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7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无明显相关残疾;术后11 d 1例出现Homer综合征,内科治疗后部分恢复;术后1个月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术后5个月1例出现非特异性定位神经症状,MRI见基底节区新发腔隙性梗死灶.结论 采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颅内血管成形技术成功率高,中期临床疗效肯定.但由于支架径向支撑力差,术后残余狭窄和再狭窄率较高.  相似文献   
22.
目的 研究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可行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113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严重狭窄患者接受了Wingspan支架成形术,统计分析了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狭窄程度变化、围手术期并发症、复诊临床疗效及再狭窄率,并通过χ2检验分析并发症发生率,与治疗该疾病的2项国际研究[药物疗效研究(WASID)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多中心 Wingspan支架疗效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99.1%(112/113),血管狭窄程度由术前的(80.7±9.3)%降至术后的(27.7±9.7)%(χ2=9.397,P<0.05);随访1.0~28.0个月,平均随访14.5个月,总并发症率为4.4%(5/113),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为12.5%(5/40).WASID研究的终点事件、缺血性卒中率、病变区域缺血性卒中率分别为21.1%、20.4%、15.0%,该研究分别为4.5%、3.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WASID研究认为药物控制不良的狭窄程度≥70%、末次事件距治疗时间≤17 d和NI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1分3个亚组卒中率分别为19.0%、17.0%和19.6%,该组分别为4.5%、4.7%和2.0%,表明支架成形疗效优于WASID研究中的药物治疗疗效(P<0.05).与NIH研究结果(14.0%)相比,该组中期疗效(4.5%)明显提高(P<0.05).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围手术期内总的卒中率较低.主要终点事件、缺血性卒中事件的发生率低于药物治疗组;对于高危人群,支架成形术的疗效也明显优于药物.  相似文献   
23.
目的:评价介入再通治疗非急性期基底动脉闭塞的中长期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2年4月在我中心行介入再通治疗的闭塞超过24 h的非急性期基底动脉闭塞患者12例。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卒中发生情况,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手术前后及随访期间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变化情况。 结果:12例患者中有11例闭塞动脉(91.7%)成功开通。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2例,导致患者病情加重。8例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6~30)个月,再狭窄2例,均为症状性。12例患者获得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51.5(0.5~73)个月,再发同侧性卒中2例,同侧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存活患者中,术后1周的mRS评分低于术前,术后3个月的mRS评分低于术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介入再通治疗非急性期基底动脉闭塞可在中远期预防再发缺血事件的发生,同时术后3月内患者的残疾功能改善明显,但再狭窄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24.
25.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血管内方法治疗的31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23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8例行单纯支架置入术治疗。结果术后即刻DSA复查显示,不显影9例,瘤颈残余6例,部分残余16例。术后2例发生急性脑梗死,2例发生小脑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26例DSA随访3~6个月,其中改善13例,稳定10例,复发3例。31例术后1年随访结果示,预后良好22例;遗留神经功能障碍9例,其中2例预后不佳。结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有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6.
目的机械血栓去除术中使用球囊导引导管(balloon guide catheter,BGC)能显著降低远端血管栓塞的发生率,改善临床疗效。本课题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方法,了解使用BGC的血栓去除术的疗效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方法招募首次接受Solitaire支架开通治疗的急性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将采用球囊导引导管和采用普通导引导管的患者分为球囊组和对照组。比较分析被试术前状况、术中情况和术后90 d内临床结局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术中使用球囊导引导管的取栓术的取栓次数显著少于使用普通导引导管的取栓次数。球囊组被试的术后90 d 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证明了机械取栓手术使用球囊导引导管相比于使用普通的导引导管具有优势,能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长期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27.
目的比较肝素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2014年6月经过DSA、MRV检查确诊静脉窦血栓并经过肝素钠、低分子肝素治疗30例,肝素钠组15例,低分子肝素组15例,对比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6月治疗效果、并发症。结果抗凝7d实验组、对照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实验组临床症状缓解15/15,有效率100%,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率11/15,有效率73.3%,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6月随访实验组12例静脉窦血栓减少或消失,3例形成良好侧枝代偿,临床症状均有好转,对照组10例静脉窦血栓减少或消失,5例形成侧枝代偿,13例患者临床症状好转,2例无明显改善,实验组疗效优于低分子肝素组(P〈0.05)。结论肝素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CSVT安全性接近,肝素钠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8.
目的 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按瘤体大小分为大型-巨大型组和中小型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记录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26例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均获得成功治疗,其中接受单纯支架植入9例,支架植入结合弹簧圈栓塞17例.围手术期共发生5例并发症,其中3例为后循环梗死(单纯支架组1例,支架结合弹簧圈组2例),2例为小脑出血(均发生于支架结合弹簧罔组),随后4例恢复良好出院,1例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死亡.22例患者获得DSA随访,结果显示12例改善,7例稳定,3例复发(2例有新发症状).亚组分析显示单纯支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支架结合弹簧罔组,两组远期疗效相当;大型-巨大型组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残死率均高于中小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0,Z=3.247).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多重支架技术仍然是目前优先推荐的术式,需依据不同病变特点确定是否使用弹簧罔辅助.大型和巨大型夹层动脉瘤治疗仍然棘手,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动脉分叉处承受更大的血流动力学压迫,容易形成脑动脉瘤,但是我们发现颈内动脉分叉处(ICBi)的动脉瘤通常不生长在ICB的顶点,而是位于大脑前动脉弯曲的顶点。本文回顾研究了ICBi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研究了18个ICBi动脉瘤患者,测量了动脉瘤的瘤体直径、瘤颈宽度,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和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段)的管径,瘤颈中点距离颈内动脉顶点的长度,对比了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分别由颈内动脉发出后形成的弯曲度,注意了动脉瘤的生长方向。结果16例动脉瘤生长在大脑前动脉弯曲的顶点。动脉瘤体的最大直径为2.45~15.05(平均5.74±2.91)mm,瘤颈宽度1.46~6.21(平均2.51±1.07)mm。动脉瘤颈中心距离颈内动脉分叉顶点0~2.91(平均1.72±0.79)mm。大脑前动脉水平段管径1.77~3.08(平均2.22±0.37)mm,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管径2.32~3.64(平均2.93±0.51)mm。动脉瘤向前或向上生长的4例,向后上、后、或后下生长的14例。17例患者的大脑前动脉由颈内动脉发出后形成的弯曲明显大于大脑中动脉的弯曲度。结论ICBi动脉瘤规律性地从大脑前动脉起始段的弯曲顶点出生长。与血管弯曲的方向一致,动脉瘤通常突向后方。血流剪切力在弯曲顶点的局部血管壁的作用是动脉瘤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