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25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6篇
内科学   4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21篇
外科学   88篇
综合类   94篇
预防医学   32篇
药学   48篇
  1篇
中国医学   35篇
肿瘤学   5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目的采用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RT 3D-TEE)技术结合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分析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二尖瓣几何形态学参数在静息及负荷状态时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MVQ技术对25例缺血性心二尖瓣反流组患者及20名正常对照者组进行检查,应用MVQ软件测量并分析对照组及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组患者在静息及使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后二尖瓣环及瓣叶几何形态学参数变化特点。结果正常对照组二尖瓣环及瓣叶结构相对稳定,并不随小剂量多巴酚丁胺的使用而发生明显变化;对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组患者使用多巴酚丁胺,二尖瓣环及瓣叶空间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瓣环结构的构型变化及由其产生的二尖瓣瓣叶对合参数的变化;小剂量多巴酚丁胺的使用后二尖瓣环构型相对朝向正常"鞍状"结构的回归。结论小剂量负荷时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程度的减少依赖于左心功能相对增加后二尖瓣环构型相对朝向正常"鞍状"结构的回归,二尖瓣的帆状穹窿构型变化在保证二尖瓣环及瓣叶结构稳定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2.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ǒgren’s syndrome,pSS)是常见的风湿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但合并凝血因子Ⅷ抗体形成,以出血为主要表现者极为罕见,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探讨急、慢性Ⅴ型心肾综合征小鼠模型的心脏、肾脏损伤特点及内质网应激水平变化。方法 7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盲肠结扎穿孔术组和阿霉素组各35只,盲肠结扎穿孔术组行盲肠结扎穿孔术制备急性Ⅴ型心肾综合征小鼠模型;阿霉素组腹腔注射阿霉素2.5mg/kg,1周/次,连续8周,制备慢性Ⅴ型心肾综合征小鼠模型。盲肠结扎穿孔术组于术前及术后8、24、48、72h,阿霉素组在注射阿霉素前及注射阿霉素后2、4、6、8周分别取3只小鼠处死,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浆肌钙蛋白、脑钠肽、肌酐、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水平;处死小鼠,取心脏、肾脏标本行HE、Masson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肾脏组织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表达。结果盲肠结扎穿孔术组小鼠HE染色24h可见心肌细胞断裂,肌纤维排列紊乱,间质可见炎症细胞浸润,肾脏组织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间质炎症细胞浸润;Masson染色未见明显间质纤维化;术后8、24、48、72h血浆肌钙蛋白[(330.3±22.8)、(298.5±30.3)、(350.7±50.3)、(290.8±8.3)ng/L]较术前[(191.0±11.8)ng/L]增高,术后24h血浆脑钠肽[(247.0±13.6)μg/L]、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2 382.2±238.2)ng/L]较术前[(201.7±14.2)μg/L、(1 893.2±156.7)ng/L]增高,术后24、48h血肌酐[(113.0±5.9)、(116.1±10.1)μmol/L]较术前[(85.2±9.0)μmol/L]增高(P0.05);内质网GRP78在术后24、48h明显升高。阿霉素组HE染色显示注射第2周起小鼠心肌细胞出现肌纤维排列紊乱,肌纤维溶解,第8周出现明显心肌细胞断裂,注射第2周起肾小球系膜区细胞增生,基质增多;Masson染色显示第8周纤维化明显增多;注射第2、4、6、8周血肌酐[(117.5±2.5)、(114.5±4.0)、(126.4±6.1)、(312.4±24.3)μmol/L]、脑钠肽[(125.0±12.1)、(372.9±14.8)、(337.2±24.8)、(354.2±22.1)μg/L]较注射前[(56.1±3.1)μmol/L、(65.7±11.9)μg/L]增高(P0.05),注射第8周肌钙蛋白[(354.2±12.7)ng/L]较注射前[(271.7±15.3)ng/L]增高(P0.05);各时间点血浆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质网GRP78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盲肠结扎穿孔术可使小鼠在术后8h出现心肌损伤,术后24h出现急性肾损伤;阿霉素腹腔注射8周小鼠出现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急性Ⅴ型心肾综合征小鼠GRP78表达明显升高,慢性Ⅴ型心肾综合征小鼠GRP78表达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4.
[目的]观察旋覆代赭汤联合多潘立酮片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围绝经期FD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58例,口服旋覆代赭汤以及多潘立酮片,对照组44例,单独口服多潘立酮片,疗程均为4周。采用临床症状积分法观察2组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结果]2组患者治疗4周后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症状积分改善率低于治疗组(P0.01)。2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87.93%和63.63%(P0.01)。[结论]旋覆代赭汤联合多潘立酮片治疗FD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多潘立酮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讨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控制下进行胰腺钩突部肿瘤切除的可行性、作用和意义。方法对28例原发于胰腺钩突部的肿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在手术中均预置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阻断带。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结果所有28例均成功切除肿瘤,平均手术时间4.6小时;平均出血量400毫升。无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中位生存时间22个月。其中12例联合血管切除,联合血管切除与单纯胰十二指肠切除组术后生存期无显著差异。结论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控制下进行胰腺钩突部肿物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手术的根治性。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6.
草分枝杆菌注射液联合酞丁胺治疗甲周疣3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草分枝杆菌注射液联合酞丁胺搽剂治疗甲周疣的疗效。方法将64例甲周疣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予草分枝杆菌注射液肌肉注射和外搽酞丁胺搽剂;对照组32例,疣体采用液氮冷冻治疗,观察治疗时间均为2个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65.63%,有效率90.63%;对照组分别为21.88%,65.56%,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随访3个月,两组复发率分别为9.25%,57.10%,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草分枝杆菌联合酞丁胺治疗甲周疣的疗效好、安全、无痛苦、无毒副作用,治疗后不遗留瘢痕,复发率低,易于接受,是治疗多发性甲周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有效方法.方法:从院级层面集合医院医务部、药学部、医院感染管理科、监察部等多部门力量,利用新政策新知识、采用最新信息化手段,联合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结果:各项抗菌药物管理指标干预组较对照组均有改善.结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必须一把手重视,多管齐下,多措并举,齐抓共管才能确保实效.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索有效遏制艾滋病病毒(HIV)在男男性接触(MSM)人群中传播的方法,为预防控制艾滋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柯氏四级评估模式对白银市MSM人群艾滋病健康教育和干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参加对象对联谊培训活动形式比较满意,培训后艾滋病知识和安全套使用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同伴教育活动成效显著,参加对象安全套使用率明显升高;目标人群参与艾滋病防治活动的意识普遍提高。结论在甘肃省艾滋病预防对策项目支持下开展针对MSM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活动,能有效提高其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但如何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干预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9.
目的:通过测定急性自血病患者外周血未染色大细胞(LUC)的数值,初步判断化疗效果。方法:分析急性白血病患者242人次骨髓组织中原始细胞数值与LUC的数值。结果:外周血LUC数与骨髓涂片中原始细胞、外周血中的幼稚细胞均呈正相关,灵敏度64%,特异度85%,ROC曲线下面积等于0.77。结论:通过检测外周血LUC可以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疾病状态进行初步判断。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探讨使用血管内介入的方法治疗颅脑外伤后表现为致命性鼻衄的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近年我院采用单纯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方法治愈的15例创伤性假性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病人均行DSA确诊,其中6例来源于上颌动脉,采用游离弹簧圈加PVA或明胶海绵栓塞;9例来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采用电解弹簧圈进行瘤腔填塞2例,采用游离弹簧圈闭塞颈内动脉主干1例,采用可脱球囊闭塞颈内动脉主干2例,可脱球囊进行假腔填塞2例,采用带膜支架置入2例。[结果]15例病人共行16次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良好,无并发症发生,其中7例病人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末后随访2—36月,未见复发征像。[结论]对颅脑外伤后表现为鼻衄的假性动脉瘤,应尽早进行DSA确诊,尽早进行治疗。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