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3篇
综合类   34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泽桂癃爽胶囊治疗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6月~2000年10月我院应用泽桂癃爽胶囊治疗非细菌性前列腺炎43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具有会阴痛、睾丸痛、阴茎痛、下腹部或腹股沟区腹痛不适、尿道灼热、尿频、尿不尽感、性功能不良等症状中至少有2个以上症状的门诊患者,且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白细胞数<20/HP、细菌培养阴性者,排除细菌性前列腺炎;尿常规检查正常,尿细菌培养阴性者,排除尿路感染。 符合上述条件患者共43例,年龄17~45岁,平均32岁。病程1~3个月者20例,1~4年(平均3年)者14例…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探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与IGF 1表达的关系。方法 实验组采用RIA法研究 6 0只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肾组织IGF 1表达。临床组 :采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 2 0例肾移植病人移植肾组织中IGF 1表达。结果 实验组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 2 4h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 ,肾小球及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IGF 1呈阳性表达 (0 0 5 1± 0 0 1)ng mg ,术后 7d达高峰 (0 11± 0 0 1)ng mg ,与对照组比较P <0 0 5 ,肾组织学及IGF 1在 2周后恢复正常。临床组 :肾移植后 2 4hIGF 1呈阳性表达 ,AOD值为(0 31± 0 0 7) ,术后 7d达高峰 (0 5 0± 0 0 7) ,P <0 0 5 ,10~ 14d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术后发生CR3例 ,IGF 1升高达 (0 76± 0 0 7) ,P <0 0 5 ,而ATN6例中 ,IGF 1为 (0 5 6± 0 10 ) ,P <0 0 5。随着排斥控制 ,肾功能恢复IGF 1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移植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可避免会出现IGF 1表达。排斥反应时IGF表达明显高于ATN及正常肾组织。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作为非免疫因素与免疫因素损伤相互协同 ,共同促进移植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13.
本文报告1例双侧腹内型隐睾采用腹腔镜手术行一侧隐睾下降固定,同时另一侧恶变伴扭转的隐睾切除,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4.
α-受体阻滞剂对射频治疗BPH效果的预测姜曙光,付贵生,陈昭颉,游文智,刘祥丹,邓超雄,朱方强,尹勇经尿道射频热疗(TURP)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一种安全疗法。据国外文献报道,该疗法的主、客观缓解率分别为77%和45%。如何提高TURP的...  相似文献   
115.
背景: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是肾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其预警诊断和病因诊断对指导早期干预治疗有重要价值,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笼蛋白、白细胞介素18已被证实是一种诊断急性肾小管损伤的标志物,但其在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预测及病因诊断的意义方面尚未见报道。 目的:评价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笼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在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预警诊断和病因诊断的价值。 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71例患者肾移植后的第1个24 h尿NGAL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根据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情况分为肾功能迅速恢复组(n=41)和早期肾功能异常组(n=30),将早期肾功能异常组按病因分为急性肾小管坏死组(n=18)和急性排斥反应组(n=12),按肾功能恢复形式分为缓慢恢复组(n=16)和延迟恢复组(n=14),观察尿液NGAL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与肾功能恢复的关系。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移植后尿NGAL和白细胞介素8均明显升高,但早期肾功能异常组明显高于迅速恢复组。急性排斥反应导致的肾功能异常组白细胞介素18明显高于急性肾小管坏死导致的肾功能异常组(P < 0.01),两组尿NGAL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缓慢恢复组尿NGAL水平较延迟恢复组高(P < 0.01),两组尿白细胞介素18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尿NGAL和白细胞介素18可作为预测早期移植肾功能异常的标志物,白细胞介素18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病因诊断,而NGAL的升高除了诊断移植肾功能异常外,还可能成为预测肾功能恢复能力的指标。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8;NGAL;延迟恢复;诊断;肾移植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脂肪组织来源的干细胞(ADSCs)表达外源性基因的可能性。方法:取小香猪腹部皮下脂肪组织,通过Ⅰ型胶原酶消化、离心等方法分离培养ADSCs,再经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利用成骨诱导剂(10^-7mol/L地塞米松、10mmol/Lβ-甘油磷酸钠和50mg/L左旋抗坏血酸)诱导ADSCs向成骨方向分化,观察其生长形态,并通过Gomori改良钙钴法和von Kossa染色对其成骨表型进行鉴定。另设一对照组,培养基中不加入成骨诱导剂。脂质体介导人内皮细胞生长因子(hVEGF)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hBMP-2)转染ADSCs细胞,观察转染后细胞形态和生长情况,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别检测hVEGF mRNA、BMP-2 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结果:成骨诱导剂能显著诱导体外培养的AD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诱导19d的ADSCs体积增大,细胞由梭形变为多边形,Gomori改良钙钴法染色显示其胞浆内富含碱性磷酸酶颗粒,诱导15d和19d,碱性磷酸酶阳性细胞分别为(25.0±7.5)%和(49.7±6.9)%。von Kossa染色表明聚集的细胞团中央有钙化结节形成。RT-PCR检测证实,经质粒转染的ADSCs中hVEGF和hBMP-2基因表达明显增强,对照组呈弱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证实转染ADSCs内有棕色的阳性颗粒出现,未转染细胞则呈现阴性。结论:ADSCs能被成功诱导为成骨细胞,hVEGF和hBMP-2基因能成功地转入ADSCs并表达,这为促进骨组织工程的血管化和成骨活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7.
患者,男,46岁.因左输尿管镜检查术后28 h伴左腰部及下腹部胀痛25 h,于2007年12月9日由外院转入.患者于4天前因酒后突发肉眼血尿,在外院经B超检查诊断为左肾积水(左输尿管结石待排),给予止血、解痉等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排除手术禁忌,急诊行输尿管镜检查术.  相似文献   
118.
姜黄素抑制内毒素所致小鼠急性肾功能损害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内毒素(LPS)诱导小鼠急性肾损害的保护效应.方法通过小鼠腹腔注射LPS复制脓毒症模型.将52只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12)、LPS组(n=20 )和治疗组(LPS 姜黄素)(n=20只),致伤后3、6、12、24 h取材,检测肾组织TLR2 mRNA表达、TNF-α水平和血清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同时观察肾脏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LPS组TNF-α水平于各时相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6 h达峰值,同时伴随血清Cr、BUN水平升高,其变化趋势与TNF-α相一致.TLR2 mRNA表达也于LPS注射后3 h明显增加,6 h达峰值,且持续增高至24 h.而肾组织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肾小管的坏死、脱落,管型形成,肾小球缺血、皱缩,肾组织内见多量PMN滞留.与LPS组相比较,姜黄素治疗组TLR2 mRNA表达、TNF-α水平和Cr、BUN水平于3、6、12 h明显下降,肾组织的病理损害程度较LPS组明显减轻,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无明显缺血改变和PMN滞留减少.结论早期给予姜黄素治疗,能明显改善LPS诱导的急性肾损害,并对其功能具有良好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19.
目的 建立肾移植术后尿瘘分类方法与标准.方法 1993年12月至2009年2月行肾移植术1313例,发生尿瘘102例(7.8%).根据尿道损伤分类原理,按照尿瘘病因、部位、数量及病变程度等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2类.结果 102例中单纯性尿瘘81例,占79.4%.其中输尿管末端坏死76例、输尿管膀胱吻合口缝合不严4例,伤口感染致吻合口愈合不良1例.复杂性尿瘘21例,占20.6%.其中瘘口部位于肾盂2例、输尿管2例、输尿管膀胱吻合口11例、输尿管坏死段>2 cm 6例.保守疗法治愈34例(33.3%),手术治愈68例(66.7%).死亡3例,占2.9%,死亡原因为尿瘘导致重症肺部感染.结论 建立肾移植术后尿瘘诊治"五步流程"制度,将其分为单纯性和复杂性两类,可使尿瘘诊断更加细致及规范化,有利于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0.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肥胖患者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回顾分析作者医院2018-01/2019-12月采用PTED治疗LDH的临床资料,其中30例肥胖患者纳入肥胖组,42例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正常患者纳入非肥胖组.收集、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手术效果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改良的MacNab标准进行评估.结果 72例患者都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硬脊膜破裂、神经根损伤和血管破裂等并发症发生.肥胖组术中的透视次数、工作通道放置时间及手术时间大于非肥胖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ODI及VAS评分随时间推移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VAS及OD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处理方式与不同时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根据改良的MacNab评分标准,肥胖组26例患者优良(86.67%),非肥胖组38例患者优良(90.48%),优良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TED技术治疗肥胖患者LDH是安全有效的,同时应注意术后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