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64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73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77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布洛芬/羟丙基-β-环糊精体系的Caco-2细胞转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超分子体系对布洛芬细胞转运的影响.方法:运用相溶解度法考察超分子体的表观稳定常数(K);运用Caco-2细胞模型考察各类超分子体中布洛芬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以及跨膜电阻(TEER)的变化.结果:随HP-β-CD的浓度增加,布洛芬的溶解度不断提高;在0%~5%HP-β-CD的范围内,布洛芬的表观渗透系数随HP-β-CD的浓度增加逐渐下降;布洛芬三元体系表观稳定常数的变化趋势与布洛芬的表观渗透系数变化趋势相反.结论:布洛芬的细胞转运与体系中HP-β-CD浓度、超分子体系的稳定常数有密切关系.HP-β-CD浓度升高可显著增加布洛芬的溶解度,但过量的HP-β-CD不利于布洛芬的渗透转运;布洛芬、HP-β-CD通过与适量泊洛沙姆188(Poloxamer 188)、聚山梨酯-80(Tween-8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组成的三元体系,可影响布洛芬、HP-β-CD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善布洛芬的表观渗透系数.  相似文献   
302.
目的研究极大螺旋藻胞内多糖IPSⅡA对小鼠S180肉瘤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建立S180腹水瘤、实体瘤模型,通过不同途径给予IPSⅡA,测定腹水瘤小鼠的生命延长率以及实体瘤小鼠的瘤重、白细胞数、胸腺指数和脾指数。结果IPSⅡA对S180肉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提前给药,抑制作用更显著,而且腹腔注射比灌胃效果更好。结论提前腹腔注射IPSⅡA,能显著延长荷S180腹水瘤小鼠的生存时间,并且抑制S180实体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303.
通过分析2006-2010年度山西省某三甲医院的科技投入与科研产出,讨论该三甲医院近几年的科研质量,分析该院的科研现状及发展趋势,总结该院在科研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推动科研的发展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304.
针刺对肥胖大鼠褐色脂肪组织产热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刺对肥胖机体褐色脂肪组织(brownadiposetissue,BAT)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protein1,UCP1)和肾上腺素能受体(β-adrenergicreceptor,β-AR)基因表达的作用。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RNA印迹试验(NorthernBlot)测定UCP1和β-AR的基因表达水平,观察针刺治疗前后肥胖大鼠(SD大鼠,n=18)体质量、Lee's指数、体脂,BATUCP1和β-AR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肥胖大鼠体质量、Lee's指数、体脂均显著高于正常大鼠(t=7.51,9.15,8.20;P<0.01),而BATUCP1和β-AR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大鼠(RT-PCR分析:t=-5.66,-4.66;NorthernBlot分析:t=-4.25,-4.925;P均<0.01)。相关分析显示,肥胖指标与BATUCP1和β-AR的基因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T-PCR或NorthernBlot分析P<0.05~0.01)。针刺治疗取得良好减肥疗效同时,肥胖大鼠BATUCP1和β-AR的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回升(RT-PCR分析:t=2.20,6.72;NorthernBlot分析:t=2.33,2.35;P均<0.05)。结论:BATUCP1和β-AR的基因表达异常低下可能是产生肥胖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刺促进肥胖机体BATUCP1和β-AR的基因表达可能是针刺减肥的细胞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05.
目的初步探讨实时三维超声结合运动负荷试验评价健康成人心脏-血管耦联关系的可行性。方法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应用实时三维超声于运动负荷试验各时期测量其左室基底、心尖水平室壁各节段心内膜下心肌环向应变和心外膜下心肌环向应变,计算有效动脉弹性(Ea)、左室弹性(Ees)及二者比值(心脏-血管耦联指数,VVI)。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预测VVI的心肌应变指标,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所有受检者每搏输出量在不同试验时期呈逐步减小趋势,心输出量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P0.01)。心底水平心内、外膜下心肌环向应变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P0.01),心尖水平心内、外膜下心肌环向应变在试验各时期无明显变化。Ees和Ea在不同试验时期先增大后减小,VVI变化不明显。回归方程为:VVI=0.032x1-0.019x2+3.65(x1为等容舒张末期心尖水平内膜下心肌环向应变,x2为收缩末期心底水平心内膜下心肌环向应变)。结论健康成人运动后,Ees和Ea增高,VVI维持"恒定",心脏-血管存在耦联关系。实时三维超声可有效评价健康成人心脏-血管耦联。  相似文献   
306.
目的通过影像导航行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鼻窦骨瘤鼻内镜手术,与传统鼻内镜手术在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出血量和复发率、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方法73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鼻窦骨瘤患者被分成导航组与非导航组,导航组采用影像导航下鼻内镜手术,非导航组采甩传统鼻内镜手术。分析两组在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等情况。结果导航组与非导航组患者在麻醉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7),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导航组与非导航组Ⅰ+Ⅱ级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Ⅲ+Ⅳ级中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鼻窦骨瘤中非导航组有1例复发,导航组未见复发病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中,导航组与非导航组鼻内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级鼻内并发症导航组与非导航组的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Ⅲ+Ⅳ级中鼻内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鼻窦骨瘤中导航组与非导航组鼻内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鼻窦骨瘤及Ⅲ+Ⅳ级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影像导航引导下鼻内镜术优于常规鼻内镜手术,尤其是在术前评价和确保术中的安全性有重要辅助作用,且肿瘤切除更彻底,复发概率更低。  相似文献   
307.
局麻和全麻下施行鼻内窥镜手术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观察在局麻和全麻下进行鼻内窥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收治入院的134例慢性鼻窦炎患者,按随机数表分为全麻组和局麻组,在全麻或局部麻醉下进行鼻内窥镜手术.比较两种麻醉下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术后1个月和6个月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效果.两组的术后镇痛效果采用长海痛尺进行评分.结果 局麻下术中出血量较全麻明显减少(P<0.05);两组的术后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鼻窦炎患者采用局部麻醉方式下进行鼻内窥镜手术较全身麻醉患者出血量少,术后镇痛无明显差别,在术后1~6个月治疗效果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故可认为局部麻醉下进行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更为安全、方便、经济.  相似文献   
308.
陈琼珍  李朝军 《当代医学》2011,17(20):110-111
总结80例肾俞穴注射治疗肾绞痛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措施是心理护理、准确定位、操作规范、严密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反应等。认为肾俞穴注射配合细致的护理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309.
QIMT技术在正常人颈动脉冷加压实验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超声射频信号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uality Intima-Media Thickness,QIMT)观察正常人冷加压实验前后颈总动脉内径的变化,并判断此方法评价颈总动脉功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 正常健康志愿者30例,年龄(24.68±1.73)岁.应用QIMT技术和常规二维超声分别观察记录静息状态下、冷加压负荷实验后的右侧颈总动脉,测量其收缩末期和舒张末期内径,并计算内径变化范围、百分变化率.随机选取10例1周后行重复试验.结果 QIMT技术测量正常人右侧颈总动脉最大内径、最小内径、内径变化幅度及内径百分变化率在冷加压后均增宽(P<0.05).百分变化率与最大血流速度间呈线性相关;二维法,冷加压实验前后颈总动脉内径变化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QIMT技术重复测量最大内径组内比较均具有高度一致性.组内r=0.92,P<0.0001,平均差异(0.027±0.012)mm.结论 QIMT技术可准确测量冷加压前后颈总动脉内径变化,以及检测颈总动脉功能.  相似文献   
310.
组织追踪显像对冠心病室壁运动异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组织追踪显像(TTI)检测左心室壁各节段运动位移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TTI技术对45例研究对象(对照组23例,冠心病组22例)左心室壁各节段收缩期运动位移进行检测和分析,其中25例(正常人10例,冠心病患者15例)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正常人左室壁各节段收缩期运动位移有一定规律性。冠心病组运动位移异常节段表现为位移值的降低及其彩色编码显像和曲线波形的改变。对照组与冠心病组左室壁节段性运动移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TTI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86.7%,特异性为80.0%。结论 TTI通过定量检测组织位移来判断左室壁节段性运动能够无创性快速、客观和较为准确地评价左室节段性收缩功能和心肌缺血,并可以对冠心病室壁节段运动异常进行量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