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1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5篇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1.
目的探讨不同全身麻醉药物在老年患者关节置换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行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岁)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组,每组各45例。A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静脉注射维持麻醉深度,B组患者采用七氟烷和瑞芬太尼静息复合麻醉维持麻醉深度。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的血流动力学、吞咽恢复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出麻醉恢复室(PACU)时间以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和手术开始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中30分钟和术毕MAP和HR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吞咽恢复时间、术后清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出PACU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9.301,P<0.05)。结论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能够更好地维持患者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较快,认知功能良好,可以更好地应用于老年患者关节置换术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丹参酮IIA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是否有干预效果以及对结肠黏膜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活化的影响,旨在探讨丹参酮IIA治疗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30只C57BL/6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DSS组和DSS+丹参酮IIA干预组,每组10只动物;其中模型组给予3%DSS溶液喂饲7 d,干预组小鼠在给予3%DSS溶液喂饲的同时给予丹参酮IIA(200 mg/kg)腹腔注射,1次/d;期间对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进行评分。染毒7 d后处死小鼠,取结肠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葡聚糖(FITC-dextran)法检测小鼠肠黏膜通透性;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结肠组织Ly6G的表达,并检测MPO活性和炎症因子的水平。结果和正常对照组相比,DSS组小鼠第7天时出现体重减轻、便血和腹泻等症状,DAI显著增高。丹参酮IIA干预明显减轻小鼠结肠炎性损伤,表现为干预组小鼠DAI低于DS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显著减轻,肠黏膜穿透性亦低于DSS组(P=0.032)。此外,和DSS组相比,丹参酮IIA干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和活化程度明显减少,并伴有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丹参酮IIA对小鼠实验性结肠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活化和减少炎症因子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鞘内镇痛药物的分布特点和目前置管技术的限制使传统的鞘内镇痛方法对头面部难治性疼痛无法发挥作用。本技术应用指南的制订旨在促进经脊柱椎间隙穿刺蛛网膜下腔脑桥前池置管药物输注技术的推广和规范、安全应用。方法:工作小组采用改良德尔菲法,邀请本技术领域的10名专家对脑桥前池药物输注技术的相关议题进行3轮电子邮件函询及3轮现场会议讨论。结果:针对脑桥前池药物输注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技术原理、适应证和禁忌证、患者准备、脑桥前池置管手术规范、镇痛药物选择和剂量衔接、术后镇痛管理和并发症防治共7个议题形成一致意见(同意率≥80%)。结论:脑桥前池药物输注镇痛技术应用于头面部难治性疼痛患者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的优点,既可减轻长期罹受疼痛患者的痛苦,也能帮助一些患者保持人生最后一程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值得在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推广和规范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满足小腿截肢患者的运动需求,根据踝关节在人体步态周期中的生物力学特性,结合已有的研究基础和实验条件,研制了第一代主被动混合驱动的踝关节假肢样机。通过对样机仿生运动的分析和运动模型的建立,提出了一种基于有限状态机的力/位混合伺服控制系统,采用PID和模糊PID两种控制算法对假肢运动进行Matlab仿真和角度控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假肢样机可以得到类似人体运动的踝关节角度-力矩曲线,并且模糊PID算法控制输出的曲线更加符合人体特性,从而验证了样机设计的合理性和控制方案的可行性,为进一步实现样机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BIS和AAI监测麻醉深度指导雷米芬太尼靶控输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病人对刺激的心血管反应。方法56例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随机分为AAI组(术中监测AAI)和BIS组(术中监测BIS),麻醉诱导方法相同,诱导后根据病人BIS值50±5或AAI值20±5调整雷米芬太尼持续输注靶控浓度,每次以1ng/ml为增减变量。记录诱导前T0、全麻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T2、人工气腹开始T3、人工气腹开始后10minT4、手术结束停止给药后5min后T5等各时点AAI或BIS值,记录各时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术后计算两组雷米芬太尼总用量。结果两组诱导后AAI和BIS均迅速下降,在插管时,AAI组AAI值明显升高,BIS组BIS值无明显变化,两组平均动脉压在T1降低,T2、T3时点升高,且与T0比明显升高(p〈0.05,p〈0.01),组间比较T3时点BIS组高于AAI组,且BIS组发生高血压比例明显大于AAI组。结论AAI和BIS都不能很好预测伤害刺激的心血管反应,但AAI比BIS相对较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静注乌司他丁降低老年人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效果。方法将择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 组,n =30)和对照组(C 组,n=30)。两组麻醉方法相同,U 组于麻醉诱导前及术后第1~3天将乌司他丁溶于100 mL 生理盐水中静滴,20~30 min内静滴完毕,C 组给予相同容量生理盐水静滴。分别于术前1天(T0)和术后第1天(T1)、第3天(T2)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浆中 TNF-α、IL-6浓度。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两组在术前1天及术后第1天行认知功能评分,评价患者 POCD 的发生情况。结果U 组 T1血浆 IL-6、TNF-α水平较 T0明显升高(P <0.05),T2基本达到 T0水平,且 T1、T2血浆 TNF-α、IL-6水平升高幅度明显低于 C 组(P <0.05);C 组 T1、T2血浆 TNF-α、IL-6水平较 T0均明显升高(P <0.05);U 组术后 POCD 发生率为6.7%,显著低于 C 组(16.7%,P <0.05);C 组MMSE 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P <0.05),而 U 组术前术后 MMSE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MMSE 评分与血浆 TNF-α、IL-6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 =0.527、0.453,P <0.01)。结论乌司他丁能抑制老年人髋关节术后 TNF-α、IL-6等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降低 POCD 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作为一部辨证施治的专书,其六经辨证的总治则,不外祛邪与扶正两个方面,而其治法在具体运用上实该“八法”。其中之汗法适用于一切外感病之初期,以求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故后来冠于“八法”之首,可见其重要性。 汗法是本于《内经》“因其轻而扬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理论确立起来的。其作用主要在于开泄腠理,逐邪外出。故主要适用于一切外感病邪在表的病证。但是,由于患者的体质不同,或因本有宿疾,所以感受风寒后内因和外因互相结合就常使病情复杂化。因此就  相似文献   
18.
单管巢式PCR法检测石蜡包埋淋巴结组织结核杆菌DNA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钧  马鸿达 《天津医药》1998,26(4):234-236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分析CT检查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用3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只进行了常规的检查,而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还进行了CT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性进行对比。结果:CT诊断早期乳腺癌15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例,CT检查肿块14例也高于对照组的11例,并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CT技术引入到早期乳腺癌的诊断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诊断效果,因此可以在临床治疗中被推广。  相似文献   
20.
杨长远  罗光平  朱钧 《中国医师杂志》2010,12(10):1370-1372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联合B-twin植入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2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联合B-twin植入椎间融合术的临床资料,对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 随访3~24(15.5 ±8.5)个月,按Nakai评价标准,优17例,良4例,可2例,差0例,症状改善优良率达91.3%.植骨融合率:本组1年融合率为91.3%,2年融合率为95.7%.近期并发症:神经缺失症状加重1例,脑脊液漏1例;远期并发症:神经缺失症遗留1例,B-twin位置位移下沉1例.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联合B-twin植入椎间融合术结合了椎间盘镜微创技术和开放椎间cage融合技术,但术后存在各种并发症,正确把握手术适应证、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提高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能力是顺利开展该技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