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9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9篇
综合类   114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43篇
中国医学   101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动态观察放射性肺损伤大鼠模型及松弛素的表达和作用,寻求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新途径。方法 7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照射组可分为单纯照射组和松弛素组。照射组第0天25Gy全肺照射,松弛素组第42天起应用松弛素治疗,第1、7、14、28、35、42、49、56天终止实验,肺组织行病理学观察、羟脯氨酸含量及松弛素基因水平表达的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照射组松弛素mRNA表达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照射组第42天出现明显的肺纤维化,应用松弛素治疗后,胶原沉积减少,松弛素组的松弛素mRNA表达较单纯照射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松弛素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并能改善已形成的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112.
目的探讨肾结石合并肾盂癌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肾结石合并肾盂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确诊仅2例,确诊率13%。开放手术治疗9例,PCNL6例。其中4例行二期手术肾输尿管全切,2例拒绝进一步手术。结果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肾盂腺癌2例,肾盂鳞状细胞癌10例,肾盂尿路上皮癌3例。术后随访1~24个月,11例死于肿瘤全身转移、多器官衰竭,平均生存期为11.6个月。另4例仍在随访中,目前未发现有转移。结论对于肾结石病史长、鹿角形结石、消瘦、贫血,特别是近期有腰痛加重者,应高度警惕有肾盂癌的可能,要进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对于术中发现肾盂、肾盏有新生物或周围粘连、有肿块者应行快速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13.
<正>干细胞是机体内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体,并能通过分化产生特定组织的成熟细胞,理论上一个干细胞可以发育成为完整的生物个体或组织器官[1]。关于干细胞的概念,目前最广泛接受的是,干细胞是可以进行对称和非对称分裂的未分化的细胞群:分裂发生时,一个干细胞产生两个子细胞,一个与母细胞完全一致,具有母细胞同样的特征;另一个细胞可以分化形成不同的成熟细胞株。  相似文献   
114.
目的探讨改良胸大肌肌皮瓣的制作方法及转移修复口腔颌面缺损的效果。方法对本院2002-2008年采用改良胸大肌肌皮瓣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患者中,术后1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部分胸大肌肌皮瓣尖端坏死(不超过皮瓣面积8%),1例胸大肌肌皮瓣坏死约25%最后经换药愈合。随访10个月~5年,其中5例因肿瘤复发及其它原因死亡,其余12例均健在,术后功能、外观比较满意。结论改良胸大肌肌皮瓣是修复口腔颌面颈部组织缺损的理想肌皮瓣,符合近年来功能外科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5.
通塞脉微丸活性部位群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鉴定通塞脉微丸活性部位群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通塞脉微丸活性部位群经硅胶柱层析分离,IR,NMR和MS方法确定结构。结果:分得9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是:肉桂酸,阿魏酸,甘草素,木犀草素,异甘草素,甘草苷,咖啡酸,绿原酸,甘草次酸。结论:通塞脉微丸中主要活性部位群是黄酮类、酚酸类及皂苷类等。   相似文献   
116.
目的研究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干细胞表型,从干细胞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角度探讨IMPC高侵袭、高转移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原因。方法选取术前未经放化疗治疗患者的IMPC82例和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80例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检测两组肿瘤组织中CD44^+/CD24^-/low(CD24^-)和CD24^+的表达、定位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的关系。定量资料采用Student’s 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iis检验、x^2检验或校正x^2检验。两组之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s秩相关分析。结果(1)IMPC组肿瘤细胞的CD44^+/CD24^-/low阳性表达率(48.8%,40/82例),明显高于IDC—NOS组(31.3%,25/80例)(x^2=5.180,P=0.023)。(2)53.7%(44/82例)的IMPC微细间质组织内见单个散在的CD44^+/CD24^-/low肿瘤细胞,且该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imentin及α—SMA阳性,E—Cadherin阴性。IDC—NOS间质内罕见CD44^+/CD24^-/low肿瘤细胞。(3)IMPC微乳头结构中CD44^+/CD24^-/low与间质内的CD44^+/CD24^-/low阳性表达细胞呈明显正相关(r=0.516,P〈0.001),并且IMPC微乳头结构及间质中CD44^+/CD24^-/low阳性表达在有无淋巴管侵犯和有无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即有淋巴管侵犯及淋巴结外软组织浸润者CD44^+/CD24^-/low阳性表达率较高。(4)IMPC组中CD24^+细胞阳性表达率79.3%(65/82例),明显高于IDC-NOS组(60.0%,48/80例)(x^2=7.126,P=0.008),且IMPC中淋巴结转移阳性组CD24的表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34,P=0.003)。结论IMPC肿瘤细胞中干细胞  相似文献   
117.
目的 优化竹沥半夏炮制工艺,为竹沥半夏饮片临方炮制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分析,以浸出物、次黄嘌呤、尿苷、腺嘌呤、鸟苷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考察竹沥半夏辅料用量、炮制时间、干燥温度等3个因素,对竹沥半夏炮制工艺进行优选,同时对最佳工艺进行验证。结果 竹沥半夏最佳炮制工艺为:每100 g姜半夏,鲜竹沥15 g,炮制时间1 h,干燥温度44℃。结论 该工艺简易可行、竹沥半夏质量稳定可靠,为竹沥半夏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8.
目的:建立自然铜炮制前后的指纹图谱。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分析不同产地及批次的自然铜生煅品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结果:生品表现出19个共有峰,煅品表现出11个共有峰。结论:X衍射分析方法专属性强,准确可行;能从整体上显示生煅品的特征,为自然铜生煅品的质量控制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9.
目的探讨自然铜及其煅淬品中Fe、Zn、Mg、Cu 等多种金属元素与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谱效关系。 方法将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品组(7.5 g·kg-1)和煅淬品组(7.5 g·kg-1),按照相应剂量灌胃给药。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法测定给药0.5、1、2、3、4、6、8、12 h 后大鼠血清中Fe、Zn、 Mg、Cu 等元素的含量。取新生24 h 内的SD 大鼠,制备成骨细胞,并以不同时间点含药血清进行干预;采用 MTT 法测定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法对含药血清中的金属元素含量与血清对成骨 细胞的增殖作用进行谱效相关性分析,计算偏回归系数与VIP 值。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除12 h 外,其他各 时间点的生品组及煅淬品组的成骨细胞增殖率明显升高(P < 0.01);在3、4 h 2 个时间点,与生品组比较,煅 淬品组的成骨细胞增殖率明显升高(P < 0.01)。自然铜生品组Fe 元素的VIP 值>1,煅淬品组中Fe、Mg 元素 的VIP 值均>1,且Fe 元素VIP 值>Mg 元素VIP 值;自然铜含药血清中Fe 元素与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作用的 相关性最强,其次为Mg、Zn、Cu 元素。结论自然铜生品与煅淬品均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与其所含Fe、 Zn、Mg、Cu 等金属元素有关,且与Fe 的相关性最大。  相似文献   
120.
目的:研究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极细粉与传统饮片的体外溶出度及其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揭示杜仲极细粉碎后主要活性成分的体内外溶出的变化,为杜仲极细粉的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杜仲极细粉的粒径;HPLC法测定杜仲极细粉与传统饮片有效成分在不同溶出介质中溶出度。UPLC-MS/MS测定杜仲京尼平苷酸的血药浓度变化。结果:杜仲极细粉有效成分溶出总量都显著高于杜仲传统饮片(P<0.05),杜仲传统饮片有效成分的溶出度和溶出速率均低于极细粉(P<0.05)。京尼平苷酸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符合二室模型,权重为1,高剂量极细粉组和高剂量水煎液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MRT(0-t)=(241.498±20.678)min和(135.084±13.571)min;Tmax=(132±26.833)min和(65±12.247)min;Cmax=(231.8±80.111)μg/L和(435.167±208.696)μg/L;AUC(0-t)=(61 947.696±27 073.105)μg/(L·min)和(63 212.803±31 981.087)μg/(L·min);AUC(0-∞)=(62 327.808±27 079.977)μg/(L·min)和(63 910.596±31 686.357)μg/(L·min)。结论:杜仲极细粉碎后能显著增加有效成分的溶出度和显著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速率,且可以增加京尼平苷酸在大鼠体内的停留时间。杜仲传统饮片制备成极细粉具备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