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9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目前已经成为重要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而若想深入研究其在体内外增殖、分化的规律,首先需要解决如何能高效、安全地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目的:观察超顺磁性氧化铁及DAPI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双标记效果及其对细胞存活、增殖以及凋亡的影响。 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超顺磁性氧化铁及DAPI双标记后分别用普鲁士蓝染色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铁标记率及荧光标记率。用锥虫蓝检测细胞活力;MTT法检测标记干细胞增殖力;Calcein-AM/PI以及AO/PI双染细胞,检测细胞存活率以及凋亡率。 结果与结论:超顺磁性氧化铁及DAPI在体外双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效率高,可达100%;锥虫蓝染色显示标记细胞的存活率为97%;MTT法检测发现双标记干细胞组的活力以及增殖力与未标记干细胞组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Calcein-AM/PI染色,未标记细胞及双标记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96%和95%;AO/PI染色,未标记及双标记细胞的凋亡率均为1%。提示超顺磁性氧化铁和DAPI双标记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对于干细胞的存活、增殖以及凋亡无影响。  相似文献   
92.
<正>甲状腺病变在临床颇为常见,且病变种类繁杂,目前,CT检查是甲状腺病变检出及诊断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本文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病变的CT图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病变的64排S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结合临床相关病史及病理表现,回顾性分析本院48例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囊性病变的CT表现。结果25例胰腺假性囊肿,1例真性囊肿伴发于von Hipple—Lindau综合征(VHL),并发双肾多发囊性病灶及占位,4例浆液性囊腺瘤,1例为大囊型,粘液性囊腺瘤5例,1例合并感染,2例囊腺癌,胰腺实性假乳头状9例,均为囊实性成分相仿,胰岛细胞瘤2例,均为囊实性成分。结论胰腺假性囊肿、囊腺瘤及实性假乳头状瘤是胰腺较常见囊性病变,胰腺囊性病变在CT表现上有各自特征也有共性,结合临床及相关病史可作出CT诊断。  相似文献   
94.
目的 CT尿路造影(CTU)检查前常规饮水憋尿,以期达到利尿作用而使输尿管显示更清晰。但实践发现,输尿管中下段显示率低,且输尿管内对比剂浓度偏高,可掩盖微小病变。本研究采用间断饮水-排尿法,以期提高输尿管中下段显示率、并降低输尿管内对比剂浓度,从而增加CTU 技术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择2010年5—7月在我院因血尿接受CTU 检查的患者,排除肾功能不全及肾积水者,共19例入选。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27~80岁,均采用单次团注法扫描,即动脉期、实质期、分泌期。动脉期扫描范围包括肾上极至肾下极,实质期从肝脏上缘扫描至耻骨联合下缘,分泌期扫描从肾上极到耻骨联合下缘。检查前20min嘱患者饮水500ml并憋尿,动脉期及实质期扫描结束后,嘱患者下床排尿,并再次饮水400ml,来回走动15min后行分泌期扫描。图像后处理包括薄层重建、最大密度投影(MIP)和Curved图像。观察指标包括:输尿管显影度和输尿管内对比剂密度。对显影度的评价标准如下:0分:管腔未显影;1分:小于50%的管腔显影;2分:50%~99%的管腔显影;3分:管腔全部显影。结果 ①输尿管显影度评分:肾盂3分,上段输尿管2.97分,中段输尿管2.93分,下段输尿管2.75分。输尿管中、下段显影评分均高于国外学者研究中生理盐水组(2.20分,1.83分)和解痉剂组(2.50分,2.30分)。②输尿管内对比剂密度:肾盂477HU,上段输尿管422HU,中段输尿管394HU,下段输尿管370HU。与文献比较各段CT值均有下降,但各段管腔内平均CT值均大于300HU,管腔内对比剂与管壁软组织对比良好。结论 CTU 检查中采用间断饮水-排尿法有利于提高输尿管中下段的显示率,并有效降低对比剂浓度,提高微小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95.
前列腺癌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6.
<正>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os—clerotic encephatopathy,SAE),又称慢性皮质下脑病或Biswansen氏病。近年来CT与MR的应用,使该病的活体诊断成为现实。本文报告有完整临床、CT资料的SAE32例,结合文献复习,就其病理、临床及CT表现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7.
胃癌的CT与内镜对照研究(附89例分析)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的 探讨螺旋CT(SCT)及内镜在胃癌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价值 ,并就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对照研究。方法 89例胃癌患者在术前行SCT及内镜检查。CT扫描采取患者口服水及低张处理 ,增强扫描时相分别设置为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结果 ① 9例早期胃癌 (EGC)均为内镜所诊断 ,而仅 2例为CT检出。② 80例进展期胃癌 (AGC)内镜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 95 %、90 % ;而CT的检出率及诊断率为 90 %、87.5 %。③SCT对于AGC的分期 :单相 (平扫 )扫描准确率为 70 % ,多相 (平扫 三期增强 )扫描为 91.8%。结论 内镜在EGC的诊断方面优于SCT ,而在AGC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方面与SCT相当 ,判断术前分期是CT的独到优势 ,故对于胃癌的术前检查应重视二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携带纳米铁颗粒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子探针的构建方法及其生物理化性状,以及对体外大肠癌细胞的靶向作用.方法 采用化学交联法构建抗体分子探针,应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MR扫描仪检测抗体对比剂的生化及磁学特性.将抗体分子探针与人结肠癌SW620细胞在37℃分别孵育30、60、90 min后进行MR扫描,并进行普鲁士蓝染色验证,信号变化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以最佳孵育时间为标准,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检测抗体对比剂的靶向增强作用.信号变化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结果 携带纳米铁颗粒的抗VEGF分子探针被成功构建并分离,抗体分子探针的弛豫率为0.0426×10~6 mol/s.免疫细胞荧光及普鲁士蓝染色法证实抗体分子探针可以与高表达VEGF的人结肠癌SW620细胞结合.MRI证明抗体分子探针孵育大肠癌细胞30、60、90 min后T_2信号强度分别为392±7、91±8、264±10,与孵育前(679±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35.489,P<0.01),在孵育60 min后T_2WI及T_2~* WI信号强度值降低最明显.抗体分子探针孵育大肠癌细胞对照实验表明,抗体分子探针孵育大肠癌细胞组与干细胞组T_2信号强度分别为82±7和68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67,P<0.05),抗体分子探针孵育大肠癌细胞组T_2WI及T_2~* WI信号强度显著降低.单纯对比剂孵育大肠癌细胞组与干细胞组比较T_2信号强度分别为419±59和400±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8,P>0.05).结论 携带纳米铁颗粒的抗VEGF分子探针已将肿瘤血管生成的评价发展到受体水平,为肿瘤血管生成的诊断与抗血管生成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螺旋CT征象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40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术后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nm23的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螺旋CT判断结直肠癌肠外、肠壁浸润的准确率为92.5%.肠外、肠壁浸润组的转移率分别为67.9%和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结直肠癌肠壁、肠外浸润组间的CT强化程度、MVD、VEGF和MMP-2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73、2.85、2.44、2.05,P均<0.05).结直肠癌腹腔内转移与无转移组间的CT强化程度、MVD和nm23表达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直肠癌肠壁浸润组及腹腔内转移组癌组织CT强化程度与MVD之间呈正相关(r=0.878,P<0.05).结论 螺旋CT扫描可准确反映结直肠癌肠外浸润、腹腔内转移情况.MVD和VEGF、MMP-2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密切相关.nm23的失活可能是结直肠癌转移的因素.CT强化程度可反映肿瘤血管生成,有助对结直肠癌的浸润、转移进行估计.  相似文献   
100.
原发性输尿管癌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9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螺旋CT表现,探讨螺旋CT检查程序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总结9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螺旋CT检查的扫描及后处理过程和影像特征。结果9例输尿管癌均经SCT平扫、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多平面与三维重建,病灶得到清晰显示,手术病理证实均为输尿管移行细胞癌。结论完善有序的SCT检查方法应该包括检查前的准备、扫描后的后处理,这对输尿管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