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3篇 |
免费 | 3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9篇 |
临床医学 | 6篇 |
内科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21篇 |
综合类 | 26篇 |
药学 | 16篇 |
中国医学 | 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121.
122.
123.
目的: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前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活动性指标IL-1β、SIL-2R、IL-6以及血管内皮生 长因子VECF水平变化的检测,探讨RA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RA对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将 RA患者分为两组,A组(中药、西药加针灸治疗组)、B组(西药治疗组),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 IL-1β、SIL-2R、IL-6、VECF的水平,并设正常对照组观察。结果:A组、B组血清IL-1β、SIL-2R、IL-6与VECF水平均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A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B组IL-1β值 无明显变化,其它三项均下降(P<0.05),且A组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B组。结论:细胞因子参与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 生发展过程。中西医结合治疗对RA细胞因子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4.
125.
背景:目前针对老年肱骨大结节骨折固定治疗多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或张力带内固定等方法治疗。目的:观察可吸收螺钉加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大结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6例老年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及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可吸收螺钉加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均获随访,时间为半年至4年。治疗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为优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畸形愈合,治疗期间无死亡的病例发生,其中治疗组在固定时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证实,可吸收螺钉加可吸收线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大结节骨折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6.
目的探讨早期CT血管成像(CTA)在骨盆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需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7例骨盆骨折,入院后早期均行CTA检查,依据血管损伤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完善的治疗方案并实施骨盆骨折内固定术。结果17例获随访7~49个月,疗效按Majeed评分标准评定:优12例,良3例,可1例,差1例。结论 CTA可作为骨盆骨折重要辅助检查应用于临床,提高手术操作的安全性,减少医源性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7.
目的探讨下肢长骨干骨折合并颅脑损伤并发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早期诊断及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方法。方法 3例长骨干骨折行颅脑MRI及动态眼底检查等早期明确诊断合并颅脑损伤、脑型FES,待FES临床表现消失后7 d采用非扩髓髓内钉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术后无FES复发,骨折于术后10~13周临床愈合,患肢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对于下肢长骨干骨折合并颅脑损伤并发脑型FES患者通过早期明确诊断及损伤控制干预,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及内固定方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8.
三叶保健茶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叶保健茶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研究李力更卫恒巧郝存书范桂敏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050017)关键词三叶保健茶;总黄酮;分析三叶保健茶是由银杏叶、山楂叶、人参叶制成的保健饮品。其主要用于冠心病的预防治疗。长期泡饮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扩张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29.
祁州漏芦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菊科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结合各种色谱分离技术、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祁州漏芦根里分离得到11个单体成分,其中6个噻吩类,2个甾醇类,1个五环三萜类,2个长链脂肪酸类。结构鉴定为牛蒡子醛(arctinal,1)、牛蒡子酮-b(arctinone-b,2)、7-chloroarctinone b(3)、5-methoxyl-5′-(1-propinyl)-2,2′-dithiophene(4)、β-谷甾醇(β-sitosterol,5)、豆甾醇(stig-masterol,6)、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7)、棕榈酸(pal mitic acid,8)、E-7,9-diene-11-methenyl pal mitic acid(9)、5-me-thoxyl-2,2′-dithiophene(10)和5-(4-acetoxyl-1-butynyl)-2,2′-dithiophene(11)。结论化合物4和8~11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