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9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86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14篇
  3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对"五常法"在预防和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对手术室医院感染存在的问题,采取"五常法"进行加强管理,预防和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对采取措施前、后手术室检查结果和手术切口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采取"五常法"管理措施后,手术室的空气(98.13%)、手卫生(100.00%)、使用消毒液(97.06%)的合格率均优于采取措施前;切口感染率(1.33%)相对于采取措施前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采取措施前后物体表面、无菌物品、灭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五常法"在预防和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中有显著的效果,能有效的降低切口的感染率,有助于提升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第一骶后孔和骶外侧嵴与S2椎弓根的位置关系,建立以第一骶后孔和骶外侧嵴为解刮标志的S2椎弓根置钉定位技术.方法:取15具成人干燥骶骨标本,分别从S1、S2和S2、S3椎体融合遗迹(骶横线)处平行骶骨底平面截断骶骨,观察S2椎弓根的形态及第一骶后孔与椎弓根的关系;在平分S2椎弓根处平行骶骨底平面截断骶骨,观察S2椎弓根及其与骶外侧嵴的关系.在S2椎弓根前部(即盆面),平行骶骨底平分椎弓根的平面与骶前孔内侧缘连线的交点为a点,与正中矢状面的交点为b点.测量骶外侧嵴(S点)与a、b两点连线即sa线、sb线与正中矢状面夹角A角、B角及sa、sb的长度(Sa和sb分别代表螺钉最小和最大长度,A角和B角分别代表螺钉在水平面上与正中矢状面的最小和最大央角).从椎管最外侧的一点P向sa线及sb线引垂线,与sa及sb的交点分别为h1和h2,测量Ph1和Ph2(螺钉最大半径)的长度.第一骶后孔下缘最低点(W)与第二骶后孔上缘最高点(Y)连线为WY,平分椎弓根的平面与WY线的交点为O(螺钉在骶骨后方进钉点),测量WO的距离,O点在W的下方时为正值,O点存W的上方时为负值.在1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察骶骨前血管神经的毗邻关系,并按照上述的测量结果置入S2椎弓根螺钉,使螺钉穿出骶骨前方,观察螺钉的出钉点的位置,结果:S2椎弓根从后外走向前内,呈扇形,后宽前窄、WO的距离为0±1.42mm,椎弓根的中轴平面通过第一骶后孔下缘最低点W,经过两侧W点画一水平线,此线与两侧骶外侧嵴的交点可作为S2椎弓根置钉的进钉点,其进钉角度在矢状面上与骶骨底平行.A角平均为30.23°(270°~33°),B角平均为45.73°(40°~51°);sa平均为27.53mm(26.60~28.14mm),sb平均为35.46mm(34.84~36.04mm);Ph1平均为9.55mm(3.98~5.20mm),Ph2平均为4.53mm(3.94~5.10mm).螺钉在水平面上与正中失状面夹角应为30.23°~45.73°;螺钉的长度为27.53~35.46mm;螺钉的直径只要小于2倍Ph2即可,即小于9.06mm.在骶骨前方骶交感干和骶正中动脉之间存在安全区域,尸体标本置入的20枚螺钉出钉点均位于此安全区域内.结论:第一骶后孔和骶外侧嵴与S2椎弓根间存在较恒定的解剖位置关系,第一骶后孔和骶外侧嵴可作为术巾判断S2椎弓根位置和S2椎弓根置钉进钉点的解剖学标志.此种置钉方法的螺钉出钉点能落在骶骨前的安全区域.  相似文献   
23.
试验拟观察椎间骨粒夯实植骨加钉棒系统置入固定对腰椎不稳定性疾病椎体稳定性的影响。选择2005-06/2007-06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及大庆龙南医院骨科收治的68例腰椎不稳定疾病患者,男46例,女22例。应用全椎板切除,神经根管扩大,后路椎间骨粒夯实植骨加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大于6个月,出院时按JOA评分标准,优48例,良12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95.3%,6个月随访腰椎CR片显示椎间骨粒夯实植骨加钉棒系统内固定患者植骨融合率100%,融合节段稳定,骨粒材料及硬性置入材料与宿主均无生物相容性反应。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I)后热休克蛋白(HSP70)表达的变化。方法制作SCII动物模型,采用光镜、激光多普勒超声、免疫组化等技术,研究SCII后HSP70表达的变化。结果(1)缺血30min,血灌流量平均下降85.37%,再灌流即刻血灌流量迅速升高,再灌流10min左右达到最高点。再灌流30min,血灌流量基本恢复到缺血前的基线水平,以后逐渐降低。(2)缺血后部分大鼠再灌注后出现“二次瘫痪”现象。(3)脊髓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后即有HSP70的表达增强,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HSP70表达逐渐增多,在再灌注240min达到高峰。此后,HSP70表达逐渐减少,在再灌注24h基本消失。结论(1)脊髓缺血一定时间后恢复血液供应,可以发生再灌注损伤。(2)脊髓缺血再灌注后HSP70的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25.
目的:评价老年人颈椎过伸颈髓损伤的特征。探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在老年急性颈椎过伸颈髓损伤中作用。方法:对31例老年颈椎损伤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手术治疗组和非术治疗组。手术治疗21例(其中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术3例,后路减压术8例,单开门椎管成形术4例,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6例)。非手术治疗10例。颈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结果:经过随访观察1.0~1.5年,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按Frankel分级,保守治疗组治疗后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2例,E级3例。手术治疗组治疗后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6例,E级10例。手术组比非手术组疗效满意。结论:老年颈椎损伤的发生率逐渐增加,病死率较高,在诊断和治疗上应给予积极和特殊考虑。尽管老年人颈椎过伸颈髓损伤属高危疾病人群,但如果能耐受手术,获得早期手术减压,可有利于损伤的颈脊髓神经功能得到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6.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迄今为止病因仍不清楚。大多认为与患年龄、脊柱损伤类型及外伤力密切相关。其损伤机制多见于儿童和50岁以上患,前由于脊柱椎体关节面发育不全。颈椎存在不稳状态。后常合并颈椎病,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后纵韧带钙化,颈椎椎管狭窄及椎体不稳定等原始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肢运动功能受累明显而下肢受累程度较轻,直肠膀胱功能障碍及损伤平面以下感觉不同程度损害。对于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的中老年患主张手术治疗.认为虽然原有颈椎疾病的存在使颈椎结构装置失稳。但由于各种机制代偿使颈脊髓在此节段椎管内的顺应性增强,在椎管内相容性较好。故脊髓神经损伤不明显或较轻,然一旦突如其发瞬间外力形成,加之原有疾病启动,颈脊髓受到点状应力的冲击,失代偿状态,出现充血、出血、水肿等病理改变。椎管容纳有限,颈脊髓处于窘迫。因此,迅速减压手术可望拯救濒临缺血坏死脊髓神经组织、最大限度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7.
正轴突是神经冲动传递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无论在中枢抑或是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后,诱导有效的轴突再生过程是改善神经功能的基础。现已证实,脊髓损伤后轴突能否再生不仅取决于其固有的生长能力,还取决于轴突所处的环境~([1])。神经系统损伤后,神经细胞对轴突再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动员能力及细胞骨架原料的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28.
【例1】女,55天。因全身皮肤黄染40天入院。患儿为第1胎足月产,因宫内窘迫行剖宫产。生后轻度窒息,住院治疗7天出院。生后第15天其母发现患儿面部黄染,且逐渐加深蔓延至全身皮肤,尿呈淡黄色,大便每日3次,呈黄色稀便,吮乳好,无发热、呕吐、腹胀。查体:巩膜轻度黄染,面部皮肤中度黄染,胸腹部皮肤轻度黄染,四肢手足心无黄染,全身皮肤无出血点。两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无杂音。肝肋下2 cm,剑下3 cm,质软,脾未触及,生理反射存在。血、尿、粪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总胆红素(TB iL)94·8μmol/L,直接胆红素(DB iL)45·2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1,ICAM-1)及其调节因子内源性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的表达在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检测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ICAM-1mRNA和IL/1βmRNA表达量。结果正常组和单纯缺血组不引起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表达量的增加。而再灌注后缺血区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的表达及多形核白细胞的浸润先后发生了改变。再灌注4h,IL-1βmRNA的表达首先升高,约为对照组的2倍,各组灰度比率分别为再灌组0.94±0.12,缺血组0.52±0.11,正常组0.51±0.10,再灌各组与单纯缺血组相比较有差异显著性意义(P<0.01)。再灌注4h,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开始增加,并持续到12h。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单位血管面积上ICAM-1荧光强度的定量检测结果为正常组(180.0±32.0)V,单纯缺血组(164.2±2.0)V,再灌4h组为(316.9±26.0)V,再灌6h组(361.4±18.0)V,再灌12h组(406.0±23.0)V,再灌各组与单纯缺血组相比较有差异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再灌注损伤后脊髓内炎症反应是导致血脊髓屏障损害的重要分子基础,在继发性脊髓损伤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0.
朱庆  韩庆 《农垦医学》2012,34(4):317-319
目的:分析小儿脑性瘫痪患儿并髋关节发育异常的发生率,提高脑瘫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乌鲁木齐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2010年12月30日~2011年12月30日收治308例脑瘫患儿,进行常规双侧髋关节X线正位摄片,由放射科医生作出诊断报告,有髋关节发育异常者,请小儿骨科协助治疗.结果:308例脑瘫患儿的髋关节发育异常率达37%,其中髋关节发育不良66例,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17例,四肢瘫发生髋关节发育异常的风险最大,偏瘫发生的风险最小,GMFCS Ⅰ级发生髋关节发育异常的风险最小,GMFCSⅣ~Ⅴ级发生髋关节发育异常的风险最大.结论:脑瘫患儿存在髋关节发育异常的风险,与脑瘫类型和脑瘫粗大运动功能有关,应重视其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