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84篇
药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引起了广泛重视,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流行、降低死亡率和病死率的最有效方法[1],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人群甲型H1N1抗体水平变化趋势,初步评估甲型H1N1流感裂解疫苗的免疫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09年11月、12月、2010年2月,在江苏省随机选择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人群(免疫人群),连续采集同一批人群(共281人)免疫前、免疫后1个月及3个月的血清标本(排除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者和接种前1个月内有流感样症状者);连续采集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发病时间为2009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经RT-PCR检测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1])同一组病例发病2周内(107例)、发病后1个月(77例)及3个月(52例)的血清标本(排除甲型H1N1流感疫苗和季节性流感疫苗接种者),选择同时期自然人群作为背景资料.  相似文献   
42.
人-猪链球菌感染性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目的:查明人-猪链球菌感染性综合征的流行范围,感染来源及途径,流行特征以及控制效果评价。方法:制订统一诊断标准对所有病例进行诊断,制订个案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分析,采集病人的早期血液及脑脊液进行病原分离,对所有病例均进行系统地临床体检与观察,对死亡病例进行尸解。结果:在1998年7月20日至8月8日,在苏中部份地区共发生16例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9例链球菌脑膜炎综合征,死亡人数分别为13例和1例,病例分布特点为相对局限,高度散发,主要感染有屠宰或直接接触病,死猪的男性人群,病例之间没有明显的接触史,没有二代病例发生,病例临床表现复杂,病情凶险,潜伏期短,只有1-2天,病理改变为多器官,多脏器损伤,出血,DIC和全身血液不凝固等,经采以禁宰病,死猪等综合性措施,疫情得到控制。结论:本起疫情为人-猪链球菌感染性综合征,临床表现有两种类型,即中毒性休克型和脑膜炎型,感染来源为直接接触病,死猪,在人间没有传染性,禁宰病,死猪为有效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3.
20世纪以来,全球四次流感大流行有两次是由甲1型流感病毒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流行发生在1918年~1919年,是由西班牙流感病毒H1N1引起的,估计全世界患病人数在5亿以上,发病率20%~40%,死亡人数2000~5000万,之后该病毒在人群中存在并流行。到1957年发生第二次流感(H2N2)大流行后,H1N1在人群中一度消失。直到1977年5月H1N1亚型再次在我国丹东、鞍山和天津等地出现,并与H3N2和B型毒株并存,但未引起大流行。本研究对江苏省部分人群甲1型流感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以期获得血清流行病学基础资料,了解群体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44.
摘要:目的 优化PCR-RFLP方法,对不同年份不同来源的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STEC)O157进行分子流行病学探索。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 分析技术比较病人来源菌株的EcoRV 和BglI 2种酶酶切图谱,对江苏省110株STEC O157菌株进行分型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BglI酶切图谱条带少,图谱清晰明确。110株STEC O157菌株呈现遗传多态性,可分为15个RFLP型别,其中优势型别在不同年份、不同来源标本中都能检出。结论 STEC O157的PCR-RFLP分型推荐用限制性内切酶BglI,江苏省分离的STEC O157菌株具有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45.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特异敏感的肠道病毒检测方法。方法针对肠道病毒保守区基因序列,设计6条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T-LAMP)特异性引物,经过优化,用毛细管电泳及横向流动试纸条(LFD)检测扩增产物,建立RT-LAMPLFD检测方法,并与荧光定量PCR法进行比较。结果 LFD与毛细管电泳法检测特异的RT-LAMP扩增产物具有同样的敏感度,RT-LAMP-LFD法检测肠道病毒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最低检出限为10拷贝RNA分子,与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果一致性为99.2%。结论建立的RT-LAMP-LFD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灵敏度,操作简单、快速且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适合应用于基层实验室肠道病毒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观察江苏省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效果,探讨HBsAg阳性母亲生产的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0-2015年江苏省张家港、丹阳、泰兴3个市HBsAg阳性母亲及其分娩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新生儿在出生后24 h内接种10 μg乙肝疫苗和100 IU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于7月龄后采血并用Abbott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其HBsAg、抗-HBs、抗-HBc的水平。结果 共调查2 099名7~52月龄的儿童,其中34名(1.62%)儿童为慢性HBV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HBeAg和分娩年龄是HBV母婴传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HBeAg阴性母亲的儿童相比,HBeAg阳性母亲的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的风险显著增加(RR=4.997,95% CI:2.408~10.370);与低年龄组母亲分娩的儿童相比,高年龄组母亲分娩的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的风险显著降低(RR=0.264,95% CI:0.101~0.691)。除慢性HBV感染者外,其余2 065名儿童中,9.7%抗-HBs<10 mIU/ml,35.4%抗-HBs为10~100 mIU/ml,54.9%抗-HBs≥100 mIU/ml,抗-HBs的阳性率为90.3%,抗-HBc的阳性率为13.7%。抗-HBs阳性率和GMT均在7~12个月达到高峰,之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结论 江苏省现行乙肝母婴阻断策略实施效果理想,母亲HBeAg阳性是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有效阻断后仍需进行抗HBs监测,必要时需加强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47.
目的建立H7N9禽流感病毒一步法逆转录重组酶介导的等温扩增的检测方法(RT-RAA)。方法根据H7N9禽流感病毒HA片段和NA片段的保守区序列分别设计引物、探针,建立RT-RAA方法,研究其特异性、敏感性,并与Realtime RT-PCR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成功建立了H7N9禽流感病毒RT-RAA检测方法,H7反应体系和N9反应体系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10copy/μL和100copy/μL,且与其他呼吸道病原无交叉反应。H7N9RT-RAA体系检测结果与Real-time RT-PCR一致性较高,Kappa检验u系数为0.933。结论建立的RT-RAA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特异及灵敏的特点,为H7N9禽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分子工具。  相似文献   
48.
目的了解有抗病毒治疗史的慢性HBV感染者发生HBsAg阴转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推进慢性乙肝患者的社区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确诊的有抗病毒治疗史的慢性HBV感染者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HBeAg、ALT等与HBsAg阴转的相关性,并对仅HBsAg阴转者与HBsAg转换者的有关特征进行比较。结果 2010年观察慢性HBV感染者1 818例,随访到2014年,有72例发生HBsAg阴转,发生率为1.4/100人年。使用干扰素药物感染者的HBsAg阴转率(1.1/100人年)低于服用核苷类药物者(1.4/100人年)(P0.05);基线HBeAg阳性者未发生HBsAg阴转;基线ALT40 U/L感染者HBsAg阴转率(1.6/100人年)高于基线ALT≥40 U/L者(0.8/100人年)(P0.05);50.7%的HBsAg阴转者发生了HBsAg血清学转换。结论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HBsAg阴转率较低,近半数对象发生了HBsAg转换,感染者ALT基线正常、HBeAg阴性是慢性HBV感染者发生HBsAg阴转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9.
目的:介绍无线体温监测系统在新型重组5型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简称埃博拉疫苗)Ⅰ期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比较其与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的灵敏度,并探讨疫苗免疫后发热的影响因素。方法:本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Ⅰ期临床试验,以江苏省泰州市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18~60岁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无线体温监测系统对埃博拉疫苗接种后6 h内受试者的体温进行监测,同时用传统水银温度计每天测量体温1次。结果:无线体温监测系统测量并记录接种后6 h内总发热发生率及1级发热发生率均大于水银温度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是发热发生的保护因素(OR=0.752,P=0.001),免前5型腺病毒预存抗体高是发热发生的危险因素(OR=2.472,P=0.043)。结论:本研究首次将无线体温监测系统应用于埃博拉疫苗Ⅰ期临床试验。无线体温监测系统能连续监测体温,及时发现受试者体温异常改变情况。对于发热影响因素的探究有利于研究者正确解释发热的发生。  相似文献   
50.
江苏省1990~2000年狂犬病流行情况及防制对策分析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39  
目的 分析江苏省狂犬病流行特征,探讨流行因素。方法 收集1990~2000年9月狂犬病发病和防制情况、1998~2000年狂犬病调查及监测资料,进行圆形分布等统计分析。结果 1990年后,江苏省狂犬病例数逐年减少,但近2年有所回升。近5年来,江苏省狂犬病发病趋于集中,南通、监城、泰州三市是主要发病地区,集中了约80%的病例。犬是主要传播宿主(93.22%),主要感染方式为咬伤(94.92%),受伤部位以上肢为主(46.27%)。病例中重度受伤、近中枢部位受伤及多处受伤率明显高于狂犬病门诊就诊人群。监测点人群免疫后抗体阳转率为86.28%,犬免疫率为58.20%。结论 中重度受伤、近中枢部位受伤、多处受伤、伤口处理不够规范及疫苗接种率低是导致狂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