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866篇 |
免费 | 2210篇 |
国内免费 | 143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16篇 |
儿科学 | 404篇 |
妇产科学 | 431篇 |
基础医学 | 1743篇 |
口腔科学 | 526篇 |
临床医学 | 7335篇 |
内科学 | 3406篇 |
皮肤病学 | 548篇 |
神经病学 | 724篇 |
特种医学 | 1531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1篇 |
外科学 | 2900篇 |
综合类 | 13181篇 |
预防医学 | 6212篇 |
眼科学 | 484篇 |
药学 | 5592篇 |
90篇 | |
中国医学 | 4937篇 |
肿瘤学 | 12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51篇 |
2023年 | 942篇 |
2022年 | 1006篇 |
2021年 | 1328篇 |
2020年 | 981篇 |
2019年 | 975篇 |
2018年 | 1028篇 |
2017年 | 686篇 |
2016年 | 901篇 |
2015年 | 1005篇 |
2014年 | 2413篇 |
2013年 | 2166篇 |
2012年 | 2430篇 |
2011年 | 2496篇 |
2010年 | 2432篇 |
2009年 | 2336篇 |
2008年 | 2349篇 |
2007年 | 2330篇 |
2006年 | 2217篇 |
2005年 | 2240篇 |
2004年 | 2152篇 |
2003年 | 1702篇 |
2002年 | 1387篇 |
2001年 | 1417篇 |
2000年 | 1351篇 |
1999年 | 1248篇 |
1998年 | 1063篇 |
1997年 | 1048篇 |
1996年 | 909篇 |
1995年 | 920篇 |
1994年 | 866篇 |
1993年 | 667篇 |
1992年 | 629篇 |
1991年 | 546篇 |
1990年 | 427篇 |
1989年 | 380篇 |
1988年 | 352篇 |
1987年 | 298篇 |
1986年 | 235篇 |
1985年 | 258篇 |
1984年 | 197篇 |
1983年 | 172篇 |
1982年 | 158篇 |
1981年 | 129篇 |
1980年 | 109篇 |
1979年 | 73篇 |
1978年 | 78篇 |
1977年 | 49篇 |
1975年 | 27篇 |
1965年 | 2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临床医学领域的飞速发展,也为临床检验提供了新内容和新观点。血液分析仪已成为各级医院外周血细胞计数的必备仪器,它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检验人员的劳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检验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还提供了更多的相关实验指标,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血液分析仪使用的不断普及,一些潜在的问题也随之逐渐显现出来,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检验的质量。1现状分析1.1部分检验人员只会进行简单的仪器操作,不能合理正确使用血液分析仪现在购买仪器后,销售商仅是派工程师进行安装,教会检验人员简单的操作,能发出报告就行,而没有对仪器的原理、性能、校准、质量控制、结果分析、仪器维护和评价等进行授课,检验人员只会简单的仪器操作,缺乏正规的仪器操作培训,检验人员仅是一个仪器操作的工具,不能正确的使用仪器,检验人员不会对仪器进行定期校准、分析质控结果,检验人员缺少相关理论知识,不会综合分析检验结果,不了解仪器各参数临床意义和各参数关系,不会向临床医生解释报告。1.2盲目信赖仪器检验结果,没有仪器检验结果的手工复检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盲目依赖仪器的思想日益严重。在血液分析仪自动化和特定气氛的影... 相似文献
952.
多排螺旋CT在腭部解剖及肿瘤病变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腭部的解剖结构特点,提高对腭部肿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本组腭部肿瘤39例,男性22例,女性17例,发病年龄7岁~79岁,平均年龄43.8岁,所有病例行MSCT检查。结果:腭部肿瘤好发于软硬腭交界部,有30例,4例发生硬腭,5例位于软腭;其中良性肿瘤27例,涎腺多形性腺瘤17例,乳头状瘤3例。血管淋巴管瘤2例,黏液囊肿2例,肌上皮瘤1例;恶性肿瘤12例,黏液表皮样癌7例,鳞癌3例,腺样囊性癌2例。9例腭大管扩大,其中7例为恶性肿瘤,2例见于潜在侵袭性的涎腺混合瘤。结论:MSCT能够立体清晰显示肿瘤病变,腭大孔改变在判断腭部肿瘤良、恶性及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3.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房间隔缺损不同手术方式的右室收缩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 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RT-3DE)研究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 ASD)不同手术方式右室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ASD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外科手术组和封堵组;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后,使用RT-3DE采集患者的右室全容积数据库,分析右室舒张末容量(righ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 RVEDV)和收缩末容量(righ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 RVESV)、计算右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RVEF).比较术前、术后7 d、术后3个月的RVEDV、RVESV、RVEF值变化.结果 术后7 d,封堵组右室RVEDV、RVESV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RVEF值与术前无显著差异;外科手术组右室RVEDV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但RVESV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并且EF值较术前减低(P<0.05).术后3个月两组的RVEF值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结论 RT-3DE能简便、准确地确定右室容积并计算右室收缩功能;ASD患者外科手术组术后早期右室收缩功能较术前减低, 术后3个月恢复到正常水平,封堵组术后初期EF值即达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954.
955.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麝香保心丸口服,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片口服。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对照组总有效率71.0%,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56.
目的 评价北京市城区基层医疗单位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血压防治现况.方法 2004年12月~5年11月在北京市5个区各选一家二级医院.对在上述医院及其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的99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脑卒中患者的基本情况、现病史、既往史和个人史.结果 999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为79.1%.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是93.3%、84.3%和40.3%.高血压患病率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降低(P<0.01);脑卒中发作2次的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与发作1次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伴有心脏病、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超重或肥胖的脑卒中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与无上述因素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66例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中,45.6%(304例)使用复方类降压药(单用复方类降压药者占47.7%,联合用药者占52.3%);54.4%(362例)使用非复方类降压药(单一用药者占52.2%,联合用药者占47.8%);最常见的组合为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结论 在北京市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血压患病率高达79.1%,高血压的控制率还不理想,高血压药物治疗还欠规范,提示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高血压防治知识亟待加强与规范. 相似文献
957.
托吡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托吡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4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托吡酯组和卡马西平组各23例,分别单用托吡酯和卡马西平治疗,治疗10周,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VAS)、发作频度、用药剂量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托吡酯组治疗4周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完全缓解率60.9%,总有效率91.3%,治疗最终的无疼痛剂量为(89±53)mg/d,4周后疼痛程度及发作频度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卡马西平组三叉神经痛完全缓解率65.2%,总有效率为91.3%,治疗最终无痛剂量为(432±65)mg/d,2周后疼痛程度及发作频度较治疗前显著减少。2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卡马西平组起效时间较托吡酯组短(P<0.05),但4周后疼痛程度及发作频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托吡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肯定,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58.
目的探讨单向开放卵圆孔在先天性心脏病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6年6月~2008年8月,外科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共112例,男68例,女44例,年龄50d~36岁,体重4-55kg。经皮血氧饱和度及股动脉血氧饱和度均90%以上,其中95%以下8例。彩色多普勒瓣膜返流法估测,均为重度肺动脉高压。术中矫治先天性畸形并恢复卵圆孔的单向右向左分流的活瓣功能。结果全组无死亡,无肺动脉高压危象或心力衰竭发生;42例术后早期有一过性血氧下降,但心率血压保持稳定。随访1~26个月无死亡病例,6例偶觉胸闷、心悸,持续服降肺动脉压药物治疗;余无特殊并发症。结论单向开放卵圆孔技术的应用能大大降低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外科治疗术后的风险。 相似文献
959.
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与脐静脉内皮细胞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高效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体外培养方法,与HUVEC株生物学特性进行对比研究,为组织工程及相关医学基础研究提供更好的细胞来源.方法:在新鲜脐静脉内灌注2.5 g/L胰蛋白酶消化获得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培养基(endothelial cellmedium,ECM)进行培养;RPMI1640培养HUVEC株.比较两组细胞形态;免疫组化、RT-PCR检测vWF,CD144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两组冻存复苏后细胞vWF,CD144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原代HUVEC体外生长2~3 d可铺满单层,细胞呈梭形、饱满,漩涡状排列生长,传代后可见管腔样结构;HU-VEC株胞质多颗粒,细胞单薄.免疫组化原代HUVEC的vWF和CD144表达明显高于HUVEC株[vWF分别为(142.7±3.3),(113.6±0.7);CD144分别为(118.6±0.5),(74.2±0.4);P<0.01].在mRNA水平,原代HUVEC基因CD144(577 bp)的表达量为HUVEC株的(3.15±0.12)倍(P<0.05);vWF(434 bp)表达量为HUVEC株的(6.15±0.37)倍(P<0.05).蛋白水平冻存复苏的原代HUVEC的CD144(135ku)表达量为HUVEC株的(2.07±0.31)倍(P<0.05);vWF(210 ku)表达量为HUVEC株的(5.38±0.23)倍(P<0.05).结论:脐静脉灌注胰蛋白酶消化法配合ECM培养可迅速获取大量内皮细胞,其生物学特性明显优于HUVEC株,是组织工程及相关医学基础研究更好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