型糖尿病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较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患者维生素D3缺乏发生率分别是79.4%和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患者25OHD3水平低于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分别为(40.1±12.7)nmol/L与(54.4±18.4)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OHD3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糖尿病病程负相关(P值分别为0.01和0.044)。结论低25OHD3水平是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25OHD3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和HbA1c相关。  相似文献   
63.
郇稳史  丽璞 《肝脏》2020,(2):155-157
目的通过对SS合并PBC患者中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的检测,分析其临床特征,并探明Th17、Treg细胞对SS合并PBC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SS合并PBC患者22例,SS患者48例,选取健康志愿者68名。比较3组研究对象的肝功能指标、Th17、Treg和TH17/Treg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SS合并PBC组出现黄疸、皮肤瘙痒、腹水、消化道出血、口干、食管静脉曲张、发热及眼部干涩等主要临床表现为20例(90.9%,20/22),高于对照组37例(77.1%,37/48),(P<0.05)。而体质量减轻的患者SS组(46例,95.8%)明显多于SS合并PBC组(17例,77.3%),(P<0.05)。SS合并PBC组患者ALT、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胺酶(γ-GT)和TBil均高于SS组和健康组(P<0.05)。SS合并PBC组患者Th17细胞百分比为[16.6(10.1,22.5)%],明显高于SS组[9.4(7.0,13.0)%,P<0.05]及健康组[4.9(4.3,9.8)%,P<0.05];SS合并PBC组Th17/Treg细胞比值[0.52(0.42,0.62)]均明显高于SS组[0.25(0.14,0.37),P<0.05]及健康组[0.22(0.13,0.26),P<0.05]。结论SS合并PBC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水平及其比值明显失衡,提示Th17细胞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致病过程。此外,Th17/Treg比值与某些肝功能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4.
65.
66.
目的比较湿片法和革兰氏染色法在判断阴道清洁度中的差异,寻找阴道清洁度判断的最适当的方法。方法收集妇科门诊病人的阴道分泌物标本,分别用湿片法和革兰氏染色法对同一标本进行白细胞、上皮细胞、阴道毛滴虫、真菌、线索细胞、阴道乳酸杆菌和杂菌等常规项目的检查,记录结果,分别对各项目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阴道清洁度。结果湿片法对白细胞、上皮细胞、滴虫的检出率高于革兰氏染色法(P<0.01);革兰氏染色法对真菌、阴道乳酸杆菌和杂菌的检出率高于湿片法(P<0.01)。结论湿片法和革兰氏染色法两者相结合能较准确地划分清洁度,明确阴道炎的性质。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控制性低温对兔创伤失血性休克后早期肺部炎症反应和对肺组织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常温组(N组)、浅低温组(MIH组)、中低温组(MOH组),每组6只。采用ELISA法测定肺组织匀浆上清液TNF-α、IL-6、IL-8、IL-10含量及肺水含量。结果创伤失血性休克后8h,肺组织匀浆TNF-α、IL-6、IL-8、IL-10含量均显著升高;MIH组和MOH组TNF-α含量低于N组(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H组和MOH组肺组织IL-6含量显著低于N组(P<0.01);MIH组肺组织IL-8含量显著低于N组和MOH组(P<0.01),MOH组肺组织IL-8含量低于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IH组和MOH组肺组织IL-10含量均显著低于N组。创伤失血性休克后早期总肺水含量显著升高,MIH组和MOH组总肺水含量低于N组(P<0.01)。结论不同程度的控制性低温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后早期肺促炎反应和抗炎反应均有抑制作用,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后的肺组织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浅低温对创伤后肺组织炎症反应和抗炎反应的抑制作用强于中低温,而且其可控性强,副作用相对较少,因此,浅低温更有益于创伤失血性休克后早期肺组织的保护。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个体化131碘(131 I)治疗格雷夫斯病(Graves 病)疗效和观察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及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568例首次行131 I 治疗患者,治疗前检测甲状腺功能及相关抗体,结合触诊法经99 m 锝(99 mTc)甲状腺平面显像或超声计算甲状腺质量或容积;根据治疗经验,给予每克甲状腺组织131 I 剂量范围为1.38~4.28 MBq,用以下公式计算131 I 使用剂量:131 I 使用剂量 MBq=甲状腺质量(g)×每克甲状腺组织131 I 剂量(MBq)/24小时摄131 I 率(%),共计随访568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本研究将痊愈、好转、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归为有效,131 I 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总体有效率高达98.9%;首次131 I 治疗后1年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226例(39.8%),甲亢部分缓解180例(31.7%),甲状腺功能减退156例(27.4%),治疗无效6例(1.1%)。能够有效缓解甲亢性心脏病及周期性麻痹;对于合并突眼的 Graves 病患者,治疗后加用泼尼松能够有效预防突眼恶化;131 I 治疗 TRAb 阴性 Graves 病效果优于 TRAb 阳性患者(P <0.01);131 I 治疗 TPOAb 阳性 Graves 病,甲减发生率高于阴性组(P <0.01)。结论个体化131 I 剂量治疗 Graves 病效果良好,有效缓解甲亢相关并发症;对于TRAb 阳性患者,可适当增加131 I 剂量,提高其疗效;TPOAb 阳性患者可适当减少剂量,避免严重甲减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69.
促甲状腺激素(TSH)型分泌瘤是垂体瘤中较为罕见的一种,1970年由Hamilton用放免法测定TSH并首次报道了TSH分泌瘤,国内报道的例数亦不多.由于该病较隐匿,容易造成误诊误治,发现时往往都是病程较长的大腺瘤.最近本院采用手术+药物+放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对1例TSH垂体瘤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满意,并结合文献报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0.
背景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RMPs)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并被视为潜在的治疗靶点。然而因组织材料来源受限及细胞分离纯化不易,RMPs体外研究工作的开展受到了限制。目的建立简便的大鼠RMPs分离、培养和纯化方法。方法摘取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的眼球,置于体积分数75%乙醇中浸泡1min,用眼科显微手术器械分离获取视网膜并将其剪成碎片,依次用2.5g/L胰蛋白酶和2g/LⅠ型胶原酶各消化15min,消化后分别过直径100μm和55μm滤网,收集视网膜消化后的微血管片段,用含有体积分数20%胎牛血清的低糖型DMEM接种于6孔板,至培养14~16d细胞达到80%~90%融合时进行消化传代,培养和传代期间通过换液法及差异消化法去除杂质细胞。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生长状态,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DGFR—β)、von Willebrand因子(vW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以鉴定RMPs。结果RMPs在接种后24—48h自微血管片段中迁移出,7d后形成中等大的细胞集落,14~16d后达到80%-90%融合状态。RMPs传代后生长速度加快,至12—14d达到融合。形态学鉴定显示,培养的细胞呈宽大、扁平、不规则形并伴多个突起的典型周细胞形态特征,且传代至第9代形态特征无明显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显示,所培养的细胞均不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vWF,约96%的细胞对周细胞标志物α—SMA或PDGFR—β抗体呈阳性反应,极少量细胞对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物GFAP抗体呈阳性表达。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了一种简单、经济的大鼠RMPs分离、纯化、培养方法,可以获得理想的高纯度RM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