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1篇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雷米芬太尼在麻醉诱导中的应用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27  
国产雷米芬太尼从2003年5月面市以来,临床应用正逐渐推广,有关麻醉诱导时应用雷米芬太尼的方法,绝大多数数据资料来源于对欧美人种的临床研究,国内相关报道甚少。本观察旨在探讨雷米芬太尼在麻醉诱导时符合中国人的最佳用药方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42.
为了探讨纤支镜检查过程中循环系统的变化,我们对23例择期纤支镜检查的病人,检查期间HR、MAR、SpOZ及EKG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报告如下。卫资料与方法1.1本组病人系住院与门诊及部分外院转诊成年择期受检患者。随机观察23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40岁7例,40-60岁10例,>60岁6例,平均年龄46.2岁。检查前发现合并高血压1例(ZI.5/12.skPa),窦性心动过缓豆例,窦性心动过速并窦性心律不齐3例,其余均为正常EKG。所有病例均系诊断性检查,行活检或刷检术。1.2检查前常规禁食禁饮4-12h,肌注阿托品0.sing,安定si…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拔管前小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对预防全麻气管拔管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0例ASA分级Ⅰ、Ⅱ级的择期非心脏手术的全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组),每组20例,二组患者麻醉的诱导和维持方式相同,术毕C组停用瑞芬太尼及丙泊酚,R组持续泵注0.025~0.05ug·kg^-1·min^-1瑞芬太尼和丙泊酚0.3~0.5mgkg^-1·h^-1,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拔管前5min、拔管时、拔管后2min、5min等各时段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以及拔管后2min、5min的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结果C组拔管前后血压和心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R组拔管前后血压和心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拔管时及拔管后2min、5min等时段R组SBP、DBP、HR变化与C组比较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拔管后两组患者VT、RR、SpO2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拔管前小剂量静脉泵入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能有效减轻拔管时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常规择期手术患者麻醉前心理应激动态变化与优化措施。方法拟行择期手术的患者35例,其中全身麻醉6例,非全身麻醉29例,对所有患者术前进行心理干预后分别监测患者入院后病房基础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术前1 d患者接收到手术信息后的HR、SBP、DBP、MAP;手术室门口医护人员交接患者后即刻、患者位于手术台上麻醉前、麻醉生效后上述各项指标。比较不同时间点和不同麻醉方法患者HR、SBP、DBP、MAP变化。结果入室后的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明显升高与基础值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的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降低与入室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麻患者麻醉后上述指标均呈下降趋势,非全麻患者麻醉后除心率外其余指标较麻醉前降低趋势。结论采取充分的术前准备,体贴细致的人文关怀,麻醉前给予患者和家属充分的解释,以及亲情关怀等优化措施均能有效减轻患者麻醉前的紧张、改善心理应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5.
目的 评价哺乳期大鼠反复七氟醚麻醉对远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7d龄SD大鼠24只,体重14~ 17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8),对照组(C组)、2.6%七氟醚组(S1组)、1.5%七氟醚组(S2组).于出生7、14、21 d时吸入2.6%七氟醚(S1组)、1.5%七氟醚(S2组)或运载气体(C组)1h,于出生28、29 d时行可视平台实验,记录游泳速度;于出生32 ~ 36 d时行定位航行实验,记录逃避潜伏期;于出生36 d时行空间探索实验,记录平台区域滞留时间、游泳总路程及穿越原平台次数.结果 与C组比较,S1组和S2组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与S2组比较,S1组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3组游泳速度、平台区域滞留时间、游泳总路程及穿越原平台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哺乳期大鼠反复七氟醚麻醉可损害远期陈述性记忆能力,并与吸入浓度有关,而对联合型学习能力无影响.  相似文献   
46.
背景 血源紧张及异体输血的并发症使得围术期血液保护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的 综述分析围术期血液保护研究相关文献,为围术期血液保护提供参考. 内容 综述近年来围术期血液保护策略,并分析其相关优缺点. 趋向 虽然近年来血液保护技术不断更新,但尚存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7.
目的比较经食道监测血氧饱和度(SeO2)和指端脉搏血氧测定法(SpO2)。方法拟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术的患者者45例,择期手术患者36例,急症手术患者9例,ASAⅠ-Ⅲ级。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将自制SeO2探头置于食道下段,另一同型探头固定于手指末端,连接同一监测仪。所有患者进行机械通气,纯氧吸入,使SaO2、SpO2和SeO2稳定在100%,停止机械通气,终止供氧。当SeO2从100%降到90%时立即恢复机械通气,吸入纯氧,并使SeO2恢复到100%。连续监测SeO2、sp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记录停机械通气到SeO2和SpO2开始变化的时间(T0),停机械通气后SeO2和SpO2从100%下降到95%、90%的时间(分别记为T95、T90)、SeO2和SpO2下降的最低值(R)及恢复到100%所需要的时间(T1)。于SeO2和SpO2分别为100%、95%、90%时行血气分析。试验中SpO2和SeO2读数变化按阿拉伯数字依次顺序连续递减或递增定义为读数连续下降或上升,反之为读数非连续下降或上升。结果机械通气时SeO2读数连续且容积波形稳定占91.3%(2875/3154监测点);停止机械通气期间SeO2、SpO2读数连续下降分别占68.9%(31/45)、4.4%(2/45)(P<0.01),SeO2、SpO2读数非连续下降分别占31.1%(14/45)、95.6%(43/45)(P<0.01)。与SeO2比较,SpO2的L0、T95、T90均明显延长,R明显降低(P<0.05或0.01)。SeO2与SaO2、SeO2与SpO2均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754和0.9656(P<0.05)。结论SeO2可以作为体内连续SaO2监测方法,其敏感性和准确性高于SpO2。  相似文献   
48.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循环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随机动态监测23例成年患者在纤支镜检查中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末梢血氧饱和度(spo_2)及心电图(EKG)的变化,发现在此过程中HR及MAP显著升高(P<0.01),spo_2下降(P<0.05),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为30.4%。提示在纤支镜检查过程中心血管系统存在潜在危险,应加强检查前准备和急救物品准备。术中严密监测循环功能并及时处理,预防和减少并发症,避免发生意外。  相似文献   
49.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一直受到手术相关科室的关注,但具体的发病机制不详,尚无统一治疗方案。为更好的服务于临床.提高患者围术期的治疗及生存质量,本文通过年龄、手术方式、麻醉方式和药物以及遗传因素等方面对现有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更细致、全面的探寻其发病机制及制定规范的治疗措施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0.
目的对某三级医院2006年2009年围术期的用血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了解围术期是否输血合理以及用血存在的问题,为围术期合理用血提供客观数据。方法随机抽取并评估1000例围术期接受输血的患者,分别对围手术期血液制品使用情况及其比例和使用率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种血液制品应用比例与人均用血情况;分析围术期血红蛋白检查率和患者治愈转归情况。结果成分血人均用量及使用比例逐渐升高,全血人均用量及使用比例逐渐明显减少,自体血回输23.7%2009年围术期的用血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了解围术期是否输血合理以及用血存在的问题,为围术期合理用血提供客观数据。方法随机抽取并评估1000例围术期接受输血的患者,分别对围手术期血液制品使用情况及其比例和使用率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种血液制品应用比例与人均用血情况;分析围术期血红蛋白检查率和患者治愈转归情况。结果成分血人均用量及使用比例逐渐升高,全血人均用量及使用比例逐渐明显减少,自体血回输23.7%37.8%;红细胞使用率74.60%,血浆使用率23.30%,血小板0.04%,自体血使用率44.70%,围术期全血使用率6.50%;术前血红蛋白平均约10 g/dL水平,且输血前血红蛋白略高于输血后;术后血红蛋白未检查率(30.48%)明显高于术前(4.14%);治愈好转率约96%,病死率约4%。结论围术期输血中成分血用量逐渐增加,红细胞使用率较高,全血用量呈下降趋势,临床用血趋于合理,但存在输血后血常规检查不及时情况;成分血与自体血使用率的上升不增加患者病死率,也未见影响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