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儿科学   165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33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59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107篇
预防医学   28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持续胸腔闭式引流替代反复多次胸腔穿刺抽液治疗儿童结核性胸膜炎的效果。方法:在常规抗结核化疗的基础上,观察组(39例)患儿采取中心静脉导管持续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对照组(42例)采用反复多次胸腔穿刺抽液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胸腔积液吸收时间、胸膜肥厚情况、住院时间、穿刺相关费用等。结果:中心静脉导管持续胸腔闭式引流组和反复多次胸腔穿刺抽液组相比,胸腔积液吸收加快(8±4 d vs 12±6 d,P<0.01),胸膜肥厚情况改善更好(1.50±0.25 mm vs 3.10±0.30 mm,P<0.05),住院时间缩短 (11±3 d vs 18±6 d,P<0.01),穿刺相关费用降低(269±24元 vs 475±50元,P<0.05),患儿痛苦减轻。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持续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儿童结核性胸膜炎较反复多次胸腔穿刺抽液优势明显,适合在儿科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2.
SIRT1称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是一种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能量代谢、细胞生长周期调节、DNA损伤修复、抗氧化应激、延缓衰老、抗炎等方面发挥作用.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报道对SIRT1的抗炎作用信号转导通路进行总结;对细胞水平或动物试验已证实的机体SIRT1在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感染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比较儿童流感病毒A型(IVA)、B型(IVB)致下呼吸道感染(LRTI)的流行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2014年收住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的366例流感病毒(IV)阳性的LRTI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IVA阳性272例,IVB阳性94例。结果 IV多在每年12月至次年3月流行,以IVA为主,且IVA隔年7月或9月有小流行,IVB呈隔年12月至次年3月流行。单纯IVA致LRTI患儿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升高比例、血钠异常比例、血钾异常比例高于单纯IVB致LRTI患儿(PP>0.05)。IVB合并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率高于IVA(P结论 IVA每年冬春季节流行,隔年夏季有小流行;IVB呈隔年冬春季节流行。IVA引起白细胞升高、电解质紊乱较IVB多见,IVB感染患儿更易合并RSV感染,但两种病毒所致LRTI患儿临床表现相似。  相似文献   
84.
气管支气管软化症(Tracheobronchomalacia,TBM)是最常见的儿童下呼吸道结构异常性疾病,也是造成儿童呼吸困难的重要原因[1].其病因不明,往往与各种合并症并存.由于TBM没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因此经常被误诊.支气管镜检查术是目前诊断TBM的金标准.大部分TBM为自限性,少部分仍需支架植入或者手术治疗,但是各种治疗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就TBM近年来的病因及其诊治研究进展及预后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伏立康唑在儿童急性白血病肺曲霉菌感染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2年7月住院的儿童急性白血病临床诊断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经伏立康唑治疗有效的患儿17例,在随后的化疗中应用伏立康唑片剂,每12 h口服1次,直至粒细胞恢复,共58例次(同一患儿在多次化疗骨髓抑制期使用),观察真菌感染情况,综合评价该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经过伏立康唑片剂二级预防,化疗后均无真菌感染发生,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伏立康唑二级预防对儿童急性白血病临床诊断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86.
目的: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菌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特征、病原谱及药敏结果,为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送检BALF培养的1 159例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等。结果:检出致病菌株165例,其中男99例(占60.0%),女66 例(占40.0%)。临床诊断肺炎最多见,为116例(占70.4%),其中支气管肺炎91例,大叶性肺炎25例;其次是毛细支气管炎合并细菌感染19例(占11.5%),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PBB)12例(占7.3%)。165株细菌革兰染色阳性112株(占67.9%),其中肺炎链球菌最多见,为102株,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革兰染色阴性53株(占32.1%),其中以流感嗜血杆菌最多见,为14株,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3株,大肠埃希菌8株。65例(占39.4%)患儿存在基础疾病,其中呼吸道畸形最多见,共22例,主要为气管和(或)支气管软化、狭窄,其次是支气管哮喘,共14例。102株肺炎链球菌药敏结果显示对青霉素敏感25株,对青霉素中介35株,对青霉素耐药42株,提示以青霉素不敏感菌株为主(占75.5%)。金黄色葡萄球菌中以耐甲氧西林菌株为主,但无耐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菌株。流感嗜血杆菌对青霉素及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对三代头孢菌素仍较敏感。大肠埃希菌8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5株。肺炎克雷伯菌5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3株。结论:BALF细菌培养阳性患儿临床诊断以肺炎最多见,其次是毛细支气管炎合并细菌感染和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细菌病原以肺炎链球菌及流感嗜血杆菌为主。  相似文献   
87.
方芳  李昌崇 《新中医》2014,46(8):117-118
目的:观察中药消积止咳汤内服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小儿食积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5例食积咳嗽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给予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治疗,观察组给予内服中药消积止咳汤内服联合穴位贴敷进行治疗,15天为1疗程,治疗1疗程。观察2组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2组治疗的有效率。结果:有效率观察组90.9%,对照组76.0%,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消积止咳汤内服联合穴位贴敷可有效缓解食积咳嗽患儿的咳嗽、便秘、便臭、手足心热等临床症状,疗效确切,是中医内外治法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88.
通过对香港及英国皇家儿童及幼儿健康学院的教育模式的考察研究,结合国内儿科医生的培训现状,从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专业的准入资格和考核方式、毕业后继续教育和专业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一些可供借鉴的儿科医学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89.
908例哮喘儿童皮肤点刺试验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哮喘儿童皮肤点刺试验结果,探讨皮肤点刺试验的临床应用及理论价值。 方法:使用丹麦爱尔开-阿贝优公司的吸入组点刺试剂和德国默克公司生产的阿罗格食入组点刺试剂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组胺液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为阴性对照。结果:①908例哮喘儿童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为77.4%。吸入变应原总阳性率76.9%,吸入变应原中以粉尘螨和屋尘螨阳性率居高,分别为72.4%和74.7%;食入变应原总阳性率37.1%,食入变应原在前3位的为小虾22.9%,金枪鱼7.3%,蚌6.7%。②皮肤点刺结果为强阳性(++++)的以粉尘螨和屋尘螨为主,分别为64.0%和66.4%,其次为霉菌1,阳性率为7.1%。③1~14岁哮喘儿童吸入变应原与食入变应原阳性率随年龄增加均有升高趋势,在各年龄分组中吸入变应原与食入变应原各年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908例哮喘儿童皮肤点刺试验有较高的变应原检出率,对哮喘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特异性免疫治疗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7):559-561]  相似文献   
90.
丙种球蛋白治疗RSV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及免疫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评估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RSV毛支)的临床疗效及免疫学机理,比较26例IVIG治疗组和30例常规治疗组患儿症状体征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IVIG治疗组喘憋和肺部体征消失时间明显缩短(4.0天±1.1天比5.2天±1.4天,5.4天±1.5天比6.5天±1.8天,P分别<0.001和<0.05),而住院天数则无显著差异(9.0天±2.2天比10.3天±3.1天,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IVIG治疗后3种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降低.但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细胞因子参与了RSV毛支的发病过程。IVIG治疗有较确切的临床疗效,但单剂(0.25g/kg)对血清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