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31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66篇
临床医学   43篇
内科学   38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135篇
预防医学   5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14篇
中国医学   39篇
肿瘤学   18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口腔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的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方法:对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1980年至2007年8月间收治的13例口腔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复习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结果:9例口腔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发生于上颌骨,3例位于下颌骨,1例位于颊部.发病年龄从2个月至7个月.临床症状均为肿物,5例术前检查发现肿物为紫红色或蓝黑色.肿物生长迅速,3例术前诊断为恶性肿瘤,仅有1例术前临床诊断为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9例有随访结果,2例确定复发,复发时间均为术后1个月,1例死亡.1例切除不完全的病例术后19年无复发.结论:口腔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具有典型的发病部位与发病年龄,临床检查时应注意肿物的颜色.肿瘤常生长迅速,具有局部侵袭性.对患者术后半年内要密切随访;病理诊断要与儿童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相鉴别;相对保守的手术为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2.
目的:研究RNA干扰FGF3基因表达对肿瘤细胞HT-29的作用.方法:制备针对FGF3基因的RNA干扰质粒(pRNATU6.1 /NeoGFP-FGF3),并选用大肠癌细胞株HT-29为实验对象,损伤刮擦实验检测转染细胞的迁移能力,体内抗肿瘤实验观察体内抗肿瘤效果.结果:pRNATU6.1/NeoGFP-FGF3组的HT-29细胞迁移速度与空白对照组(正常培养的肿瘤细胞)和阴性对照组(空载体pRNATU6.1/NeoGFP)相比明显减缓;pRNATU6.1/NeoGFP-FGF3组小鼠肿瘤明显小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显示了干扰RNA抑制肿瘤生长的明显效果.结论:构建的RNA干扰质粒(pRNATU6.1 /NeoGFP-FGF3)对HT-29肿瘤细胞的迁移和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牙源性角化囊肿是真性肿瘤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牙源性角化囊肿(odontogenic keratocyst,OKC)由Philipsen于1956年最先报道,是一种好发于下颌磨牙升支部的颌骨囊肿。与其他类型的牙源性囊肿不同,OKC的生长缺乏自限性,具有某些肿瘤的特征,术后有较高的复发倾向,因此一直广受关注。在2005年WHO对头颈部肿瘤的新分类中,已将其归属为良性牙源性肿瘤,并命名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r)。然而,目前国际上对这一新命名存在诸多争议,支持方与反对方各执一词,很难达成共识。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第13届国际口腔病理学年会(IAOP,2006)上,上述争论达到高潮。会议专门组织了一个研讨会,以“法庭辩论”的形式,让正方和反方充分表达意见,与会代表也于辩论前后分别投票表达个人意见,结果依然难分伯仲。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研讨,深感这一话题的重要性。本文在简要概述OK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的基础上,系统地列举支持与反对将其归属为肿瘤的理由和证据,以期提醒国内同行目前对OKC病变性质的认识仍存疑问,而不是简单的“非囊即瘤”的结论。同时笔者还拟结合多年来对OKC的研究工作体会,分析其作为“麻烦制造者”的症结所在。名称之争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明确未来与本病诊断和治疗相关的研究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4.
灯盏花中焦袂康酸苷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灯盏花中焦袂康酸苷(E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体外抗氧化和抗活性氧作用。方法:采用尼龙线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比色法测定药物体外抗氧化和抗活性氧作用。结果: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上,ES2~10mg/kg可显著降低大鼠行为评分,减轻缺血侧脑半球水肿程度,缩小脑梗死面积,且具有显著的体外抗氧化和抗活性氧作用。结论:灯盏花中ES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抗氧化和抗活性氧作用可能是其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5.
目的:研究溶血磷脂酰胆碱(LPC)对内皮细胞(E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04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LPC,培养不同时间,用基础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各组EC条件培养基中VEGF蛋白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C中VEGF蛋白及其受体的表达;用原位杂交检测VEGF信使核糖核酸(VEGF mRNA)的表达。结果:培养的ECV304能表达VEGF受体,在胞浆内呈棕色颗粒,当LPC刺激后,阳性增强。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培养的ECV304中未见VEGF mRNA的表达,当LPC刺激后可见VEGF mRNA的高表达,在胞浆内呈棕色颗粒。ELISA结果显示LPC可使ECV304条件培养基中VEGF蛋白含量明显增加,且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LPC能诱导ECV304表达高水平的VEGF。 (责任编辑 吕静)  相似文献   
106.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是介于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之间的中间状态 ,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AMI ,甚至猝死。目前治疗主张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肝素抗凝。本文比较了常规治疗和加用低分子肝素 (速避凝 ,由法国Sanofi公司生产 )治疗急性期UAP的临床疗效。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选自 1 998年~ 2 0 0 0年我院收治的UAP患者 54例 ,符合 1 979年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 ,并且排除急性心肌梗塞、梗死后心绞痛、严重原发性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等抗凝治疗禁忌证。随机分为两…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影响产后出血的原因、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53例产后出血原因及危险因素.结果 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胎盘因素引起产后出血的出血量最多;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少产后出血的关键是防治宫缩乏力;宫缩乏力的危险因素包括剖宫产术,胎盘因素,多胎妊娠,羊水过多,产妇疲劳等.重视危险因素,对因处理,才能真正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桥本氏病的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及其疗效。方法总结自2003年3月-2007年3月,对30例手术治疗的桥本氏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病人中有13例作TGA和TMA测定,TGA和TGM均为阳性6例,均为弱阳性5例,TGA阳性及TGM弱阳性1例,均为阴性1例。甲状腺B超共做26例,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13例,甲状腺腺瘤8例,甲亢2例,甲状腺癌2例,桥本氏病1例。术前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13例,甲状腺腺瘤7例,甲状腺癌3例,甲亢1例,慢性甲状腺炎6例。术后病理均为桥本氏病,合并其他甲状腺疾病26.7%。其中行双侧次全切10例,单侧次全切11例,单侧部分切除活检6例,峡部切除3例。30例病人术后均痊愈出院。术后远期出现甲低者2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桥本氏病诊断有赖于TGA、TGM、B超、穿刺细胞学或手术病理学检查。因桥本氏病合其他甲状腺疾病比例较高,误诊率高,为了确诊和治疗,有选择的对一些病人施行手术,是安全而必要的。在甲状腺手术中施行冰冻活检应视为常规,可明确诊断及指导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视网膜静脉阻塞即络损暴盲属于中医络病范畴。观察两种中医通络法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分析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有效病例73例。分为4组:(1)中药1组、中药2组:给予单纯中药治疗,中药1组主要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中药2组主要采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2)联合1组、联合2组:联合1组和联合2组是分别在中药1组、中药2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VEGF治疗1次。疗程为1个月,于治疗前、疗后10 d和疗后30 d,观察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RT)和黄斑旁中心凹厚度(PFT)变化。结果 (1)BCVA:治疗10 d,联合1组和联合2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改善(t联合1组=3.824,P=0.001;t联合2组=3.228,P=0.007)。治疗30 d,联合1组和联合2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改善(t联合1组=6.129,P=0.000;t联合2组=4.509,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其他组治疗前后比较及与对应联合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阑尾类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9年3月收治的8例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均痊愈出院.随访3~10年,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阑尾类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术前难以作出明确诊断.治疗上应根据肿瘤大小、部位及有无转移等情况确定手术方式,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