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0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邹戈  李杰贤  杨罗艳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18):2021-2023
原位核酸分子杂交;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分级、分期和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对48例BTCC和10例正常膀胱黏膜中COX-2表达进行检测,结合临床资料分析COX-2在BT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BTCC中COX-2mRNA表达高于正常组(P<0.001),并随肿瘤分级、分期增高而增高,低分化、浸润性的复发组COX-2mRNA表达高于高分化、浅表性的未复发组(P<0.05)。结论:COX-2mRNA的表达水平随BTCC分级分期增高上调,并与肿瘤复发有关,可作为判断BTCC生物学行为的有用指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判断膀胱癌的进展和预后。  相似文献   
32.
目的评价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手术采取乙状结肠或回肠重建膀胱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2012年12月84例膀胱癌患者,分析行膀胱根治术+原位新膀胱手术采取乙状结肠或回肠重建膀胱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术后情况,比较两者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控尿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性。结果 84例病例中70例接受了原位新膀胱术,58例患者采取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年龄48~89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3%(17/58),术后21 d恢复控尿为91.4%,术后至出院时间为23.5 d;12例患者采取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年龄28~80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3%(7/12),术后21 d恢复控尿为66.7%,术后至出院时间为25 d。新膀胱取不同肠道重建与术后并发症、控尿恢复时间、术后恢复出院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手术采取回肠重建新膀胱较采用结肠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在上尿路疾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3年间(2 0 0 2~2 0 0 4年)应用输尿管镜治疗输尿管中、上段结石的效果。结果 1 2 7例输尿管中、上段结石大部分取得成功,所有病例均无严重的并发症。结论 输尿管镜是上尿路疾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操作的熟练和技术的发展,输尿管镜的应用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经皮肾取石术后严重出血的治疗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695例经皮肾取石术患者中20例术后出现严重出血并行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皮肾取石术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为2.9%.术后至介入治疗的时间为7 ~ 36d.急性出血者9例,常发生在术后7d后,表现肾造瘘拔后短时间内出血迅速,持续鲜红色血尿;缓慢失血8例,表现为术后7d内出现尿液、引流管液暗红,反复或持续性发生,最长至术后15d,1例伴感染性休克.急诊返院2例,表现出院后突发肉眼血尿伴血块.肾造瘘管周渗血1例,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肾动脉造影结果阳性19例,假性动脉瘤占66.1%,小动脉分支出血、肾动静脉瘘分别为5例和2例,均行肾动脉栓塞治疗成功,其中1例2次栓塞成功;1例未发现异常,保守治疗成功.结论 根据术后出血的时间、特点、原因和量化指标,有助于确定最佳的治疗时机并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5.
医源性肾内血管损伤的介入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源性肾血管的损伤,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1例因医源性肾脏穿刺后引起的血尿患者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或超选择性肾内动脉造影,确诊为肾内型动静脉瘘或肾动脉破裂.采用一般钢圈或神经介入专用微钢圈进行精确栓塞封闭瘘口或破裂口。结果血管造影提示11例患者均为肾内型动静脉瘘或肾动脉破裂,累及肾中极动脉或亚段分枝,治疗均一次性成功栓塞瘘口、裂口。术后患者的出血、失血症状当即得到控制,肉眼血尿或血性引流液消失,心脏负荷过度症状消失。随诊1~30个月,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介入治疗医源性肾内型血管损伤所致动静脉瘘或肾动脉破裂,是一项安全、有效并最大限度被患者接受的方法。  相似文献   
36.
林宇峰  李杰贤  黄国标 《新医学》2006,37(8):525-526
目的:总结上尿路结石梗阻致急性肾衰竭急诊治疗经验.方法:对41例上尿路结石梗阻致急性肾衰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中29例经急诊逆行插管引流尿液后,行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26例直接碎石成功,3例将结石推回肾脏后碎石成功;12例B超下肾穿刺微造瘘,引流尿液3~4日,病情平稳后行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碎石成功率为100%.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29例肾功能恢复正常,9例血尿素氮、血清肌酐明显下降,肾功能接近正常,总有效率为93%(38/41);2例原合并感染者肾功能无改善,1例双肾多发结石合并重度肾积水伴左心衰竭、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放弃治疗.结论:输尿管镜下逆行插入输尿管导管或双J管,或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微造瘘是安全有效引流尿液的方法.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安全、有效,可作为治疗上尿路结石梗阻致急性肾衰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7.
目的:总结以骨转移瘤为首发表现的前列腺癌临床诊断经验。方法:对18例以骨转移瘤为首发表现的前列腺癌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主要表现为骨骼疼痛13例(72%),有泌尿系症状6例(33%),直肠指诊触及肿块或结节12例(67%)。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超过100 μg/L 15例(83%),碱性磷酸酶升高(超过150 U/L)13例(72%)。18例患者X线平片均发现骨质破坏,进一步骨核素扫描见多发、散在、无规律的放射性增高或浓聚灶,提示多发性骨转移瘤,主要见于腰骶椎体、髋骨占89%,伴一处或以上的脏器转移占44%。前列腺穿刺活检均提示腺癌。经追问病史发现前列腺癌诊断线索6例;经影像学检查提示为骨转移瘤,再经相关检查确诊9例;因病理性骨折怀疑骨转移瘤,经实验室检查发现前列腺癌诊断线索,进而行病理检查确诊2例。余1例首诊时仅处理骨转移瘤,直到术后盆腔CT提示前列腺癌及淋巴结肿大时,才行相关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结论:前列腺癌发病隐匿,遇有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消瘦等骨转移瘤症状的老年男性患者,应考虑前列腺癌的可能。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闭合性肾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10年12月本院进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的21例闭合性肾脏损伤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选择性肾动脉造影结果显示,闭合性肾损伤所致出血的肾动脉分支包括前支上段(8例),前支下段(5例),前支中段(3例),后支(3例),...  相似文献   
39.
目的:评价一期多通道经皮肾微造瘘弹道碎石术治疗肾铸型结石或多发性、复杂性肾结石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2005年1月-2006年10月采用一期多通道经皮肾微造瘘弹道碎石术治疗肾铸型结石或多发性、复杂性肾结石患者24例,记录术中出血量、输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随访情况,并评价结石清除率。结果:24例中.无需输血,无血气胸及周围组织器官损伤、水中毒及心肺功能衰竭,术后并发感染败血症1例,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治愈;24例中仅有1例结石残留。结论:一期多通道经皮肾微造瘘弹道碎石术是安全有效的,具有恢复快、并发症低、经济方便等优点;对于肾铸形结石或多发性、复杂性。肾结石患者,可减少再次手术机会,降低治疗成本,结行清除率较高,可作为肾铸型结石或多发性、复杂性肾结石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0.
目的评价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手术采取乙状结肠或回肠重建膀胱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2年12月~2012年12月84例膀胱癌患者,分析行膀胱根治术+原位新膀胱手术采取乙状结肠或回肠重建膀胱患者的一般资
料和术后情况,比较两者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控尿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性。结果84例病例中70例接受了原位新膀
胱术,58例患者采取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年龄48~89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3%(17/58),术后21 d恢复控尿为91.4%,术后
至出院时间为23.5 d;12例患者采取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年龄28~80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3%(7/12),术后21 d恢复控尿
为66.7%,术后至出院时间为25 d。新膀胱取不同肠道重建与术后并发症、控尿恢复时间、术后恢复出院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手术采取回肠重建新膀胱较采用结肠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