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回顾性分析2006-02/2007-10应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Cage植骨及后外侧植骨360°融合治疗腰椎椎体滑脱症患者48例,其中单节段融合30例,二节段融合10例,三节段融合8例。置入前、置入后3d及最终随访时常规摄腰椎正、侧、双斜位片及过伸过屈侧位X射线平片;并分别测量滑移率、滑移复位率和植骨融合率;根据下腰痛JOA评分标准计算其恢复率。全部患者均获随访,结果显示恢复率为71.2%,滑移复位率为91%,植骨融合率为100%。X射线平片示滑移椎均全部复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及局部炎症反应、排异反应等宿主反应,腰椎融合后,腰部伸屈功能部分受限。提示后路椎间360°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可有效提高滑脱椎体复位及融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扩大"蛋壳"技术行畸形脊椎切除矫治重度成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3年5月~2005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重度成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16例,男6例,女10例;平均年龄31.8岁(21.5~44.2岁).侧凸Cobb角70°~125°,平均85°,后凸Cobb角72°~110°,平均88°.均采用单纯后路扩大"蛋壳"技术切除侧后凸顶椎(包括顶椎邻近的头尾侧楔变的脊椎),截骨节段上下方各应用2~3对椎弓根螺钉固定,通过器械加压矫形关闭切除后形成的间隙.观察手术前后侧后凸的矫正率、术中脊柱短缩、术后站立位身高变化及术后整体平衡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切除1.6个(1~3个)椎体,术中测量脊柱短缩32mm(28~48mm),术后身高测量较术前增加22mm(13~31mm),平均融合范围9.2(6~12)个节段,手术平均用时256min(208~35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2250ml(1800~3200ml).全部病例经过0.5~2.5年随访,侧凸Cobb角矫正率52.3%;后凸畸形矫正率75.1%.所有患者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2例出现一过性脊髓损伤症状,2例出现术中神经根损伤症状,未经特殊处理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对于重度成人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单纯应用后路经椎弓根扩大"蛋壳"技术行畸形脊椎切除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63.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神经因素在创面愈合中具有重要调控作用,但有关神经调节与创面愈合后瘢痕形成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 目的:观察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神经支配与创面愈合质量之间的关系。 方法:将30只大鼠右侧T9~L1阶段脊神经根切断,制作失神经支配皮肤模型;然后在大鼠背部右侧失神经支配皮肤区域制作直径4 cm的深Ⅱ度烫伤创面,设为模型组,左侧对称正常皮肤制作同样的创面,设为对照组,伤后连续观察创面变化,于7,14,21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Ⅰ和Ⅲ胶原分泌情况,并计算Ⅰ/Ⅲ型胶原比例的变化,探讨创面愈合速度及愈合质量。 结果与结论:模型组Ⅰ,Ⅲ型胶原分泌和Ⅰ/Ⅲ型胶原比值于伤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模型组Ⅰ型胶原分泌与伤后7,14,21 d逐渐增加(P < 0.05),Ⅲ型胶原于伤后21 d时分泌明显增高(P < 0.05),Ⅰ/Ⅲ型胶原比值与伤后21 d时明显降低(P < 0.05)。结果证实,创面早期神经支配可以促进创面愈合,创面重塑期减轻神经支配可能会改善创面重塑质量。  相似文献   
64.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后吞咽困难的原因、危险因素、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1-12月收治的行ACDF患者355例。36例出现吞咽困难,其中男性12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46.6(36~75)岁。结果 36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分别于术后1~4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记录Bazaz吞咽困难评分。术后1~4 d吞咽困难发生率10.1%,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为6.2%、2.3%。随访3个月时无重度吞咽困难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多节段颈椎手术及高位颈椎手术是术后出现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结论多节段减压固定及高位颈椎手术是潜在的危险因素。术中注意保护颈部神经、采用甲泼尼龙治疗,可有效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  相似文献   
65.
带锁髓内钉作为一种固定物在国外已作为股骨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1].然而不论是国产或进口髓内钉均存在远端锁钉交锁困难的问题,尤其在基层医院没有C型臂、激光等设备时,远端锁钉交锁更为困难,直接影响手术的实施.作者运用远端锁钉小开窗锁入法,在基层医院没有C型臂X线机、激光等设备时,成功的解决了远端锁钉交锁困难这一难题.作者自1998年9月~2001年9月运用该法行带锁髓内钉(国产康辉的JGD-Ⅰ、Ⅱ型)静力型固定治疗各型股骨干骨折56例,均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6.
特发性软骨溶解症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髋关节特发性软骨溶解症的临床及X线、CT和MRI影像学特点 ,为诊断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 :分析本例自发病以来的系列临床及综合影像学资料 ,结合文献总结其临床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软骨溶解症起病隐匿 ,发展缓慢 ,早期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极为困难 ,后期关节毁损严重 ,系列影像学资料有利于早期明确诊断。影像学特点为 :髋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 ,股骨头骺板提前闭合 ,直至内陷 ,同时髋臼内突 ,股骨头颈逐渐溶解、碎裂、消失。结论 :髋关节软骨溶解症早期诊断困难 ,发病机制不明 ,临床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系列影像资料并结合临床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67.
目的分析沙门菌骨髓炎的影像学特点、临床表现及治疗,为早期发现并预防该病提供理论依据及治疗建议。方法总结我科收治的1例沙门菌骨髓炎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和治疗经验、对比影像学中的表现与术中所见及病理改变,结合文献对其诊治进行总结。结果该病多发生于创伤后有伤口外露时,血源性沙门菌骨髓炎多发生在合并有地中海贫血的病人,影像学上显示为多部位、多发性骨髓炎,及时手术、病灶清除冲洗引流、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是治疗的关键。结论血源性沙门菌骨髓炎临床上极为罕见,多发生于因地中海贫血致多发骨梗塞基础上,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合理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8.
微创手术治疗腰椎和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微创手术治疗腰椎和腰骶椎结核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8月收治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和腰骶椎结核61例.开放手术4例;微创手术57例,获得1年以上随访者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龄12~78岁,平均(47±18)岁;腰椎40例,腰骶椎9例.累及椎体数目:L1 8椎.L2 26椎,L3 19椎,L4 19椎,L5 21椎,S1 10椎.单椎体结核3例,双椎体39例,三椎体6例,四椎体1例为跳跃结核.术前合并不全截瘫3例,Frankel分级均为D级.CT引导下,在病灶和脓肿内置管,局部化疗灌注冲洗.测量治疗前及终末随访时后凸角,并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对其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随访最短1年,最长5年8个月,平均35个月.所有患者均达临床愈合.随访期内未见复发病例.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术前为(70.12±20.24)分,终末随访时为(12.72±8.62)分,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2,P<0.001).治疗前后凸角平均为16.47°±8.74°,终末随访时平均为13.35°±8.0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85,P<0.001).结论 保守治疗无效而没有神经受累表现的腰椎和腰骶椎结核通过微创手术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腰椎退行性不稳定的X线、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4例临床确诊并经手术证实的退行性腰椎不稳定患者的X线、CT和MRI的特点.退行性腰椎不稳定的临床参考标准以过伸、过屈的侧位X片的典型特征作为主要的诊断依据:椎体滑移超过4mm,或椎间隙角度相差≥15°认为有意义.前后位、侧位及CT、MRI表现作为辅助诊断依据.结果:依据本研究的诊断参考标准,前后位片出现典型变化的105例,占67%,侧位片有特征性改变的111例,占72%,动力位(过伸过屈位)片呈特征性改变的146例,占95%,双斜位片出现特征改变的46例,占30%.CT和MRI检查的患者影像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腰椎退行性变.结论:X线、CT、MRI是诊断腰椎退行性不稳定的重要方法,其特征性改变是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腰椎过伸、过屈位X线改变是最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0.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inter bodyfusion,MIS.TLIF)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的并发症,并探讨并发症发生原因和相关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1年7月收治的215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110例行传统切开减压及PLIF,105例行MIS—TLIF,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12~30个月,平均16个月。MIS—TLIF组所有患者7人次(6.67%)出现并发症:硬膜囊破裂3例(2.86%);神经损伤1例(0.95%);切口浅部感染1例(0.95%);椎间融合器下沉2例(1.90%)。PLIF组所有患者20人次(18.18%)出现并发症:硬膜囊破裂6例(5.45%);神经损伤8例(7.27%);切口感染3例(2.73%);椎间融合器下沉2例(1.90%);椎弓根螺钉松动l例(0.91%)。2组间神经损伤和总并发症发生率,MIS—TLIF组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S—TLIF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PLIF手术相比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