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丝蛋白-200(NF-200)的影响,探讨针刺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影响的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通过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以上各组在7 d、14 d、28 d不同时间点NF200 mRNA变化情况.结果头穴透刺组脑组织NF-200的表达与假手术组、造模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时间窗内头穴透刺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头穴透刺可以促进脑组织神经丝蛋白-200的表达.结论头穴透刺能够提高脑缺血后神经功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增加神经丝蛋白-200的表达,发挥对脑组织神经细胞可塑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脑梗死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病人8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配合电动起立床治疗。各组分别在康复开始前1天和康复第30天进行2次评价。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法评定。 ADL采用巴氏指数评分法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在治疗后得到显著改善,其FM和BI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肢体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更加有效,能进一步促进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头穴丛刺法"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影响的物质基础和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大鼠模型,将13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头穴透刺组(C组)及头穴丛刺组(D组).C组采用针刺"百会"透"曲鬓"穴;D组采用"头穴丛刺"("百会"及"百会"左右侧各旁开4 mm处).均快速捻转1 min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6 d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A组与B组不予治疗.采用Bederson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观察缺血半暗带微管相关蛋白2(MAP-2)阳性信号的表达.结果:7 d时,D组与B组比较,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14 d、28 d时,C组、D组分别与B组比较,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均P<0.05);28 d时D组与C组比较,D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P<0.05).7 d、14 d、28 d时,D组、C组与B组比较,缺血皮层MAP-2阳性信号的表达均上升(均P<0.05),14 d和28 d时D组与C组比较,皮层MAP-2阳性信号的表达升高(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增加缺血皮层MAP-2阳性信号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丝蛋白-200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丝蛋白-200(NF-200)的影响,探讨针刺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可塑性影响的机制。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针刺组(C组)。通过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以上各组在7d、14d、28d不同时间点NF200mRNA变化情况。结果头穴透刺组脑组织NF-200的表达与假手术组、造模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时间窗内头穴透刺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头穴透刺可以促进脑组织神经丝蛋白-200的表达。结论头穴透刺能够提高脑缺血后神经功能,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增加神经丝蛋白-200的表达,发挥对脑组织神经细胞可塑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卵巢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因其罕见性,故极易被误诊误治.国内外文献资料多为个案报告或多个案例总结分析.本文经搜索大量国内外资料,对这一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相关问题进行综述,重在分析临床诊治思路,提高广大妇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以减少因误诊而带来的过度治疗,这一点对于期望保护生育力问题的年轻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杏丁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以能量合剂、地塞米松、弥可保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杏丁,对照组辅以血栓通。治疗14日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杏丁结合常规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比血栓通联合常规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结合康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进一步探索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发病72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200ml,一日一次静点,连用两周,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康复训练。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价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法评价,实验室采取血液流变学观察。结果:治疗后两组均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Bafthel指数,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同时配合康复治疗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藏药小檗皮BerberisCortex及藏成药中小檗皮特异性DNA的超快速荧光可视化检测方法,实现对小檗皮药材及藏成药中小檗皮的快速鉴别。方法 将小檗皮及其混淆品的ITS2序列进行比对,筛选出小檗皮药材特异性DNA序列;针对该序列设计小檗皮特异性引物,建立小檗皮药材以及藏成药中小檗皮特异性DNA的超快速VPCR扩增体系;后将该扩增体系与SYBR Green I荧光染料相结合,实现对扩增产物的荧光可视化检测;同时对该体系的特异性、灵敏度以及在真实样本中的适用性进行考察。结果 该体系可以在40min内完成对小檗皮以及藏成药中小檗皮特异性DNA的扩增及荧光可视化检测;检测限低至10pg/μL;对16个批次的小檗皮药材进行分析,其中15个批次的样本产生阳性信号鉴定为小檗皮,与测序结果 100%一致,1个批次的样本产生阴性信号,该样本经通用引物测序鉴定为黄柏;对3种含有小檗皮的藏成药进行分析,3个样本均产生阳性信号。结论 所建方法缩短了检测时间,并且特异性良好,灵敏度高,可以对小檗皮及其藏成药中小檗皮进行快速、准确的可视化鉴别。 相似文献
10.
人工关节置换术在解决髋关节疼痛,恢复关节功能,改进走路能力等方面的优越性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越来越多的高龄患者因股骨颈骨折,严重的关节疾病而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相关健康教育知识,对疾病恢复起到一定作用.而老年患者具有记忆力差,理解低下,固执不遵医嘱等特点,常常影响手术效果.我科于2010年3月至2012年1月将护理路径应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