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65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背景:p27kip1是一种抑癌基因,早期研究显示p27kip1基因转染能明显抑制胃癌、食管癌细胞生长,表明该基因疗法可能是治疗胃癌、食管癌的新途径,深入阐明p27kip1的抑癌机制,可为p27kip1基因治疗胃癌、食管癌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目的:研究p27kip1基因转染联合化疗对胃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将p27kip1重组腺病毒(Adp27kip1)转染胃癌细胞SGC-7901,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p27kip1的表达.加入5-氟尿嘧啶(5-FU)和顺铂(DDP)后,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抑制率,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试验测定DNA的合成.结果:Adp27kip1转染胃癌细胞后,p27kip1表达明显增强.加入5-FU和DDP后,细胞生长抑制率显著增高,3H-TdR掺入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p27kip1基因转染联合化疗能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82.
[目的]分析比较上皮内瘤变或早期食管癌(early esophageal cancer,EEC)患者内镜活检与内镜切除术后病理差异。[方法]收集经内镜活检诊断的182处食管上皮内瘤变或EEC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术前后病理结果,分析患者临床及内镜特点,探索发生术后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结果]活检提示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43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112例,EEC27处。术前活检与金标准比较总体符合率为68.7%(125/182),病理升级率为31.3%(57/182);LGIN组符合率为37.2%(16/43),HGIN组为73.2%(82/112),EEC组为100%(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表面有结节、联合碘染色或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或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的靶向取检以及标本最长径与术后病理升级有关(P0.05)。[结论]内镜活检对于食管上皮内瘤变及EEC的病理诊断存在局限性,活检诊断LGIN发生术后病理升级较为多见,因此对于表面有结节及长径较长的病灶,联合碘染色或NBI或EUS进行靶向取检对提高术前评估准确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他克莫司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导同种肝细胞癌模型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雄性Lewis大鼠66只,选取其中16只设为空白对照组,再选取其中50只大鼠为受体。采用二乙基亚硝胺灌胃诱导受体大鼠肝癌模型,成模后用改良双袖套法将40只正常供体DA大鼠肝脏移植于受体。术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他克莫司组。术后他克莫司组用他克莫司1.0 mg(kg·d)混悬液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按1.0 mg/(kg·d)灌生理盐水。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于2周和4周检测肝组织白介素-2(IL-2)、IL-4、IL-12、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Treg)、CD4~+T细胞和CD8~+T细胞占T淋巴细胞的比率。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在2周和4周IL-2、IL-4、IL-12、IFN-γ、TGF-β1、TNF-α、CD4~+T%、CD8~+T%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他克莫司组在2周和4周IL-2、IL-4、IL-12、IFN-γ、TGF-β1、TNF-α、CD4~+T%、CD8~+T%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他克莫司组2周时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指标明显降低(P0.05);4周时与同组治疗2周比较各指标明显降低(P0.05)。结论他克莫司可降低二乙基亚硝胺诱导肝细胞癌模型大鼠原位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4.
背景:p27kip1是新近发现的一种抑癌基因,早期研究表明p27kip1基因转移能显著抑制食管癌细胞和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表明该基因疗法可能是食管癌治疗的新途径,但其抑癌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的:研究p27kip1基因转移对食管癌细胞生存素(survivin)表达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从而阐明p27kip1的抑癌机制,为p27kip1基因治疗食管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携带p27kip1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p27kip1)和LacZ重组腺病毒(Ad—LacZ)分别转染食管癌细胞系Eca9706,观察细胞形态变化。以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27kip1和生存素的表达.以端粒重复序列扩增程序(TRAP)聚合酶链反应(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经Ad—p27kip1转染后,Eta9706细胞变圆,呈葡萄串样聚集以致脱落。细胞p27kip1表达明显增强,生存素表达降低,端粒酶活性显著受抑制。结论:p27kip1基因抑制食管癌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生存素表达和抑制端粒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85.
结肠海绵状血管瘤为良性病变,相对少见,常因认识不足发生误诊.本病多依靠内镜、CT、MRI等检查协助诊断,最终依靠手术及病理来确诊.近年来超声内镜在各级医院得到推广应用,但因结肠海绵状血管瘤发病率低,对其超声特点无统一认识.我院手术病理确诊1例乙状结肠海绵状血管瘤,报道如下.患者女,74岁,无诱因出现下腹疼痛伴排便不畅感20 d入院,伴有肛周坠胀不适感,排便次数减少至每3~5 d一次,大便稍稀,无大便带血,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86.
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肠道疾病,其治疗方案包括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创伤较大、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多、住院时间较长,且高龄及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手术风险较高,不宜作为其治疗首选。目前,内镜下治疗已成为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常规治疗方式。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隆起性病变的整体切除率较高,局部复发率较低[1-2],对于直径>2 cm的病变,ESD已成为其首选治疗方法[3],但ESD可能引起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本研究收集我科近期收治的结直肠隆起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以期提高临床医师认识,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7.
目的:比较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EMBM)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85例食管上皮内瘤变患者,其中45例经 EMBM治疗(EMBM治疗组),40例经 ESD治疗(ESD治疗组)。分析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发症、手术时间及医疗费用情况。结果 EMBM治疗组1次切除率为97.8%(44/45),ESD治疗组1次切除率为95.0%(38/4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患者于术后第1、3、6、12个月复查胃镜,均未见复发;EMBM治疗组(8.89%,0)出血及穿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 ESD治疗组(35.00%,15.00%),P<0.05;EMBM治疗组[(26.5±14.2)min]手术平均耗时明显低于 ESD治疗组[(65.2±26.1)min],P<0.05;ESD治疗组(18000元)住院总费用明显高于 EMBM治疗组(8500元),P<0.05。结论 EMBM较 ESD操作更简便,并发症少,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NS-398对人食管癌细胞株EC9706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采用3H-TdR掺入法检测不同浓度(0、10、20、50、100μmol/L)和作用24、48、72、96h的NS-398对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及DNA片段分析法检测NS-398诱导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EC9706经不同浓度的NS-398处理后,实验组3H-TdR掺入量明显减少,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P<0.001)。FCM检测发现实验组在G1期前出现亚倍体凋亡峰,细胞凋亡率达(45.23±1.08)%,并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梯带;而对照组无凋亡峰出现,细胞凋亡率为(2.14±0.2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NS398对食管癌细胞株EC9706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89.
目的:评估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LPS)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探索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培养Het-1A和EC109细胞,实验组加入不同浓度Pg-LPS,对照组加入等量培养基。分别采用CCK-8、Transwell迁移实验或细胞划痕实验检测两组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变化;q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增殖、迁移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改变。结果:Het-1A细胞经Pg-LPS作用24 h、48 h后,其光密度值较对照组显著上升。EC109细胞在5 μg/mL及10 μg/mL的Pg-LPS作用后24 h、48 h与对照组相比光密度值上升;1 μg/mL的Pg-LPS作用24 h后光密度值较对照组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作用48 h后,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g-LPS作用后,Het-1A细胞穿膜数量多于对照组,EC109细胞相对覆盖面积高于对照组。Pg-LPS作用后Het-1A和EC109细胞增殖、迁移相关基因mRNA及ARTN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Pg-LPS可以促进Het-1A和EC109细胞的增殖、迁移;Pg-LPS作用于细胞后ARTN的表达量增加,进一步促进AKT1、CCND1、MTA1、CXCR4表达,可能是Pg-LPS影响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0.
目的:研究硒蛋氨酸对食管癌放射抗拒细胞药物耐受性的影响。方法:以食管癌EC9706细胞为研究对象,建立放射抗拒的食管癌EC9706细胞株EC9706R,研究硒蛋氨酸对EC9706R细胞的影响。结果:EC9706R细胞耐药指数是EC9706细胞的1.24倍,硒蛋氨酸浓度大于4μmol/L时明显降低EC9706R细胞对顺铂的药物耐受性(P<0.05)。结论:硒蛋氨酸对食管癌放射抗拒细胞的药物耐受性具有一定的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