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8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3篇 |
临床医学 | 35篇 |
内科学 | 27篇 |
皮肤病学 | 9篇 |
特种医学 | 12篇 |
外科学 | 39篇 |
综合类 | 131篇 |
预防医学 | 32篇 |
药学 | 37篇 |
中国医学 | 27篇 |
肿瘤学 | 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16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28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31.
超声引导下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33例患者采取喙突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超声显示腋动脉周边的3束臂丛神经,然后在进针过程中,实时超声显示阻滞针,沿着神经周边注射局麻药。记录上肢各神经的起效时间,评价麻醉效果。结果臂丛神经在横断面上清晰表现为椭圆形的低回声结构,内部由点状回声组成。注射局麻药后,神经被无回声区浸润。33例均阻滞成功,其中完全阻滞31例,2例需静脉追加芬达尼。平均操作时间为(3.81±0.28)min,平均起效时间为(4.39±0.11)min,平均麻醉持续时间为(369.38±20.64)min。注药后的20min,上肢所有7根神经完全阻滞率均为100%。结论超声提高了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并降低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阿拓莫兰(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57例AMI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溶栓、抗凝治疗方式相同,治疗组另加GSH1.2g/d静脉滴注2周。结果:治疗组胸痛缓解时间、ST段回降率、心肌酶峰值时间提前时间、血管再通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严重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心梗后心绞痛发生率、左心功能指标(CI、CO、LVEF、E/A、Edc)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GSH具有降低AMI溶栓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且能改善近期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究二甲双胍(Met)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调控巨噬细胞表型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RAW264.7巨噬细胞,使用脂多糖促进巨噬细胞分化,同时使用Met刺激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表型(CD86、CD206)巨噬细胞比例。Western blot检测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AMPK、磷酸化AMPK(pAMPK)、STAT3、磷酸化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高脂饲料喂养ApoE-/-小鼠构建As模型。实验组(Met组)小鼠予Met灌胃干预,对照组(CTL组)小鼠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干预。3个月后,提取小鼠大动脉全长(头臂干至双侧髂动脉)及主动脉根部,分别行油红O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评价主动脉脂质沉积情况和脂质斑块内巨噬细胞不同表型比例。提取大动脉蛋白,Western blot验证相关信号通路的AMPK、pAMPK、STAT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细胞实验表明,Met刺激后M1巨噬细胞比例明显减少,M2巨噬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AMPK活性明显增加,而STAT3活性明显下降。动物实验表明,在造模3个月后,油红O染色示Met组小鼠大动脉全长和主动脉瓣膜处脂质沉积均较CTL组明显减少(P<0.05);免疫荧光染色示Met组脂质斑块内M1巨噬细胞比例较CTL组明显减少,而M2巨噬细胞比例较CTL组明显增多(P<0.05)。Western blot实验显示,与CTL组相比,Met组AMPK活性明显增加,而STAT3活性明显降低(P<0.05)。结论 Met通过激活AMPK抑制STAT3活性,调控斑块内巨噬细胞表型分化,抑制小鼠As形成。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实体肿瘤与血液肿瘤相关副肿瘤风湿综合征患者间的临床特点及长期预后差异,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最终诊断为副肿瘤风湿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将其分为实体肿瘤及血液肿瘤2组,比较组间的临床特点差异,并运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实体肿瘤组与血液肿瘤组在发病年龄、性别比、起病至诊断肿瘤时间、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t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在ANA阳性率及肿瘤标志物升高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35.
泼尼松联合甲氨蝶呤氯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研究 ,旨在探讨PMC治疗 (小剂量泼尼松合并甲氨蝶呤、氯喹 )对于轻、中度活动期SLE患者的疗效及副作用 ,以减少药物用量和副作用。方法 将入选的门诊患者按起始激素剂量 ,分为A (泼尼松剂量≤ 0 2mg·kg-1·d-1)和B (泼尼松 0 5~ 0 6mg·kg-1·d-1)两组 ,并联合应用甲氨蝶呤 7 5~ 10mg/周及氯喹 0 2 5g/d ,各 30例。观察疗效和副作用 ,为期 1年。结果 A组积分由治疗前的 2 1± 1 4降至 0 9± 0 7,B组感染多于A组 (2 2∶7,P <0 0 0 1) ,其中多为肺部感染 ,其次为皮肤感染。B组由 2 9± 2 3降至 1 3± 1 3。二组治疗前后相比疗效显著 ,但A、B两组间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B组中出现了库兴综合征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A组没有。结论 PMC方案对没有严重内脏累及的轻到中度的SLE患者有效。但在加大激素剂量的B组 ,感染问题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逆转IL-1β对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膜电位影响的机制。方法分组情况:对照组、IL-1β处理组、IL-1β+catalase(H_2O_2清除剂)处理组、IL-1β+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处理组、IL-1β+atorvastatin+catalase处理组;过氧化氢检测试剂盒测定各组细胞内H_2O_2水平;以DiBAC4(3)为膜电位荧光标记,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各组细胞膜电位;以开放概率NPo为指标,通过单通道膜片钳技术记录各组细胞膜BKca通道活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L-1β处理组上调细胞内H_2O_2水平(P0.05);与IL-1β处理组比较,IL-1β+catalase处理组及IL-1β+atorvastatin处理组均下调细胞内H_2O_2水平(P0.05);与IL-1β+atorvastatin处理组比较,IL-1β+atorvastatin+catalase处理组细胞内H_2O_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IL-1β处理组下调细胞膜BKca通道开外概率NPo;与IL-1β处理组比较,IL-1β+catalase处理组及IL-1β+atorvastatin处理组均上调细胞膜BKca通道NPo(P0.05);与IL-1β+atorvastatin处理组比较,IL-1β+atorvastatin+catalase处理组细胞膜BKca通道NP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下调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内过氧化氢水平,上调大电导钙敏感钾通道活性,逆转IL-1β对细胞膜电位影响。 相似文献
37.
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VT) ,易蜕变为心颤动 ,极易猝死 ,是临床上最危险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 ,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是指常规临床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心脏病的特殊类型的 VT,在临床上约占持续发作 VT的 1 0 %左右 ,射频消融可做首选的治疗方法 [1]。我们对 1例持续发作的 IVT行射频消融获成功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女性 ,35岁 ,反复发作心动过速 5年。主诉有头晕、心悸 ,胸闷、胸痛 ,每次发作均在当地医院就治 ,静脉推注心律平 70 mg后心动过速可终止。于 2年前到我院作 χ线胸片 ,超声心… 相似文献
38.
39.
40.
成人睾丸卵黄囊瘤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卵黄囊瘤又称内胚窦瘤,是向卵黄囊和尿膜囊分化的生殖细胞源性肿瘤。在男性,卵黄囊瘤是青春期前儿童最常见的睾丸肿瘤,常为纯卵黄囊瘤,而在青春期后或成人常为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单纯型罕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