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目的:探讨青年自发性脑出血(ICH)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67例青年ICH患者(18~45岁)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危险因素、病因及临床特点并比较不同病因青年ICH患者的年龄、出血部位和预后.结果:本组患者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病史(106例,39.7%),其次为高甘油三酯血症(81例,30.3%),吸烟(65例,24.3%);病因主要为高血压(85例,31.8%),其次为脑血管病中的脑动静脉畸形(45例,16.9%)和烟雾病(37例,13.9%);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267例,100.0%)和偏瘫例(115例,43.1%);不同病因患者年龄、出血部位的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病、血液系统疾病ICH患者年龄低于高血压和脑肿瘤(P<0.05);高血压患者以基底节、脑叶出血为主,脑血管病以脑叶、脑室、基底节出血为主,脑肿瘤以脑叶和小脑出血为主;不同病因患者预后不同(P<0.05),血液系统疾病ICH患者预后最差,其次为脑肿瘤、高血压、脑血管病.结论:应结合年龄、出血部位等明确青年自发性ICH患者的病因,早期处理原发病,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3.
目的:研究自制改造餐具的使用对脑卒中患者单侧忽略致进食残留的影响。方法:首次发病的脑卒中并发单侧忽略患者8例,病程2~6周,治疗的第1周选取奇数3d,使用一定规格的固定轻质钢盘进食;第2周的奇数3d,使用同规格旋转音乐餐盘食用同样的食物,均固定在中餐时段。统计每餐后残余食物重量(g)。结果:第1周残余食物重量明显重于第2周(67.14±12.46g与18.74±11.65g,P〈0.05)。结论:自制改造餐具的使用对脑卒中患者单侧忽略所致进食残留的改善有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4.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结合一体化救治模式救治多发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近4a多发伤病例,筛选出病情严重程度一致、以传统方式抢救(传统组)及运用损伤控制外科结合一体化救治模式(改进组)抢救的多发伤患者,比较2组患者酸中毒、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的恢复时间、ICU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改进组患者酸中毒、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恢复时间均明显小于传统组(P<0.05);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明显少于传统组(P<0.05)。结论多发伤救治中运用损伤控制外科结合一体化救治模式能明显提高多发伤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建立多柔比星/阿霉素耐药相关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并通体外实验研究探究化痰散结方逆转耐药的相关分子学机制。方法:筛选pubmed中人类OMMIM遗传数据库的乳腺癌多柔比星/阿霉素耐药相关基因,应用STRING软件进行文本挖掘并建立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将互作数据读入Cytoscape3.4.0,分别应用插件JEPETTO 1.3.1和MCODE1.4.2实现拓扑分析和聚类分析;使用Cytoscape中的插件Clusterviz进一步挖掘网络中可能包含的分子复合物;将所得复合物导入DAVID,富集其中的分子复合物通路。针采用MTT法、Western Blot法对细胞及关键通路进行体外实验研究,进而观察化痰散结方对MCF-7/ADR细胞增殖及相关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结果:乳腺癌多柔比星/阿霉素耐药蛋白质网络是一个多基因构成的网络并且由多信号通路协同发挥调节作用,并非简单由单基因或信号通路调控;在所得相互作用网络中,PI3K-Akt-mTOR很可能作为"关键节点"发挥调控作用;化痰散结方含药血清能够抑制MCF-7/ADR细胞的增值,其内在分子学机制可能与抑制PI3K-Akt-mTOR通路的表达有关。结论:化痰散结方能够逆转人乳腺癌多柔比星/阿霉素耐药,其耐药相关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复杂,其中PI3K-Akt-mTOR很可能是其中的关键调控点,而化痰散结方抑制MCF-7/ADR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之一是抑制PI3K-Akt-mTOR通路的表达。 相似文献
77.
目的 了解上海市嘉定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开展针对性的健康素养干预活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嘉定区15~69岁常住人口共2145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19年,嘉定区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33.01%;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30.77%)以及传染病防治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78.
目的 研究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在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胰腺外科连续收治的18例怀疑感染的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病例,同时采血进行mNGS和常规微生物培养,对比这2种病原学检测方法的检验效能。结果 全组病死率为16.7%(3/18)。住院期间确诊IPN 11例(11/18,61.1%)。血mNGS诊断IPN的灵敏度高于血培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00.0% vs. 9.0%,P=0.003),而两者的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 vs. 57.1%,P>0.1)。血mNGS平均检测耗时较血培养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70±1.44) h vs.(115.23±8.79)h,P<0.01]。血mNGS检测费用仅占平均住院总费用的1.3%。结论 mNGS在IPN的早期病原学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且耗时较短,性价比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探讨长期血糖波动及血糖控制情况,对T2DM患者发生脑卒中事件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10月1日,以“上海市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对象”为基础,建立T2DM患者观察队列,每3个月随访1次,检测FBG,基本流行病学资料通过上海市社区健康管理信息平台或调查问卷收集、获取,脑卒中发生事件通过“上海市心脑血管事件监测系统”获取,以观察期内首次发生脑卒中报告事件为准。随访观察截止日期为2021年12月31日。以FBG标准差反映血糖长期波动情况,以FBG控制率反映血糖控制情况,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结果 本研究累计观察时间为91826.1人年,共观察到1785例发生脑卒中事件,累计患病率为5.73%,患病密度为1943.9/10万人年。平均随访(10.29±3.07)次。脑卒中事件中短暂性脑缺血111例(6.22%),非腔隙性脑梗死754例(42.24%),腔隙性脑梗死798例(44.71%),颅内出血(脑实质内出血)80例(4.48%),颅内出血(非脑实质内出血)8例(0.45%),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0.67%),卒中不分型22例(1.23%);剔除随访次数低于5次研究对...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及相关因素。 方法河南大学附属南石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5月至2010年1月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7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判定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本组78例患者栓塞治疗均成功,术后出现症状性脑血管痉挛20例(25.6%),不同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患者术后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积极治疗后14例恢复正常,3例中度致残,3例放弃治疗。 结论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后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与神经功能损害和出血量大小有关,腰大池引流对降低血管痉挛发生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