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2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71篇
儿科学   36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5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94篇
内科学   154篇
皮肤病学   55篇
神经病学   45篇
特种医学   101篇
外科学   158篇
综合类   557篇
预防医学   278篇
眼科学   80篇
药学   206篇
  3篇
中国医学   206篇
肿瘤学   4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特点是体积较大,且患者群体中吸烟、高龄、伴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者居多.虽然放疗可以提高肺癌的局部控制率,但由于肿瘤靶区体积较大导致的靶区外正常组织受照体积亦大,故发生肺损伤的概率增加.在提高靶区放射剂量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正常肺组织放射性损伤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海军总医院放射治疗科收治局部晚期NSCLC 367例,采取体部伽玛刀治疗,现就其治疗后放射性肺损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2.
本文搜集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证实的肺肿块22例,其中最小的为1cm×1.2cm,22例穿刺结果显示腺癌11例,鳞癌2例,未分化小细胞癌3例、结核及炎症各3例.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术者熟悉肺解剖及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是手术成败的关键,本方法较简便,病人痛苦小,结果可靠,为疑难肺肿块有效的介入放射学定性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93.
立体定向放射(体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分析体部伽玛刀治疗肝癌的效果。方法设备为OUR-QGD型立体定向体部伽玛射线放射治疗系统。处方等剂量线采用55%~70%等剂量包饶计划靶区;一般剂量每次2.8~5Gy,治疗次数为8~13次,总放射剂量30.8~50Gy;每天或隔天伽玛刀治疗。结果治疗后3个月总的有效率为81.0%(123/152),6个月总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分别为63.2%(96/152)、66.5%(101/152);1年总的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率分别为39.4%(37/94)、41.5%(39/94)。结论采用伽玛刀对肝癌进行治疗,疗效比较满意,说明伽玛刀对肝癌是较好的局部治疗方式。副作用轻,随访期内未见严重放射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γ-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with γ-knife,γ-SBRT)配合热疗及替吉奥治疗局部晚期胰腺癌疗效。方法2012年6月—2013年4月,收治54例胰腺癌患者,30例行γ-SBRT配合热疗,24例行γ-SBRT配合热疗及替吉奥治疗。结果治疗后3个月总的有效率为79.6%(43/54)。γ-SBRT配合热疗的1年生存率为30.0%、中位生存期为9.4个月,γ-SBRT配合热疗及替吉奥的1年生存率为41-7%、中位生存期为12.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γ-SBRT配合热疗及替吉奥治疗局部中晚期胰腺癌是较有效的治疗方法。治疗过程安全,多数患者能耐受治疗。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探讨γ射线照射对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筛选与辐射损伤密切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及生物学通路。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2 Gy 60Co γ射线离体和整体照射后6 h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利用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基因芯片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离体照射组与整体照射组筛选出差异表达3倍以上的共同差异基因55条;共同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的生物学通路有6个;2条差异表达基因的PCR扩增结果与芯片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γ射线离体和整体照射可引起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基因差异表达,涉及到多种生物学过程,表明淋巴细胞对辐射损伤的应答反应是复杂的、多基因协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6.
超声波快速检测乳品变质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蛋白质、脂肪、水分和糖类是乳品中的主要成份,也是决定乳品质量的核心指标,目前对乳品主要成份检测最常用、最普及的方法是化学分析法,但由于方法复杂,分析时间长且受人员技术、试剂、仪器设备等诸多因素限制,只能在实验室进行。然而,在乳品的收购、加工、销售以及卫生监督监测过程中需要准确、快速地在现场检测产品质量,化学分析法显然不能适应这种需求,近几年来,近红外光谱测量和超声分析等新技术方法在该领域已逐步推广应用。而本研究主要利用超声波检测牛奶变质过程中声衰减的变化,探讨一种快速检测牛奶质量的方法,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7.
99mTc—SC淋巴显像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评价99mTc-硫胶体(99mTc-SC)淋巴显像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定位准确性,为乳腺癌SLN活检技术提供准确的定位依据.方法:对50例乳腺癌患者行99MtC-SC前哨淋巴结显像,并进行体表定位;术中行γ探测仪探测定位SLN,并与显像体表定位结果作比较.患者均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统计其检出率、准确率、假阴性率、假阳性率.结果:50例病人共有45例前哨淋巴结清晰显影,检出率为90.00%(45/50).共显示SLN 72个,平均1.60枚;淋巴显像检出的SLN与.γ探针检测符合率为91.11(41/45枚);用淋巴显像检出的前哨淋巴结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为93.33%,特异度为100%,假阴性率为6.67%,假阳性率为0%.结论:99MTc-SC前哨淋巴结显像体表定位能较准确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可用于指导乳腺癌SLNγ探测定位及活检手术.  相似文献   
98.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与治疗(附17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进一步提高对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对17例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患者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术前均依靠膀胱镜检查及活检病理结果明确诊断,治疗上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术后均给予正规膀胱灌注化疗1~2年,定期复查膀胱镜,随访6个月、10年,平均4年,均未发现复发。结论 膀胱内翻性乳头状瘤为泌尿系良性肿瘤,发病率低,确诊依靠膀胱镜检查及活检病理结果,手术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3月~2012年6月行腹腔镜辅助及开腹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各16例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清扫淋巴结数、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开始流质饮食时间及并发症。结果与开腹组相比,虽然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183.4±20.2)min VS.(143.44±21.6)min,t=5.400,P=0.000],但术中出血少[(157.5±30.1)mlV8.(183.1±28.4)ml,t=-2.474,P=0.010],肛门排气早[(2.84±0.3)dVS.(3.64±0.3)d,t=-7.005,P=0.000],开始进流食早[(2.9±0.2)dV8.(4.0±0.2)d,t=-13.421,P=0.000]。2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腹腔镜组术后肺部感染3例,胃瘫1例,吻合口出血1例;开腹组术后肺部感染2例,胃瘫2例,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3例。结论腹腔镜辅助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方法安全、可行,早期疗效与开腹相同,同时具有视野清晰、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R)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126例TKR患者,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股总静脉有无反流并记录反流时间,反流时间>1s为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有PDVI组),无反流或反流时间≤1 s为静脉瓣膜功能正常(无PDVI组);术后7 d再对全部患者进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观察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对两组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资料χ2检验的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6例患者中,有PDVI组54例,无PDVI组72例,共有50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总发生率39.7%(50/126).其中,有PDVI组33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发生率61.1%(33/54);无PDVI组17例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发生率23.6%(17/72);PDVI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于瓣膜功能正常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27,P<0.05).结论 原发性PDVI是TK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