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2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6篇 |
内科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外科学 | 31篇 |
综合类 | 40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21篇 |
中国医学 | 10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6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加重原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侧凸最重要的问题是脊柱畸形的加重,治疗决策大多也是基于预防和治疗侧凸的加重.特发性脊柱侧凸,尤其是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是脊柱侧凸类型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自然病程及其发展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因此,研究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展原因,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2.
胸腰椎爆裂骨折的后路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及手术技巧。方法2000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75例。单节段骨折54例,双节段骨折10例,非相邻双节段骨折11例。新鲜骨折52例,陈旧骨折23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新鲜骨折采用后路切开复位、减压及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陈旧性骨折椎体前缘不易撑开复位者,减压后经椎弓根性椎体植骨;对非相邻节段采用短节段分别固定。结果所有患者获得平均11.6个月(8~14个月)随访;除8例Frankel分级A级患者无改变外,其余均改善1~2级,畸形角较术前改善17.8°,压缩椎体高度平均恢复38.9%。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后路手术不仅可恢复脊柱的稳定性,而且可矫正畸形、恢复受损节段的正常序列;对于出现脊髓及神经症状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要尽早手术减压,恢复脊髓功能;同时要避免漏诊多节段骨折及非相邻多节段骨折。 相似文献
123.
目的 在家兔股骨髁上植入带羟基磷灰石(HAP)涂层的镁合金材料,观察该材料在家兔体内的降解、骨传导作用、骨诱导作用及其生物相容性.方法 将33只家兔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无涂层材料组和带涂层材料组,于术后不同时期通过血清学测试观察家兔体内血清镁浓度的变化,观察材料在体内不良反应情况;通过放射学观察材料植入后的降解和新骨生长;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植入此材料后,周围组织和骨骼的变化,观察其降解的时间、过程等;通过不同降解速率的材料植入后的生物学观察,揭示该材料在体内的降解途径、代谢方式以及降解产物在体内的滞留情况,从而获得与骨组织正常生长相适配的降解速率,并评价该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果 该材料植入后无血清镁含量的增高,材料降解产生的镁离子能够正常代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放射学检查示HAP涂层镁合金材料在体内的降解速度缓慢,材料周围有新骨生成.未表面改性的材料在体内降解速度快,材料周围骨组织紊乱,可能有炎症反应发生.通过组织病理学观察,HAP涂层的试样周围有肉芽组织和新生骨小梁生成,未发现严重的肉芽肿胀和炎症反应;而无涂层的试样周围也有肉芽组织和骨小梁生成,但有较明显的肉芽肿胀和淋巴细胞反应.结论 HAP涂层镁合金材料不会造成血清中镁含量增高,可有效控制镁合金植入初期的降解速率,且具备良好的骨传导和骨诱导作用,加速骨组织的愈合. 相似文献
124.
椎弓根螺钉不同翻修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增加螺钉直径和长度、钉孔内植骨以及聚四氟乙烯膨胀螺栓强化这四种椎弓根螺钉翻修方法所各自产生的最大轴向拔出力和最大置入扭矩变化,以确定椎弓根螺钉的最佳翻修方法。方法:将6具成人T10~L5椎体标本,分为:(1)增加椎弓根螺钉直径组,(2)延长椎弓根螺钉长度组,(3)增加直径 延长长度组,(4)植骨组,(5)聚四氟乙烯膨胀螺栓组,(6)退出后再置组。将最初置入的直径5.0mm、长40mm螺钉时所测得的最大扭矩和最大轴向拔出力作为对照组数据;记录翻修螺钉最大扭矩和最大轴向拔出力与相应对照组数据之间的变化量,各组之间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增加螺钉直径和(或)长度的方法中,当螺钉直径增加2mm且长度增加10mm时,扭矩和最大轴向拔出力的增加最明显,分别为37.06%和18.22%;螺钉直径增加2mm,扭矩增加20.15%,最大轴向拔出力增加19.99%;螺钉直径增加1mm、长度增加5mm,扭矩增加19.23%,最大轴向拔出力增加10.07%;螺钉长度单纯增加5mm与10m,扭矩分别下降32.80%和14.02%,最大轴向拔出力分别下降27.36%和增加43.25%;钉孔内植骨后再置入螺钉,扭矩和轴向拔出力分别下降了14.99%和29.34%;聚四氟乙烯膨胀螺栓强化后再置入螺钉,扭矩显著增加,而轴向拔出力下降了37.40%;螺钉退出后再置,扭矩下降了34.22%。结论:螺钉直径增加2mm对椎弓根螺钉翻修最有效,其次为螺钉直径增加1mm、长度增加5mm。钉孔内植骨的方法不可取。聚四氟乙烯膨胀螺栓强化的翻修方法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5.
锚定钉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单开门椎管扩大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锚定钉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月~2011年1月,采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25例,男21例,女4例。年龄35~78岁,平均63.5岁。病程1.6~18年,平均3.6年。3节段18例,4节段7例。20例合并发育性或退变性颈椎管狭窄,均有颈脊髓受压症状,JOA评分3~11分,平均6.7±2.2分。均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术,开门节段均为C3~C7,均采用锚定钉固定,固定节段为C3、C5、C7。结果 :锚定钉均顺利置入,手术时间60~100min,平均75min。术中出血100~500ml,平均200ml,无脊髓损伤、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有颈肩部疼痛,给予对症处理2个月后疼痛消失。术后随访0.5~2.5年,平均1.9年,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0~16分,平均13.8±1.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改善率为(68.1±7.5)%,优良率为88%。X线片检查显示颈椎曲度基本正常,椎管中矢状径与椎体中矢状径比值平均为1.2,锚钉无松动,无颈椎不稳及关门。结论: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时应用锚定钉固定开窗椎板方法简单可靠,可避免"关门",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6.
目的 探讨磷霉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序贯疗法治疗颅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12例颅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采取磷霉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序贯疗法治疗。结果 12例中,8例治愈,4例死亡。7例出现轻度腹泻,没有出现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治疗后,脑脊液白细胞数、多核细胞比例及蛋白质均明显降低(P<0.05),葡萄糖浓度显著升高(P<0.05)。结论 磷霉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具有明显协同作用,该疗法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有较好疗效,且临床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7.
[目的]研究全髋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4年10月~2009年10月,对34例(41髋)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成年患者进行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女性27例32髋,男性7例9髋,平均年龄5 7岁(35~76岁)。按Crowe分型,Ⅰ型16例19髋,Ⅱ型12例14髋,Ⅲ型6例8髋,术前平均Harris评分(43.5±10.5)分。[结果]手术出血量平均350 ml(200~600 ml),输血量平均230 ml(0~600ml),引流量平均200 ml(110~450 ml),手术时间平均100 min(85~130 min),术后平均Harris评分(94.5±3.2)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优良率达95%。术后平均随访4.8年(2~7年),未发现感染、无菌性松动、假体下沉、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对于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关节炎的成年患者,全髋置换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讨桡动脉掌浅支蒂的腕掌侧嵌合骨皮瓣带蒂转移修复拇指复合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拇指复合组织缺损修复患者30例,均接受桡动脉掌浅支蒂的腕掌侧嵌合骨皮瓣带蒂转移修复,随访患者6个月,分析治疗结果.结果本研究30例患者皮瓣均成活,未出现切口开裂、皮瓣坏死、血运障碍等状况,均接受6-10个月随访,平均为(8.3±1.1)月.术后5周左右,均拔除克氏针,骨折线模糊,术后1.8个月时,骨折线消失,骨折愈合.术后6个月时,患指皮瓣辨别觉为(7.2±1.8)mm,腕关节可正常屈伸,仅1例患者腕横纹部位存在轻微线状瘢痕,各患者均未出现骨折移位、骨坏死、骨髓炎、皮瓣坏死、伤口感染、关节僵硬、功能障碍、瘢痕挛缩等.结论临床治疗拇指复合组织缺损,采用桡动脉掌浅支蒂的腕掌侧嵌合骨片带蒂转移方式,此方式操作简单,可满足组织恢复所需供血,愈合速度快,且供区瘢痕较为隐蔽. 相似文献
129.
颈椎融合及融合后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分析不同植骨材料、植骨部位等生物学因素对颈椎融合的影响;融合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发生率、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临床处理等,为更合理的选择和应用颈椎融合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颈椎融合的远期效果提供依据和研究方向。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80-01/2005-09有关颈椎植骨融合以及融合后临近节段的文章,检索词“cervical spine,fusion,bone graft,spine fusion,adjacent segment degera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1980-01/2005-09的相关文章,相应检索词分别为“颈椎,融合,植骨,脊柱融合,临近节段退变”,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纳入标准:①有关颈椎各种类型植骨融合以及脊柱融合生物学过程的研究。②有关脊柱融合后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或类似以及陈旧的研究。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87篇有关颈椎植骨融合以及融合后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文章,排除重复或类似以及陈旧的研究,24篇符合研究要求。资料综合:①颈椎融合骨移植材料:颈椎融合术中,自体或异体骨移植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单独或与骨形态发生蛋白结合应用,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②颈椎融合部位的选择: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效果优于后路融合。③颈椎融合术后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发生及发生率:椎间盘退行性变是融合临近节段最常见的退变表现;融合临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在术后10年随访可高达25%,而有症状的患者相对较少;颈椎前路融合后临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后路融合。应用坚强内固定、术后颈椎曲度异常、融合节段过长、融合术中小关节损伤以及术前临近节段存在退行性变迹象的患者容易出现融合临近节段退行性变。
结论:颈椎前路融合中,合理选择生物合成材料,以及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等骨生长因子不仅可获得良好的融合,而且可避免骨移植并发症的发生。生物力学异常是导致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重要因素;导致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可控危险因素包括不使用或选用动力性内固定、保护融合临近节段的小关节、融合长度和矢状面平衡;无症状的临近节段退行性变虽常见但与临床症状并不具有相关性;临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外科治疗包括神经减压和延长融合范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