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35篇 |
内科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5篇 |
外科学 | 18篇 |
综合类 | 32篇 |
预防医学 | 11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17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15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脑卒中患者营养评估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进行营养评估,并分析营养评估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均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评分,检测营养学的指标来评定其营养状况,对存在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患者均进行常规脑卒中治疗和营养支持,在住院14d、28d后再进行营养风险评分和相应指标的检测,分析营养风险评分与营养评价指标的检测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结果 60例卒中患者,入院时评定有营养风险者15例;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3.3%;营养不良患者年龄明显高于营养正常者(P<01):14d后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8.3%;28d后经营养支持后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降至6.7%,各项营养学的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结论 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可能发生营养状况恶化,早期及定期对患者进行营养评估均有必要.营养风险筛查评分能简单反映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并能预测营养不良的风险,但对于昏迷、瘫痪及难以准确测量体重指数(BMI)的患者,使用受到限制.在临床仍常采用人体测量和生化指标确定患者是否营养不良.本文认为卒中患者均需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和营养不良的确定,作为进行合理营养支持的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2.
腹部外伤(包括开放性及闭合性外伤)造成门静脉损伤虽然发生比率不高但却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创伤。由于门静脉收集大量的腹腔回流静脉血,供应肝脏血的75%,所以门静脉损伤后会出现严重的失血性休克及肝脏低灌流的表现,必须及时妥当地诊断和处理。近期我们对19例腹部外伤性门静脉损伤进行诊断处理,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例中,男13例,女6例,年龄16~71岁,平均年龄37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外伤史,其中开放性腹外伤(刀刺伤)17例,闭合性腹外伤(碾挫伤)2例,复合伤5例。来院就诊时均有失血性休克及腹膜炎的表现,腹部叩诊出现移动性浊音,腹穿抽出新鲜血。患者均经短时间的诊断,而行急诊剖腹探查术。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早期吞咽障碍管理能否预防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方向。方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临床吞咽功能评估确定吞咽障碍及严重分级,用吞咽言语诊治仪评定吞咽肌群损伤程度;对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康复指导组27例、针灸组31例和管理组32例,3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康复指导组仅进行康复指导,针灸组在康复指导的基础上加用针灸,管理组是给予早期吞咽障碍的管理;治疗4周后,记录3组患者吸入性肺炎发生的情况及进行吞咽功能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康复指导组、针灸组和管理组吞咽障碍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48.1%、77.4%和87.6%,针灸组、管理组与康复指导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康复指导组、针灸组和管理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3.3%、19.4%和9.4%,管理组与针灸组、康复指导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发生急性脑卒中后,应关注和及早进行吞咽障碍的管理,通过干预,尽可能地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隐性误吸的高危因素与发生机制,为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风险评估与早期干预提供参考。【方法】2011年8月至2012年10月入选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老年脑梗死患者72例,入院后24 h内完成临床吞咽功能评估,并在7 d内完成吞咽电视荧光透视检查(VFSS),通过VFSS确定患者有无误吸,记录隐性误吸发生率,分析隐性误吸与年龄、病变部位、临床吞咽异常表现的关系,分析老年脑梗死隐性误吸的高危因素。【结果】完成VFSS检查的72例患者中,误吸者32例,误吸发生率为44.4%(32/72),其中隐性误吸占13例,占误诊的40.6%(13/32)。60~65岁,66~70岁,71~75岁,76~80岁,>80岁这五个年龄段的隐性误吸发生率分别为7.7%(1/31),15.4%(2/13),23.1%(3/13),23.1%(3/13),30.7%(4/13),年龄越大隐性误吸的发生率就越高。>80岁患者较60~65岁患者的隐性误吸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 P <0.05)。其余各年龄段无统计学差异( P >0.05)。双侧多发性梗死者隐性误吸率46.6%(7/15),脑干+小脑梗死者为40%(2/5),大脑半球+基底节区梗死者为9.5%,前两组与大脑半球+基底节区梗死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 <0.01)。但前两组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结论】急性老年脑梗死患者较容易发生隐性误吸,年龄越大的患者,双侧多发性脑梗死的老年患者发生的几率更高。 相似文献
115.
目的探索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方法通过评估,询问,随访,健康宣教,体格检查,血糖监测,填写各种健康表格,给予相应的处理。结果使2型糖尿病的患者定期到社区进行体检,保持血糖平稳,不波动。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应做到,早期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6.
117.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5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病理特点及其与淋巴瘤的鉴别。方法:对53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病变淋巴结多位于头颈部,呈轻-中度肿大,男女之比为1:1.7活检标本多破碎(37/53),形态特征为细胞碎片,增生的淋巴及组织细胞构成大小不一凝固性坏死灶。新月形、肾形、扭曲核的组织细胞及浆样T细胞最常见到,无中性粒细胞,免疫化坏死灶及边缘CD68及T细胞呈斑块状(+),而B细胞少数散在(+)。结论:根据组形态,细胞成分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8.
目的 探讨经筋透刺法联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10月在遂宁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顽固性面瘫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一组(60例)和联合组(60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单一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穴位注射,联合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经筋透刺法联合穴位注射,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神经功能分级(H-B)评分、面瘫Portmann评分、Sunnybrook量表、复发率及临床疗效。结果 单一组和联合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明显改善,且联合组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单一组(P<0.05);单一组H-B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2.63±0.54)分比(4.01±0.73)分,联合组(1.67±0.49)分比(4.03±0.71)分(P<0.05),且联合组H-B评分低于单一组(P<0.05),单一组和联合组GDNF(12.16±3.33)mg/L比(8.92±1.35)mg/L、(15.54±3.42)mg/L比(8.89±1.37)mg/L、NGF水平(... 相似文献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