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5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4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3篇 |
妇产科学 | 41篇 |
基础医学 | 32篇 |
临床医学 | 106篇 |
内科学 | 21篇 |
皮肤病学 | 16篇 |
神经病学 | 29篇 |
特种医学 | 32篇 |
外科学 | 102篇 |
综合类 | 287篇 |
预防医学 | 219篇 |
眼科学 | 9篇 |
药学 | 117篇 |
1篇 | |
中国医学 | 60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3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41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57篇 |
2011年 | 73篇 |
2010年 | 70篇 |
2009年 | 80篇 |
2008年 | 65篇 |
2007年 | 60篇 |
2006年 | 53篇 |
2005年 | 58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19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82.
83.
自体和异体髌腱取材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膝关节功能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自体、异体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介入功能训练改善膝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价。方法:病例来源于1998-11/2002—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因前交叉韧带断裂而接受关节镜下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的患者18例,其中9例采用自体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自体组),9例采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异体组)。两组患者术后进行系统性功能康复锻炼:①术后第1天起进行胭绳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自体取材者2周后,异体取材者3周后进行直腿抬高、胭绳肌抗阻收缩训练。②被动和主动活动度训练,以患者能忍受为限:1周内完全伸直,自体取材者1周后练习屈膝,3周内达90&;#176;~100&;#176;。异体取材者1-3周后练习屈膝,4周内达9驴。(④负重行走:自体取材者1周内借助拐杖和支具帮助部分负重,逐渐完全负重,异体取材者2周后借助拐杖和支具帮助部分负重。④支具保护:自体取材者3-6个月,异体取材者6~10个月。⑤有氧运动:自体取材者3周后恢复低冲撞的有氧训练,6个月后开始恢复于术前水平相当的运动。异体取材者6周后恢复低冲撞的有氧训练,9~12个月后开始恢复于术前水平相当的运动。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锻炼方案和时间。采用门诊随访和上门随访的方法,在术后3个月内每月随访1次,术后3~12个月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1年以上每6个月随访1次。观察手术前后膝关节稳定性,以前抽屉试验和Lachman轴移试验为量化指标(Lyslaolm评分,100分为正常,80分以上为优,79-70分为良,69-60分为中,60分以下为差),膝关节功能以膝关节活动度评价,比较主观满意度(满意3分、比较满意2分、可以接受1分、不满0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中无脱失,在随访中无失访,各有9例患者纳入结果分析。随访27-77个月,平均41个月。①膝关节稳定性:18例患者术后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前和术后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稳定性单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②膝关节功能比较(Lysholm评分):1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前:27.6&;#177;17.9,术后:83.6&;#177;10.4),有显著性差异(P=0.000);但自体组和异体组术前和术后比较(术前:29.0&;#177;16.9和26.2&;#177;19.7;术后:85.3&;#177;8.5和81.9&;#177;12.2),均无显著性差异(P=0.659,0.756)。(④患膝关节活动度:18例患者术后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但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自体组和异体组术后比较(128.3&;#177;8.30和125.6&;#177;12.40),均无显著性差异(P=0.520,0.785)。④主观满意程度:11例满意,6例比较满意,1例可以接受;自体组和异体组间差异无显著性(2.7&;#177;0.5和2.4&;#177;0.7,P=0.537)。结论:自体骨-髌腱-骨及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短期效果相当,恢复了膝关节的稳定性,有利于接受和实施系统的功能训练,重建术后短期膝关节功能和患者主观满意度均较好。 相似文献
84.
85.
医疗鉴定与司法鉴定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于2002年9月1日颁布实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来,国民对于医疗事故的认识有了日益成熟的表现,同时关于医疗事故的认定成了热点话题。其中医疗鉴定和司法鉴定的适合性和合理性成为争论的焦点。医学专家和法律界人士分别代表了不同的观点,本文从专业人士的角度,谈谈对他们的认识以及对我国医疗事业的影响。1定义和内涵1.1医疗鉴定我们通常所说的医疗鉴定是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卫生部颁布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的规定,医疗鉴定是指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组,依照医疗卫生管理法律、… 相似文献
86.
目的:采用藻酸钠自体软骨细胞混合物修复猪的关节软骨缺损,观察近期成骨效应。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4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完成。3个月龄的小型猪8只,取其关节软骨进行细胞原代培养,获取原代细胞后,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Ⅱ型胶原表达。然后对8只小型猪的32个关节进行动物关节缺损的模型建立,每个关节共造3个人工缺损,选择关节左右随机对照。将已经培养好的软骨细胞与已经配制好并消毒的藻酸钠混合,移植到猪的关节软骨缺损处。每只猪关节内注射3个实验点,1个用藻酸钠/细胞混合液为实验组,1个单纯支架材料为单纯材料对照组,1个缺损做空白对照组,模型中缺损区均为关节负重区,胶原纤维绿色(亮绿复染)。修复所用细胞为自体软骨体外培养后,进行移植修复,采用3代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均匀混和藻酸钠后,行自体移植。8周后取实验关节进行大体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及O’driscoll组织学评分。结果:纳入小型猪8只,除其中1例因手术切断伸直肌腱而使猪关节活动障碍,其余均未见手术后关节活动障碍,所有手术无术后感染,无关节内感染,无动物死亡。移植的软骨细胞在藻酸钠载体中生长良好,形成透明软骨。根据O’driscoll组织学评分标准,实验组32个猪关节缺损修复的组织学评分为(20.25±1.64)分,高于单纯材料对照组的(7.46±1.29)分及空白对照组的(6.00±2.09)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修复软骨以表达Ⅱ型胶原为主,无Ⅰ型胶原。结论:藻酸钠复合自体软骨细胞作为软骨移植的替代物是可行的,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7.
背景:近年来,肾移植后并发症明显降低,但移植后淋巴漏仍有很多报道。目的:探讨肾移植后淋巴漏的原因。方法:分析396例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中髂血管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分为淋巴结肿大组(n=21)和无肿大组(n=375),分析两组移植后淋巴漏的原因。结果与结论:两组共发生淋巴漏27例,总发生率为6.82%。淋巴结肿大组5例,发生率为23.81%,移植后3d出现淋巴漏,平均持续时间为23d,淋巴液引流量日均为191mL;无肿大组22例,发生率为5.87%,移植后8d出现淋巴漏,平均持续时间为11d,淋巴液引流量日均为96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淋巴结肿大组移植后病理诊断淋巴结结核1例,出现淋巴漏1例;反应性淋巴结肿大9例,出现淋巴漏1例;慢性淋巴结炎11例,出现淋巴漏3例;无淋巴结肿大组1例移植肾功能丢失,1例死亡。说明肾移植后淋巴漏与肿大淋巴结性质、手术操作、排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影响人肾存活。 相似文献
88.
背景:近年来,肾移植后并发症明显降低,但移植后淋巴漏仍有很多报道。目的:探讨肾移植后淋巴漏的原因。方法:分析396例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移植中髂血管周围有无肿大淋巴结分为淋巴结肿大组(n=21)和无肿大组(n=375),分析两组移植后淋巴漏的原因。结果与结论:两组共发生淋巴漏27例,总发生率为6.82%。淋巴结肿大组5例,发生率为23.81%,移植后3d出现淋巴漏,平均持续时间为23d,淋巴液引流量日均为191mL;无肿大组22例,发生率为5.87%,移植后8d出现淋巴漏,平均持续时间为11d,淋巴液引流量日均为96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淋巴结肿大组移植后病理诊断淋巴结结核1例,出现淋巴漏1例;反应性淋巴结肿大9例,出现淋巴漏1例;慢性淋巴结炎11例,出现淋巴漏3例;无淋巴结肿大组1例移植肾功能丢失,1例死亡。说明肾移植后淋巴漏与肿大淋巴结性质、手术操作、排斥及感染等因素有关,影响人肾存活。 相似文献
89.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至2008年4月间强直性脊柱炎并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者18例(28个髋),均为男性,手术时年龄20~48岁,平均30.5岁.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和髋关节功能障碍,合并屈曲畸形4例,屈曲度10~30°,平均16.4°.全部使用生物型假体,功能评价应用Harris评分标准.结果:随访时间为3个月~9年,平均53.1个月.术前髋关节屈曲活动度0~50°,平均(23.5±14.0)°,总活动度0~130°,平均(63.7±30.8)°,Harris评分23~73分,平均(51.0±8.5)分.术后髋关节屈曲活动度改善明显,达到(80.2±14.8)°,比术前提高57.2°(t=-13.736,P=0.00),患髋总活动度为(186.4±55.0)°,比术前提高122.0°(t=-10.902,P=0.00),术后Harris评分(90.2±4.2)分,比术前提高38分(t=-19.775,P=0.00),其中优17髋,良7髋,可3髋,差1髋,优良率为85.7%.各组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1髋术后2年髋臼假体松动移位;关节活动度丢失2髋;1髋股骨上段骨折并髋臼内侧壁研磨过深,部分缺损;Brooker Ⅰ级异位骨化2例.结论:并发症的发生与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长期规范的药物治疗和积极的功能锻炼是获得良好远期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