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31篇
药学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
2005年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我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开展监测点病情和螺情的监测,并进行相关因素调查。结果病情监测未发现本地新感染的病人、病畜,以及输入性传染源。螺情监测查出有螺面积2260m~2,活螺平均密度0.0621只/0.11m~2,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监测点仍有残存钉螺,需进一步加强巩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2.
1983~1987年对血吸虫病重、中、轻度流行生产队组成的庄埠村,采取清查和消灭感染性钉螺,粪检阳性者並予吡喹酮治疗的防治对策,结果表明第3年已基本控制传播.采取每年普查钉螺及巩固性灭螺消灭残存钉螺;每年粪检及抗体检测查清残存病人及可疑患者並予治疗.到1987年考核未再发现钉螺,粪检全部阴性,连续3年未发现新阳性者;COP全部转阴.表明庄埠村的血吸虫病经5年防治已达到阻断传播终止流行.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新型灭螺药10%氯代水杨胺可湿性粉剂(LDS)对浙江省山丘地区钉螺和有螺环境的灭螺效果,为现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浓度0.1、0.2、0.4、0.6、0.8mg/L的LDS分别进行实验室和现场浸杀法灭螺,采用浓度0.2、0.4、0.6、0.8、1.0g/m。的LDS分别进行实验室喷洒法、现场喷洒法和撒粉法灭螺,同时设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药物对照和清水对照,观察药物的灭螺效果。结果室内和现场浸杀试验LDS0.1mg/L浓度组,浸杀1d钉螺死亡率分别达100%和95%以上,与WPN药物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内喷洒灭螺LDS0.8g/m2浓度组,喷洒1d钉螺死亡率〉95%,现场喷洒灭螺LDS0.2g/m2浓度组,喷洒3d钉螺死亡率〉85%,现场撒粉灭螺LDS0.4g/m2浓度组,撒粉后1d钉螺死亡率〉85%。各LDS试验组钉螺死亡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结论10%LDS对浙江省山丘地区钉螺和有螺环境具有较好的灭螺效果。  相似文献   
24.
目的 验证硼镁石粉杀灭山区钉螺的效果及其对鱼类的毒性。方法 喷洒杀螺试验:硼镁石粉80、200g/m2、氯硝柳胺2g/m2组和清水对照组进行比较。鱼毒试验:硼镁石粉1000mg/L、氯硝柳胺2mg/L组和清水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喷洒杀螺试验:硼镁石粉80、200g/m2组施药后30d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明显下降,与清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与氯硝柳胺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硼镁石粉80、200g/m2组与氯硝柳胺组钉螺死亡率分别达到95.37%、93.66%和96.7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硼镁石粉80、200g/m2组与氯硝柳胺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硼镁石粉具有较好的杀螺效果,但不及氯硝柳胺。鱼毒试验;硼镁石粉1000mg/L大剂量环境下,未见鱼死亡,初步提示该药对鱼类低毒。结论 硼镁石粉适合山区和水产养殖区灭螺。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掌握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进行螺情监测,查到的钉螺用压碎法检查血吸虫感染情况,用土埋结合药物方法灭螺。对血清学筛查结果阳性者(畜)进行粪检确认。结果2012年浙江省实际有螺乡镇95个,有螺村343个,实有钉螺面积102.3×104m2,其中新发钉螺面积0.34×104m2;解剖钉螺91281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血清学查病131288人,阳性率为0.89%(1165/131288),查出输人性血吸虫患者7例(其中1例为急性血吸虫病例),未发现本地粪检阳性患者(畜)。2012年浙江省共有历史晚血病例1171例,实际救助晚血患者1014人。结论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残存钉螺面积呈上升趋势,输人性病例时有发生,今后血防重点是查灭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合溪水库建设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提出预防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对策。 方法 根据《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的相关规定,开展合溪水库建设工程血吸虫病卫生学评价工作。收集工程设计报告和血防历史资料,现场勘测工程涉及区域有关情况,开展螺情和病情现况调查,综合分析工程建设项目对血吸虫病流行和传播的影响,提出预防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措施。结果 合溪水库建设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具有利弊两重性,如不采取措施则会弊大于利。一方面可在局部区域内消灭钉螺以及阻止钉螺扩散;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钉螺孳生、繁殖、扩散以及传染源输入的风险,可能造成区域内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针对影响风险,在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需要趋利避害,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因工程建设导致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提高建设项目的综合效益。结论 合溪水库建设工程存在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的潜在危险,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27.
2008年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血吸虫病疫情,提供制定防治策略的科学依据,根据《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巩固方案(2007年修订版)》开展螺情、病情监测及晚期血吸虫病人救助。2008年,全省54个县的438个乡(镇)3751个村开展查螺,投工163145工,在21个流行县(市、区)中查出有螺面积96.05hm^2,解剖钉螺81821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查病199379人,未发现本地患者,但查到输入性病人13例。全省共救助晚期血吸虫病人1060例。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残存钉螺面积居高不下,输入性病例时有发生,今后血防重点是查灭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  相似文献   
28.
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纵向监测及防治策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1996~2009年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5 m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2框方法查螺,压碎镜检法检查钉螺感染情况,并采用土埋结合药物方法灭螺.对当地人群和家畜进行血清学筛查后,再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病原学检查,阳性人(畜)进行吡喹酮治疗.建立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数据库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996~2009年全省累计查螺投工2.10×106工,查螺面积1.04×109m2,查出有螺乡1 221个,有螺村4 171个,螺点21 344个,有螺面积1.13×107m2 累计解剖钉螺985 205只,未查获感染性钉螺 灭螺投工8.79×105工,灭螺面积1.06×107m2,扩大灭螺面积1.79×108m2.1996~2009年全省累计血吸虫查病2 929 195人(次),其中血清学查病2 584 928人(次),查出阳性者60 549人(次),血清学阳性率为2.34%.粪检44 589人(次),未查出内源性血吸虫病人,但发现输入性血吸虫病人174例.耕牛查病93 342头,均为阴性.结果标明,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重新传播的流行因素仍然存在,今后应采取"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及时掌握浙江省血吸虫病疫情发展动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巩固方案(2007年修订版)>,对浙江省54个县的439个乡(镇)3559个村开展螺情和病情监测.结果 在21个流行县(市、区)中查出有螺面积95.97 hm2;解剖钉螺84 488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根据血清学监测,查病189 884人,阳性2752人,阳性率为1.49%;发现输入性血吸虫病病例20例,未发现本地粪检阳性患者.分析今后血防重点仍是查灭残存钉螺和防控外来传染源.  相似文献   
30.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在庄埠村防治血吸虫病过程中,进行纵向观察,探讨其反映传播流行情况及考核防治效果的价值。 材料与方法 1 试点基本情况 开化县星口乡庄埠村有6个生产队,总人口765人。原属血吸虫病流行区。1983年发现急性血吸虫病4例,经调查,有螺面积6570m~2,各队粪检阳性率分别为46.0%、34.9%、13.2%、0%、5.0%及2.5%,平均18.1%,表明该村血吸虫病正在传播流行。当年开始积极防治,1985—1987年连续3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及新病人;1987年未查到钉螺及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