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3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射频热疗辅以环丙沙星片治疗难治性慢性前列腺炎成都军区总医院泌尿外科(成都610083)陈昭颉姜曙光付贵生游文智刘祥丹邓超雄朱方强王亮慢性前列腺炎(ChronicProstatitis)是一种通常对治疗无反应的疾病[1]。近几年来,药物治疗的报告较为常...  相似文献   
52.
A long-forgotten ureteral stent is occasionally encountered in urological practice. It can be complicated by encrustation and may pose a management and legal dilemma. Here, we report on a long-forgotten ureteral stent that had completely calcified after 30 months in a patient with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due to obstructive uropathy. The stent was extracted successfully by means of ureteroscopic pneumatic lithotripsy.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姜黄素抗肾纤维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 以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0、0.780、1.563、3.125、6.250、12.500、25.000、50.000和100.000 μmol/L)刺激HKC 72 h,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应用MTT比色法检测姜黄素对HKC生长的影响;应用不同浓度TGF-β1(0、1、5、10 ng/mL)单独或联合姜黄素(6.250、12.500、25.000、50.000 μmol/L和100.000 μmol/L)共同刺激HKC细胞72 h,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应用逆转录PCR(RT-PCR)检测TGF-β1、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和Ⅰ型胶原基因表达变化.结果 HKC贴壁生长,呈铺路石样外观.姜黄素刺激对细胞形态无影响;TGF-β1刺激能明显促进细胞由上皮样形态向纤维样细胞形态转化,且发生形态转变的细胞数量和TGF-β1基因表达呈TGF-β1浓度依赖性增加(P<0.05,P<0.01);MTT结果显示:姜黄素在3.125~25.000 tmol/L浓度范围内,能显著促进HKC增殖(P<0.05,P<0.01);姜黄素能对抗TGF-β1诱导的细胞形态转变,以12.500~50.000 μmol/L的姜黄素作用最明显,同时,下调TGF-βi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相反上调BMP-7基因和蛋白表达,并伴随着Ⅰ型胶原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下降(P<0.05,P<0.01).结论 姜黄素能促进HKC增殖并维持其表型,能对抗TGF-β1诱导的HKC向梭形细胞转化,抑制细胞上皮TGF-β1和Ⅰ型胶原的表达,而促进BMP-7表达.  相似文献   
54.
目的:大鼠肾移植动物模型是免疫和移植相关研究的重要实验工具,但即往的大鼠肾移植模型大多以单侧肾脏为供肾,手术时间较长,实验经济性不高.拟建立双侧供肾大鼠肾移植模型,并进行改良,以期缩短手术时间及实验费用.方法:①实验于2007-05/08于大坪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实验方法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②共选用大鼠9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双侧供肾组Wistar供体大鼠18只,SD受体大鼠36只,采用原位低温灌洗,同时取供者双肾作为供肾;单侧供肾组Wistar供体大鼠18只,SD受体大鼠18只,取供者左侧肾脏为供肾.③以硬膜外导管为支架行供肾静脉与受者肾静脉端端吻合,供肾动脉带腹主脉瓣与受者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供肾输尿管膀胱瓣与受者的膀胱吻合.受者术中预置右侧肾脏血管体外结扎线,术后3 d结扎.④术后1,5,7 d由受体大鼠尾静脉分别抽取静脉血1 mL测肌酐.结果:①双侧供肾组手术成功率为91.7%,大鼠死亡的原因主要为血管吻合口出血、感染、休克、血栓形成以及膀胱漏尿致弥漫性腹膜炎等;单侧供肾组手术成功率为88.9%.②除取肾时间外两组其余手术耗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两组受体大鼠组内比较术后血肌酐含量均持续升高(P < 0.0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论:双侧供肾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建立方法可靠、稳定,并能降低实验成本,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55.
全膀胱切除及尿流改道术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后的尿流改道手术方式很多[1] ,主要可分为 3类 :①正位排尿的新膀胱术 (代膀胱术 ) ,如正位回肠新膀胱术 ;②不可控性尿流改道 ,如输尿管腹壁造口、Bricker膀胱术 ;③可控性尿流改道 ,如可控性回盲肠膀胱术。1991-2 0 0 2年我们对本院 43例患者分别施行了输尿管腹壁造口、Bricker膀胱术、可控性回盲肠膀胱术、正位回肠新膀胱术。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43例 ,男性 3 8例 ,女性 5例 ,年龄 62~ 78岁 ,平均61 1岁。 43例均为膀胱癌患者 ,参照手术学均有全膀胱切除手术适应证。其中移行细…  相似文献   
56.
为了使肾移植后尿瘘诊断更加规范,根据肾移植后尿瘘诊断分类的标准,将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泌尿外科1993-12/2008-10肾移植1 313例中术后发生尿瘘68例患者进行分类.按照尿瘘病变程度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两大类,按照尿瘘的病因及部位分为低位瘘、高位瘘和多发瘘.68例肾移植后尿瘘中,单纯性尿瘘47例,占69.1%,其中输尿管末端坏死42例;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缝合不严4例:伤口感染致吻合口愈合不良1例.复杂性尿瘘21例,占30.9%.尿瘘瘘口部位:肾盂2例,输尿管2例,输尿管膀胱吻合口11例,输尿管坏死段>2 cm6例.手术修补次数:1次11例,2次5例,3次3例,4次2例.死亡2例,占2.9%,死亡原因为尿瘘导致重症肺部感染.提示:将肾移植后尿瘘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尿瘘两大类的优点是,一是使尿瘘诊断更加细致及规范化;再是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达到最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7.
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congenital adrenal hyperplasia,CAH)21-羟化酶缺乏致女性假两性畸形临床少见,我院2004年12月收治2例家族性CAH,现就其诊断和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8.
背景:肾脏移植患者急性排斥反应已不再成为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延迟肾功能恢复和慢性移植肾肾病仍然是移植患者术后需要面对的问题。 目的:总结分析15例术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肾移植患者资料,探讨临床经验及治疗对策。 方法:对肾移植后发生超延迟肾功能恢复患者1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移植后均采用常规剂量的半量(环孢素A 3.0~4.0 mg/kg,他克莫司0.5~1 mg/kg),并定期监测血药浓度,随时调整免疫用药剂量,采用血液透析/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分析超延迟肾功能恢复诱因,患者观察患者肾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术中低血压、供肾热缺血时间过长、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环孢素中毒、外科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致移植肾血液灌流不足可能为患者超延迟肾功能恢复的诱因。患者术后由少尿期开始进入多尿期时间最长者为108 d,平均32~108 d。肾功能正常8例(血清肌酐78~135 μmol/L),肾功能轻度异常5例(血清肌酐135~300 μmol/L),血清肌酐> 300 μmol/L者2例。随访时间最长1例11年,至今移植肾功能正常。结果提示,肾移植后尽早行移植肾穿刺活检及移植肾彩超,根据结果采取综合治疗并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使大多数的患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9.
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中尿肾损伤分子1的监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肾损伤分子1已被证实是一种诊断急性肾缺血损伤的特异性分子并参与肾损伤修复过程,研究表明肾损伤分子1可作为诊断移植肾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但其在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过程中动态表达的意义尚未见报道.目的:观察肾移植后尿肾损伤分子1含量和早期肾功能恢复的关系,为临床更好地评估及预测移植肾功能恢复能力提供依据.方法:纳入46例肾移植受者,根据早期肾功能恢复情况分为3组,肾功能迅速恢复组22例,肾功能缓慢恢复组14例,肾功能延迟恢复组10例.肾移植后2周内每_犬收集24 h尿液标本,用ELISA方法检测尿液肾损伤分子1含量,同时检测尿液肌酐浓度和当天血清肌酐浓度.观察肾功能恢复过程中尿肾损伤分子1含量变化,并分析尿肾损伤分子1含量和血清肌酐浓度变化的关系.结果与结论:各组肾移植后2 d内尿肾损伤分子1含量处于高水平状态,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肾移植2 d后肾功能迅速恢复组尿肾损伤分子1含量随肌酐的下降而讯速下降;肾功能缓慢恢复组尿肾损伤分子1含量持续处于高水平状态,肌酐正常后开始下降:肾功能延迟恢复组尿肾损伤分子1含量迅速下降,但在肌酐开始下降的前一两天迅速上升并持续到肌酐恢复正常.提示尿肾损伤分子1动态检测对预测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有重要意义,肾损伤分子1水平高可能预示肾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不同部位尿瘘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将68例肾移植术后尿瘘患者分为低位瘘(包括吻合口瘘和膀胱瘘)和高位瘘(包括输尿管瘘、肾盂瘘).尿瘘部位根据膀胱造影、磁共振水成像及手术探查结果确定.尿瘘诊断后先行保守治疗,即立即放置负压引流管引流伤口渗液,逆行插入双"J"导管及留置尿管.无效时立即手术修补尿瘘.比较不同部位尿瘘的治疗效果.结果:低位瘘26例(38.2%)中20例(76.9%)保守治疗成功,6例(23.1%)手术治疗,其中5例治愈,1例因急性排斥反应切除移植肾;高位瘘42例(61.8%)中8例(19.0%)保守治疗成功,34例(81.0%)手术治疗,其中29例治愈(包括8例再次手术),3例移植肾切除(2例修补失败,1例急性排斥反应),2例凶肺部感染死亡.低位瘘保守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高位瘘(P<0.01).结论:肾移植术后尿瘘的定位诊断对选择治疗方法有重要意义.对于低位尿瘘可首选保守治疗,无效时再考虑手术治疗,而对于高位尿瘘应尽早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