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42篇 |
免费 | 245篇 |
国内免费 | 18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8篇 |
儿科学 | 27篇 |
妇产科学 | 27篇 |
基础医学 | 218篇 |
口腔科学 | 37篇 |
临床医学 | 552篇 |
内科学 | 405篇 |
皮肤病学 | 23篇 |
神经病学 | 64篇 |
特种医学 | 11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230篇 |
综合类 | 1076篇 |
预防医学 | 496篇 |
眼科学 | 57篇 |
药学 | 517篇 |
10篇 | |
中国医学 | 563篇 |
肿瘤学 | 1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119篇 |
2022年 | 113篇 |
2021年 | 180篇 |
2020年 | 92篇 |
2019年 | 117篇 |
2018年 | 133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92篇 |
2015年 | 93篇 |
2014年 | 220篇 |
2013年 | 223篇 |
2012年 | 314篇 |
2011年 | 286篇 |
2010年 | 245篇 |
2009年 | 247篇 |
2008年 | 244篇 |
2007年 | 230篇 |
2006年 | 209篇 |
2005年 | 200篇 |
2004年 | 147篇 |
2003年 | 162篇 |
2002年 | 131篇 |
2001年 | 120篇 |
2000年 | 96篇 |
1999年 | 92篇 |
1998年 | 72篇 |
1997年 | 54篇 |
1996年 | 55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目的采用心肌内注射方法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植入到正常或慢性梗死心肌中后, 研究短期内植入细胞的分布和可利用度。方法采用选择性冠状动脉结扎方法建立大鼠慢性心肌梗死模型( n =9) 。1个月后, 采用心肌内注射方法将 111 铟 - 羟基喹啉 ( 111Indium- oxine, 111In) 同位素标记的自体 BMSCs (2×106/50μL)植入到慢性梗死心肌和正常对照心肌中( n =6) 。采用序列平面针孔闪烁扫描方法测定 BMSCs移植后 2 h、1 d、3 d、7 d 时的心肌 111In 的放射活性, 并计算植入细胞在心肌内的驻留率。于细胞移植术后第 7 天切取制备心脏横断面冷冻切片, 进行组织放射微成像(Micro- imaging)和组织病理学分析, 观察植入细胞在心肌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慢性心肌梗死(MI)组的心肌 111In 的放射活性在所有测定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肌放射强度实测值在经由各相应时间点 BMSCs细胞 111In 的自发泄漏率的体外标定值校正后, 计算得出植入的 BMSCs 细胞在慢性梗死心肌(MI 组)中的驻留率平均为 60%, 而在正常对照组心肌中细胞的驻留率只有 25%(P <0.01), 并在 7 d 的随访期中保持稳定。组织放射微成像和组织病理学分析都证实植入的 BMSCs 主要分布于由注射针头插入损伤或慢性心肌梗死所造成的纤维瘢痕组织中。结论心肌内细胞移植术后 7 d 内,被植入到慢性梗死心肌中的 BMSCs 细胞的可利用度高于被植入在正常心肌中的 BMSCs 细胞的可利用度。植入心肌内的 BMSCs 主要分布于由注射针头插入损伤和慢性心肌梗死导致的纤维瘢痕组织中。 相似文献
94.
95.
96.
北京地区人群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10年间血压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中国35~64岁人群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10年间血压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1992年在北京建立的一组35~64岁队列人群共2683人的基线FIB水平和10年间血压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992年北京地区35~64岁人群的血浆FIB水平中位数为3.8 g/L(3.2~4.3 g/L),FIB异常率为33.4%;FIB水平女性高于男性(P<0.01),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2)北京地区人群10年后收缩压比1992年的血压水平升高10.0 mm Hg,舒张压升高5.0 mm Hg;FIB水平与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值的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125(P<0.01)和0.047(P<0.05),FIB异常组的收缩压升高值高于FIB正常组(P<0.01).(3)49.6%的人10年后血压分级比1992年的血压分级升高;FIB异常组的血压分级升高率高于FIB正常组(55.3%,46.8%,P<0.01).(4)在基线无高血压的人群中,FIB异常者10年后血压分级升高的危险是FIB正常者的1.46倍;而在基线时已有高血压的人群中,FIB异常者10年后血压分级升高的危险是FIB正常者的2.08倍.结论 FIB水平与血压变化有关,改善血液的高凝和高黏状态对于血压控制、尤其是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重度食道静脉曲张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重度食道静脉曲张但未发生过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患者103例依照自愿原则进行预防性套扎治疗(63例)或不进行套扎治疗(40例),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B、C分别观察疗效。结果:进行预防性套扎患者A级29例患者2年内无1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B级24例患者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5例,c级10例患者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4例并死亡;未进行预防性套扎患者A级20例患者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9例,B级13例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0例死亡5例,C级7例患者2年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7例均死亡。结论:预防性套扎最大限度地防止肝硬化重度食道静脉曲张患者发生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或延缓首次出血出现的时间,是治疗肝硬化重度食道静脉曲张的安全、可靠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8.
目的通过检测肿瘤坏死因子-d、白介素-6的变化,探讨它们在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为临床中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早期治疗提出新的靶点。方法35只16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C组,n=5),模型组(DVT组)分为:模型D2、D6、D8、D12、D24组,每组各6只。造模方法是手术结扎右侧股静脉。对照组及模型组分别于造模后2、6、8、12、24h取血。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6的含量。结果大鼠DVT组各时间点IL-6和TNFα血清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在DVT组中随血栓形成IL-6血清浓度不断升高,在血栓形成12h时,IL-6血清浓度达到高峰。血栓形成前期即结扎大鼠右侧股静脉2h后TNFα血清浓度开始升高,后随着血栓形成TNF-α血清浓度不断升高,至血栓形成12h时达到高峰,除D8组与D1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模型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细胞因子IL-6,TNFα水平随DVT的形成过程而发生变化,可作为观察血栓形成进展的指标。 相似文献
99.
医院社会工作体系专业化与医疗服务质量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医院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背景,运用经典的医疗质量评价理论,分析了社会工作对医疗服务质量改进所起的作用,指出目前我国医院社会工作者缺位问题,旨在探讨如何使我国医院社会工作体系化、规范化、专业化,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100.
合理应用结直肠癌血清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直肠癌是位居世界第三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其发病率居胃肠道肿瘤的第二位,平均5年生存率不超过40%.目前,结直肠癌的诊断主要依据结肠镜及病理检查,但由于各种原因限制,尚不能作为普查方法.肿瘤标志物检测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在结直肠癌筛选、诊断、预后判断等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迄今,较广泛用于临床的是肿瘤标志物的血清检测,主要有癌胚抗原(CEA)等的蛋白类抗原,CA242等的糖链抗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等激素类.蛋白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快速方便及所需样本少的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大肠癌辅助诊断手段,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联合检测可提高结直肠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