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篇 |
免费 | 2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2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1篇 |
内科学 | 4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外科学 | 9篇 |
综合类 | 10篇 |
药学 | 7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篇 |
2009年 | 1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5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7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甲状腺腺瘤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研究发现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在形成过程中存在多种基因表达的差异。本研究拟探讨生物节律基因(circadian locomotor output cycles kaput,CLOCK)在甲状腺癌与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系统收集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普外科手术切除的甲状腺癌标本74例及甲状腺腺瘤标本55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LOCK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 甲状腺癌、甲状腺腺瘤组织中CLOCK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9%(51/74)和32.7%(18/5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甲状腺癌组织CLOCK表达量为4.2±3.8,甲状腺腺瘤组织CLOCK表达量为2.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LOCK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P=0.012),且CLOCK阳性表达率随肿瘤体积增大而提高(P=0.028),而且CLOCK阳性表达率随TNM分期的提高而提高(P=0.023)。 结论 CLOCK表达上调不仅参与甲状腺癌的形成过程,而且在肿瘤的侵袭、转移等演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生物钟基因CLOCK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甲状腺癌的关系,为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LOCK基因在7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CLOCK基因阳性表达分别为68.9%(51/74)和40.5%(30/74)。两类组织中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LOCK基因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 CLOCK基因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有重要关系,但其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的关系需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3.
54.
目的:探讨胰腺缺血再灌注后微循环的改变与胰腺损伤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12/2004-01在徐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解放军第九十七医院实验科、徐州市心血管研究所实验室完成。2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1h组,缺血再灌注6h组,每组8只。测定血淀粉酶,脂肪酶了解胰腺外分泌功能;光镜、电镜观察胰腺组织结构改变;微循环显微镜检测胰腺微循环的血管直径、血流速度、血流状态;测定胰腺组织干/湿比,了解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胰腺缺血再灌注后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含量:缺血再灌注1h组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高于假手术组[(26.67±9.99)μkat/L,(5.24±1.82)μkat/L,(14.53±3.98)μkat/L,(2.83±1.64)μkat/L,(t=2.60,3.49,P<0.05)],缺血再灌注6h时明显高于假手术组[(41.59±10.95)μkat/L,(10.66±2.61)μkat/L,(t=7.35,7.54,P<0.01)]。淀粉酶、脂肪酶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②胰腺缺血再灌注后形态学改变:缺血再灌注1h组光镜下呈现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表现,缺血再灌注6h组损伤加重,出现出血、坏死。③胰腺缺血再灌注后微循环的改变:缺血再灌注1h组和缺血再灌注6h组的微动脉口径小于假手术组[(18±6)μm,(20±9)μm,(22±8)μm,(t=2.42~3.85,P<0.05)]。缺血再灌注1h组和缺血再灌注6h组的微静脉口径均较假手术组扩张[(30±8)μm,(35±15)μm,(25±10)μm,(t=2.42~3.85,P<0.05)],缺血再灌注6h组较缺血再灌注1h组微静脉口径明显扩张(t=3.69,P<0.05)。缺血再灌注1h组与缺血再灌注6h组的血流速度均较假手术组减缓[(0.44±0.12)mm/s,(0.21±0.04)mm/s,(0.56±0.03)mm/s,(t=2.42~4.19,P<0.05~0.01)],并且缺血再灌注6h组较缺血再灌注1h组血流速度显著减缓(t=5.19,P<0.01)。④胰腺再灌注后胰腺组织干湿比的改变:缺血再灌注1h组胰腺干湿比明显少于假手术组[(26.5±2.3)%,(30.1±2.1)%,(t=3.23,P<0.05)],缺血再灌注6h组胰腺干湿显著减少[(20.4±2.2)%,(t=8.23,P<0.01)]。结论:胰腺缺血再灌注1h时即发生微循环障碍及组织损伤,再灌注6h微循环障碍进一步恶化,胰腺缺血再灌注后,胰腺组织损伤与微循环紊乱的发展呈现一致性。 相似文献
55.
患者男性,56岁。进食梗咽感4月余。钡餐及胃镜检查示食管中段癌,遂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 食管一段,长12cm,剖面见一纵行溃疡型肿块,约55cm×3cm×15cm,灰白质脆,浸润管壁全层。镜检:肿瘤由两种界限清楚的癌组织组成。一种为明确的早期浸润高分化鳞癌,被覆在肿块的表面;另一种由小圆细胞组成,排列成小梁或假腺样,呈巢状结构,中央多见坏死,似粉刺癌图像。细胞核大、居中,圆和类圆形,染色质粗网状,少数呈泡状,浆粉染,略呈颗粒状,部分区域呈透明细胞样。癌巢间质显著粘液变性(图1,2)。后者为肿… 相似文献
56.
1989年我院应用邻指背侧皮下组织瓣加游离植皮法。修复11例11指背肌腱或骨关节裸露。其中中指4例,食指4例,环指2例,小指1例。皮下组织瓣面积2×1~3×1.5cm。手术方法:臂丛或指根阻滞麻醉。清创后按皮肤缺损面积在邻指中或近节背侧设计组织瓣。“匚”形切口,将皮肤全层剥离向背离伤指侧掀起,切取皮下组织瓣。蒂位于伤指侧,翻转覆盖缺损区缝合。掀起的皮肤原位缝合。 相似文献
57.
先天性髋脱位单侧多见,双侧较少,孪生姐妹四髋均脱位者则鲜见。我科收治一对,四髋均行手术,术后随访六年。效果佳良。兹予报道。贾某,贾某,孪生,女,五岁半,汉族,均以双侧先天性髋脱位,于1982,12,27,入院。患儿系双胎不足月顺产,孕期7 (1/2)月。生后发育营养尚可,采用直腿捆绑法料理,未患过任何疾病。1 9/(12)岁方开始学站走,步态不稳,呈摇摆状,家长未予注意。三岁时步态不稳加剧,曾多次去小儿科就诊,以“缺钙症”口服鱼肝油丸,肌注钙剂 相似文献
58.
目的提高对骨原发性上皮样血管肉瘤(epithelioid angiosarcoma,EA)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对2例原发于骨的EA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2例均为男性,为骨组织内的多灶性、溶骨性病变,组织学上肿瘤主要由实性片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组成,瘤细胞核大,空泡状,含有明显核仁,可见细胞内空泡和血管腔样结构形成。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瘤细胞表达CD31、FⅧRAg、CK、vimentin。分别进行单纯化疗和手术治疗。1例失访,1例2个月后死亡。结论骨原发性EA是一种具有上皮样特征的高度恶性血管源性肿瘤,必须与转移癌等鉴别,CD31、CK等血管标记物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