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8篇 |
免费 | 12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14篇 |
基础医学 | 11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00篇 |
内科学 | 69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11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5篇 |
综合类 | 137篇 |
预防医学 | 65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123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51篇 |
肿瘤学 | 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37篇 |
2010年 | 30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30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29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采用螺旋电极行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需行DDD起搏的患者40例分为两组:房间隔组20例采用螺旋电极行房间隔起搏;右心耳组20例采用翼状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耳起搏。总结手术方法 ,观察两组起搏参数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手术即刻及术后随访的起搏参数稳定,两组间无差异。随访12.43±2.85个月,房间隔组起搏后NYHA心功能分组Ⅰ、Ⅱ、Ⅲ级分别为18,2,0例,而右心耳组则分别为12,7,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房间隔组左房内径和左室舒张未期内径小于右心耳组((32.5±5.5mmvs33.8±5.2mm,42.4±5.1mmvs47.3±6.8mm,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则高于右心耳组((0.65±0.07vs0.62±0.08,P0.05)。结论房间隔起搏安全、可行,起搏参数稳定。 相似文献
72.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37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随访结果。方法对置入ICD的37例患者进行电话询问和门诊随访,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存储的资料,对患者病情和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37例患者共发作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917次(VT745次,VF172次),其中911次(99.3%)治疗成功,6次(0.7%)失败。非持续性VT122次(16.4%),发作均自行停止。623次持续性VT(83.6%)中,537次(86.2%)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终止,82次(13.2%)经低能量复律(CV)终止,3次(0.4%)在ATP治疗过程中加速为VF,由高能量除颤(DF)终止。172次VF中,167次(97.1%)经DF终止,1例无效放电5次(2.9%)系因电池提前耗竭而更换了ICD脉冲发生器,2例共8次阵发性心房颤动心室率超过设置的VT频率ICD发生误识别,给予ATP治疗。5例术后1~6个月出现心律失常“电风暴”。5例对电击恐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经教导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后症状得以缓解。共有19例术后因VT发作频繁而服用胺碘酮/美托洛尔,并根据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结论ICD置入后应加强随访,及时调整工作参数,同时辅助药物、改善心功能和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73.
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心室再同步(CRT)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长期疗效及病死率.方法:49例CHF患者中,男40例,女9例,年龄31~82(56.3±11.0)岁.均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其中扩张型心肌病36例,缺血性心肌病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4例.所有患者心电图为窦性心律,ORS波>130 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0 mm,左室射血分数(LVEF)<35%伴二尖瓣反流.49例中置入CRT40例,置入CRT心脏复律除颤器(CRT-D)9例.观察患者起搏器置入前,置入后1、3、6、12、24、36、48、60个月的心功能各项参数、生活质量(QOL)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病死率与心血管事件.随访12~87(25.5±15.6)个月.结果:①并发症:电极脱位4例,囊袋出血2例;②病死率及死因:死亡15例(30.6%),其中CHF恶化死亡7例,心性猝死6例,非心源性死亡2例,49例患者中12例(24.5%)21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其中3例CRT-D患者发生12次VT/Vf均被CRT-D成功纠治,3例CRT患者各发生1次VT/Vf经体外除颤纠治,6例CRT患者各因发生1次VT/Vf死亡;③心功能变化及QOL评分:37例(75.5%)患者LVEF、6 min步行距离、心功能NYHA分级等心功能评价指标术后持续改善,11例(22.4%)患者心功能评价指标术后改善后再次恶化,1例无明显变化;49例患者QOL评分均较术前提高,LVEDD术后12个月明显缩小.结论:CRT治疗CHF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6 min步行距离、LVEF,缩小LVEDD,逆转左室重构;长期治疗,疗效巩固并能降低CHF导致的病死率,CRT-D可同时防治CHF及猝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4.
InSync 8040起搏器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观察InSync 80 40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 (DCM)伴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疗效。 8例DCM伴CHF患者 ,男 7例、女 1例。其中伴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6例 ,左前分支阻滞、右室起搏后宽QRS波 (>0 .2 0s)各 1例。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 2 187电极起搏左室 ,右房电极和左、右室电极分别与InSync 80 40起搏器A、V1、V2 孔相连接。术后起搏阈值 3.75± 0 .6 (3.0~ 5 .0 )V。患者CHF的症状明显改善 ,术后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胸比例较术前均有改善 (分别为 6 6 .1± 6 .93mmvs 72 .5± 8.1mm、0 .374± 0 .0 31vs 0 .2 81± 0 .0 5 3、19.8%± 2 .2 %vs12 .2 %± 2 .7%、0 .5 9± 0 .4vs 0 .6 4± 0 .2 0 ;P均 <0 .0 5 )。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表明 ,以InSync 80 40起搏器行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CHF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75.
目的 :评价双房起搏治疗伴房间传导阻滞 (IACB)患者的阵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5例患者均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X线采用正位和左前斜位 ,依次置入冠状窦、右室、右房电极 ,测试起搏参数满意后 ,经Y型转接器将冠状窦电极和右房电极组成新的双极电极 ,置入后分别行AAT、DDD或DDTA起搏。结果 :1例术中冠状窦电极脱位而放弃双房起搏 ,2例术后冠状窦电极脱位 ,均成功复位 ,2例由于程控不当造成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 ,其余病例未出现并发症。随访 2~ 32个月 ,9例显效 (6 4 .3% ) ,2例有效 ,3例无效。结论 :双房起搏能有效防治并发高度房间传导阻滞患者的阵发性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普通心室电极经冠状窦行永久左房起搏安全、有效、脱位率低 ,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6.
77.
本文综述了肥胖的生理调节,肥胖基因的克隆、分子序列、突变及其基因产物-肥胖蛋白的结构特征与生物学效应,分析了应用肥胖蛋白作为治疗肥胖新途径的前景。 相似文献
78.
不同浓度的金属硫蛋白对离体豚鼠乳头肌缺氧、复氧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金属硫蛋白(MT)对豚鼠乳头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心律失常的影响,利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采用缺氧及复氧豚鼠乳头肌模型,模拟体内缺血再灌注损伤,观察不同浓度MT对豚鼠乳头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浓度的MT(0.002mmol/L)对正常及缺氧和复氧豚鼠乳头肌的动作电位(AP)有关参数及自律性均无影响;中等浓度的MT(0.02mmol/L)仅使正常乳头肌的AP复极达50%时程(APD50)缩短24%(P<0.05),但使缺氧乳头肌的AP复极达20%时程(APD20)、APD50和AP复极达90%时程(APD90)分别缩短68%、56%和43%(P均<0.01),并使静息电位(RP)、AP幅值(APA)和0相最大上升速率(Vmax)分别增加30%、30%和45%(P均<0.01);高浓度的MT(0.1mmol/L)使正常豚鼠乳头肌的APD20、APD50和APD90分别缩短57%、54%和50%(P均<0.01),并且RP、APA及Vmax分别下降22%(P<0.05)、28%(P<0.01)和29%(P<0.05),而使缺氧豚鼠乳头肌的APD20、APD50和APD90分别延长92%、78%和50%(P均<0.01),对RP、APA及Vmax无明显影响。在复氧期间,0.02mmol/L的MT可使自律性的发生率从77.8%降至55.6%(P<0.05);而0.1mmol/L的MT则使自律性的发生率从77.8%降至22.2%(P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起搏参数调整对老年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80例接受永久起搏治疗的患者,男41例,女39例,年龄70.5±11.5(65~86)岁。随访期间采用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6分钟步行测距、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观察起搏系统干预前后的疗效、心功能分级和生活质量变化。结果 随访期内实施起搏系统干预共168次,其中调整AVD27例,调整起搏频率19例,调整感知性能14例,改变起搏模式8例,起搏故障探查术6例,VVI改DDD8例,3例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被纠治。优化起搏系统前后,“起搏患者生活质量测评”分值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优化起搏系统可确保起搏治疗高效、安全,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搏系统优化应坚持提高随访效率、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80.
如果患有Ⅱ型糖尿病患者出现肾脏病变,用二甲双胍治疗就有导致与二甲双胍相关的乳酸性酸中毒的危险。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损害可能是由于糖尿病性肾病的缘故。其次可能与新陈代谢、免疫或药物等因素有关。目前,普遍地认为非类固醇消炎药(NSAID)能导致肾脏损害。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