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辅助型T细胞1(Th1)、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含量和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0例AS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30名健康人群为对照组。两组均检测Th1细胞、Th17细胞及Treg细胞在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百分率,外周血中白介素1β(IL-1β)、IL-2、IL-6、IL-10、IL-17、IL-23及干扰素-γ(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指标水平;分析上述指标与AS活动度指数(ASDAS)的相关情况及指标之间相关性。结果观察组Th17细胞百分率和血清中IL-1β、IL-6、IL-17、IL-23等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h1细胞与Treg细胞百分率低于对照组(P<0.05)。IL-17、IL-23与ASDAS呈显著正相关(r=0.60、0.63,P<0.01),IL-10、TGF-β与ASDAS呈显著负相关(r=-0.37、-0.39,P<0.05);IL-17与IL-23呈显著正相关(r=0.91,P<0.01)。结论 A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Th17、Treg和Th1百分率变化导致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从而导致发病或病情进展,并且与AS发病机制、活动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2.
Ki-67在结肠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肠癌常由结肠慢性炎症、结肠腺瘤等病变演变而来 ,其重要特征是细胞获得了无限增殖的能力。Ki 6 7抗原 (简称为Ki 6 7)是全面反映细胞群体增殖活性的良好指标。我们运用流式细胞术 ,对Ki 6 7在结肠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进行初步研究。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收集结肠癌 41例 ,男 2 8例 ,女 13例 ,平均年龄为 5 5 .78岁 (37~ 77岁 ) ,平均病程 4.48个月 (0 .2 5~ 2 4个月 ) ;结肠良性病变 9例 (结肠腺瘤 6例 ,炎症性肠病 2例 ,炎性结肠息肉 1例 ) ,其中男 7例 ,女 2例 ,平均年龄为 41.4岁 (14~ 72岁 ) ;13例正常结肠黏膜… 相似文献
23.
广西地区鼻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EB病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鼻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EB病毒(EBV)的关系.方法:筛选鼻NK/T细胞淋巴瘤89例,观察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同时,应用手工显微切割挖取小片肿瘤组织,用PCR方法检测EBV的潜伏膜蛋白-1(LMP-1)基因序列.结果:本组52例(58.43%)的患者其肿瘤组织内有凝固性坏死,37例(41.57%)有血管中心性浸润,18例(20.22%)有血管破坏;本组有36例(40.45%)的患者其瘤细胞呈多形性特点.免疫组化阳性率CD2为84.26%,CD56为95.51%,GranzymeB为84.26%.用手工显微切割联合PCR检测LMP-1基因,NK/T细胞淋巴瘤阳性率为69.66%,与鼻咽癌中检测结果60.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B细胞性淋巴瘤5%、鼻咽部慢性炎黏膜组织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NK/T细胞淋巴瘤是广西地区较常见的淋巴瘤亚型,瘤细胞呈多形性特点,常伴有凝固性坏死、血管中心性浸润和血管破坏.最典型的免疫表型是CD2、CD56和GranzymeB阳性.LMP-1基因在鼻NK/T细胞淋巴瘤中的高检出率,提示EBV可能对该淋巴瘤的发生、发展起作用. 相似文献
24.
60例胃腺癌微淋巴管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腺癌中微淋巴管的分布特点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微淋巴管特异标记D2-40对60例胃腺癌的癌中心组织、癌边缘区组织及其相应正常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微淋巴管密度,以CD34标记血管作对比。结果胃癌中心未见明显微淋巴管;边缘区微淋巴管明显增多,胃癌边缘区淋巴管密度较正常胃组织增高(P<0.01),胃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与胃腺癌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或0.01)。结论胃癌组织边缘区存在新生微淋巴管,癌周围微淋巴管密度增加与胃腺癌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胃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测定对淋巴结转移可能性的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济宁地区宫颈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患者预后。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宫颈腺癌患者178例,回顾性分析宫颈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电话随访患者生存状态,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方法对宫颈腺癌患者进行预后分析。结果178例患者年龄23~81岁,平均(47±10)岁,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1~50岁,大部分患者为超重或肥胖患者,且以农民为主,主要以阴道出血[59.0%(105/178)]为主诉就诊。病理学类型以普通腺癌[56.7%(101/178)]为主,其次为原位腺癌[19.1%(34/178)]、特殊类型腺癌[18.5%(32/178)]和腺鳞癌[6.2%(11/178)]。FIGOⅠ期患者占86.0%(153/178),大部分患者宫颈有肿物,浸润深度>1/2宫颈肌层占37.6%(67/178),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12.9%(23/178)。178例宫颈腺癌成功随访率为99.4%(177/178),总生存率为87%(154/177),1年、3年和5年生存率为89.3%(158/177)、57.6%(102/177)和37.8%(67/177)。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诊断年龄(P=0.001)、流产次数(P=0.007)、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P<0.001)、FIGO分期(P<0.001)、肿物大小(P=0.040)、浸润深度(P<0.001)、分化程度(P=0.003)和淋巴结转移(P<0.001)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多因素Cox回归显示浸润深度(χ^(2)=4.538,P=0.033)和淋巴结转移(χ^(2)=8.701,P=0.003)是宫颈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济宁地区宫颈腺癌发病率较高,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宫颈腺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对心肌梗死(MI)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依达拉奉小剂量、中剂量及大剂量组5组。除假手术对照组外,其他4组大鼠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MI模型。依达拉奉小剂量、中剂量及大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依达拉奉1、3和6?mg/kg,假手术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注射同体积生理盐水。各组大鼠模型复制2?h后开始给药,连续给药14?d后进行相关检测,采用高分辨小动物超声仪测定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取腹主动脉血检测血清心肌酶(cTnT、CK-MB、LDH)和抗氧化标志物(SOD、MDA、GSH-Px),采用TUNEL法测定心肌细胞凋亡指数,采用RT-PCR法检测心肌PI3K、Akt、Bcl-2及Bax m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心肌PI3K、Akt、p-Akt、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依达拉奉呈剂量依赖性降低MI大鼠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水平(P?<0.05),升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率(LVFS)水平(P?<0.05);依达拉奉呈剂量依赖性降低MI大鼠血清cTnT、CK-MB和LDH水平(P?<0.05);依达拉奉呈剂量依赖性升高大鼠血清SOD和GSH-Px水平(P?<0.05),降低MDA水平(P?<0.05);依达拉奉剂量依赖性抑制MI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P?<0.05);依达拉奉呈剂量依赖性升高MI大鼠心肌PI3K、Akt和Bcl-2 mRNA的表达(P?<0.05),降低Bax mRNA的表达(P?<0.05);依达拉奉呈剂量依赖性升高MI大鼠心肌PI3K、Akt、p-Akt及Bcl-2蛋白的表达(P?<0.05),降低Bax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 依达拉奉对MI大鼠心脏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心肌细胞的凋亡,改善心肌抗氧化能力,并且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27.
EB病毒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淋巴瘤新亚型,亚洲常见,好发于鼻腔等面中线,预后差。EB病毒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并可作为诊断的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