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4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36篇
耳鼻咽喉   17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9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187篇
内科学   74篇
皮肤病学   27篇
神经病学   16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5篇
综合类   270篇
预防医学   131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36篇
  3篇
中国医学   139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为了解青岛市男男性行为人群(MSM)艾滋病/性病(AIDS/STD)、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以及知识、态度、行为学特征,探讨AIDS/STD在MSM人群中流行的影响因素,预测其流行趋势。方法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法(RDS)对MSM人群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的307名MSM者平均年龄为26.5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78.2%。艾滋病通过血液传播知晓率为97.7%,性传播知晓率为80.8%,对不会传播艾滋病的途径判断正确率为69.4%。最近6个月均有与男性发生肛交性行为史,每次性行为都使用安全为套的占33.6%。HIV感染率为0.9%,梅毒感染率为3.9%,HCV感染率为0.9%。结论青岛市MSM人群存在较高的危险性行为,建议加大干预工作力度,同时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归纳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接收的108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与治疗措施。结果 108例患者中存活93例,死亡15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脑疝;93例存活患者中,肌力0-2级的有54例,3级以上的39例;治疗2周后,108例患者中出现43例好转,65例未好转,其未好转的因素主要为:有意识障碍体征、有相关病史、年龄≥76岁、有并发症。结论大面积脑梗塞属于脑梗死中较为严重的类型,应充分掌握其临床特点,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对提升其临床效果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3.
食管和贲门癌2233例手术治疗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食管和贲门癌(Esophagus Cardia Carcinoma,ECC)手术治疗难点的处理。方法:1973年2月~2007年2月,施行手术治疗I-III期食管癌(Esophagus cancer,EC)1690例、贲门癌(Cardia cancer,CC)543例。男1679例,女554例,年龄23~82岁,其中40岁~69岁为1986例,占88.74%。切除ECC1999年3月前应用多种路径,1999年4月后完全经左胸或左胸左颈不切除肋骨,术中不输血。2004年元月后CC常规应用左胸腋中线为中心7、8肋间隙入胸小切口。癌肿距正常组织上下各切端为≤5cm及≥6cm切除。常规清扫三野淋巴结,中上段EC结扎胸导管。食管重建选择胄、空肠、结肠,应用Sweet、吻合器、分层吻合、延长食管胄黏膜单层宽边吻合法。结果:切除EC1602例(94.79%)、CC461例(84.90%),探查EC88例(5.21%)、CC82例(15.10%)、术后发生并发症22种388例(17.36%),术后住院期死亡54例(2.42%),临床治愈1954例(87.51%),好转31例(1.39%),病情无变化87例(8.37...  相似文献   
34.
目的评估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的实施对控制麻疹发病的效果,探讨控制和消除麻疹的对策。方法综合分析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现场调查资料、评估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麻疹发病率的变化。结果 2009年白云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共接种目标人群362454人,报告接种率和调查接种率均大于95%;强化免疫后麻疹发病率锐减;零剂次免疫儿童主要分布在流动儿童。结论白云区2009年在强化活动后麻疹发病率显著降低。但如流动儿童较多地区常规免疫服务质量不能有效加强,还需要考虑1~2年后在该地区重点人群中开展后续强化免疫活动,以达到2012年消除麻疹的目标。  相似文献   
35.
本研究提出基于EEG序列模糊相似性指数方法预测癫痫发作.首先,结合复自相关法和Cao法对EEG序列进行了相空间重构;然后,计算相关积分时用Gaussian函数代替Heavyside函数,克服了Heavyside函数的刚性边界问题,使得计算相似性指数更加准确和可靠;最后,分析大鼠癫痫EEG信号,检测癫痫发作前期状态.分析结果表明模糊相似性指数方法能够比动态相似性指数方法获得更长的预测时间和更低的错误预测率.  相似文献   
36.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种涉及多种神经系统的复杂发育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以及刻板行为。脑电图(EEG)测量与皮层突触活动相关的神经电生理变化,对检查者无损伤,已被证明是检测神经疾病的有力工具。为深入研究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应用于ASD患者康复的作用,本文招募32名ASD被试,其中16名ASD患者作为实验组,16名ASD患者作为对照组,用频率为1 Hz的r TMS调控实验组,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提取额叶、顶叶、左颞叶、右颞叶、枕叶五个脑区的节律,用非参数估计中的Welch法计算四个频段的相对功率及额叶内通道之间的相干性,并分析所有ASD被试干预前后静息态脑电特征值的变化。统计实验组干预前后的孤独症行为量表(ABC),计算并比较干预前后各项指标得分。结果显示经过r TMS干预之后,ASD患者右颞叶和顶叶δ频段的相对功率普遍降低,额叶通道之间的相干性降低。此研究表明r TMS能够改善ASD患者的注意力、执行能力、语言能力,减少刻板行为和过激行为。  相似文献   
37.
麻醉深度监测是外科手术中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目前已经提出多种监测麻醉深度的脑电信号分析方法,尤其熵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提出一种新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希尔伯特黄熵,先用经验模态分解—希尔伯特黄变换处理脑电信号获取希尔伯特黄边际谱,再根据香农熵定义得到希尔伯特黄熵。对19个接受吸入药物七氟醚麻醉的病人脑电信号的希尔伯特黄熵和时频均衡谱熵进行计算、测试和比较,结果表明:希尔伯特黄熵能够更准确的区分麻醉和清醒状态,更适合于麻醉深度监测。  相似文献   
38.
目的了解广州市白云区麻疹流行病学规律,探讨防控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白云区麻疹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麻疹发病率为65.60/10万,2007年为64.28/10万。在两年所有病例中,发病率以小年龄组和学龄儿童组为主,其中0-9岁组占71.11%;发病地域广泛散发,以春夏季高发;57.28%的报告病例无免疫史,23.86%的报告免疫史不详。结论流动儿童麻疹疫苗(MV)接种率和免疫覆盖率不高是造成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提高儿童2针次MV常规免疫率,加强和完善麻疹监测系统,是控制麻疹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39.
目的 研究含噻唑烷-4-酮的糖类衍生小分子免疫刺激剂CH2a对人iNK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α-半乳糖神经酰胺(a-Galcer)和IL-2体外扩增后,利用磁珠分选分离纯化得到恒定型自然杀伤T细胞(iNKT细胞).5(6)-羧基二乙酸荧光黄琥珀酰亚胺酯(CFDA-SE)标记的纯化iNKT细胞,与CH2a共孵育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分代,IFN-γ和IL-4的表达;MTT法定量检测细胞增殖率及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ELISA检测CH2a处理细胞培养基中IFN-γ和IL-4水平.结果 CH2a能显著促进IL-2引起的iNKT细胞体外增殖;提高IFN-γ和IL-4的生成量及IFN-γ/IL-4的比值;并显著增强iNKT细胞的杀伤活性.结论 CH2a有可能通过诱导iNKT分泌Thl类的细胞因子,调节T细胞向Th1分化,从而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同时显著提高iNKT的细胞毒功能.  相似文献   
40.
目的总结上肢皮神经伴行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手、腕、前臂远端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探讨其手术的适应性。方法应用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拇背侧支伴行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10例手、腕、前臂远端软组织缺损。结果7例成活,2例坏死,1例部分坏死。结论该类皮瓣操作简便、损伤小,前臂外侧皮神经伴行血管蒂岛状皮瓣是修复前臂、腕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皮瓣,可用于修复手掌部桡侧的软组织缺损,但该皮瓣的血供和转移范围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