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9篇
  1篇
中国医学   37篇
肿瘤学   1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0~4岁小儿发育诊断量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为了制定一项适合国情的婴幼儿诊断量表.方法 自1980年起,在北京经过纵查、横查,提出预测量表,继与全国12市协作进行标准化,共收集了15000余名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资料,提供了正常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常模,制定了量表.结果 该量表具有领域全面、项目适当、操作简便、评分明确、信度及效度均高等优点.结论 建立我国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标准.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内皮素 (ET - 1)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 6 2例健康者、4 4例脑出血、5 0例脑梗塞及 4 2例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了外周血浆ET - 1水平的测定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出血组为 96 .5± 14 .1pg/ml,脑梗塞组为 10 2 .2± 18.7pg/ml,冠心病组为 78.9± 14 .7pg/ml,正常对照组血浆ET - 1水平为 4 2 .5± 13.6pg/ml;各患病组血浆ET - 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ET - 1水平较冠心病组升高更为明显 ,而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ET - 1水平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ET - 1水平显著升高 ,血浆ET - 1水平的测定有助于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判定。  相似文献   
23.
小儿盗汗须细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夜间出汗过多,许多人称它为盗汗。实际上出汗过多有两种情况:一种称为生理性多汗;一种称为病理性多汗。生理性多汗:正常小儿由于代谢旺盛,活泼多动,出汗比成人多,再加上婴幼儿皮肤含水量大,如遇天气炎热,室温过高,穿衣盖被太多,机体为了调节人体体温,通过出汗把机体过多的热排除体外,所以我们称他为生理性出汗,这种出汗是属于正常的。病理性出汗:这种出汗往往发生在小儿安静的状态时,也可见全身或半身大汗淋漓或出汗不止。小儿夜间出汗较多,我们应根据临床情况进行分析,一般体弱的小儿,在白天过度活动,晚上入睡后往往多…  相似文献   
24.
卢忠  曾英 《河南中医》2014,(7):1278-1280
目的:观察心脑舒通片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伴发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梗死伴发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都给予盐酸氟西汀和瑞舒伐他汀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心脑舒通片治疗,治疗周期为1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5.0%和50.0%,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HAMD与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浆NO浓度均明显升高(P〈0.05),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脑舒通片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脑梗死伴发抑郁症疗效显著,安全性佳,其作用机制与提高血浆NO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5.
目的:探讨富于巨细胞的骨肉瘤( GCRO)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所见,分析4例GCRO的组织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包括2男2女,其年龄分别为35岁、50岁、59岁及15岁。发病部位股骨下段2例、胸椎及胫骨下段各1例。X线显示偏心性溶骨性病变,不仅表现为渗透性或虫噬样破坏,而且伴有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大体上灰褐色肿瘤质软硬不均,伴有灶性出血、坏死及囊形变。镜下肿瘤横穿骨皮质,浸润松质骨及小梁。在普通型骨肉瘤背景上,主要由大量良性多核巨细胞和肥胖的恶性梭形细胞构成。这些巨细胞有的类似破骨细胞,含有20个左右形态一致的小圆核。其间散在呈现骨源性分化肿瘤的嗜酸性骨样组织或骨基质;同时可见非典型细胞及核分裂。免疫组化示巨细胞CD68呈阳性,所有细胞表达vimentin阳性,但不表达CK及CD34。结论:GCRO是一种罕见的骨肉瘤亚型。易误诊为骨巨细胞瘤。充分理解其病理特点,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对老年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9月于我院行LC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一组行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麻醉,设为TCI组;另一组行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设为复合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观察两组认知功能及意识状态变化。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术后拔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 0.05);复合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短于TCI组(P 0.05)。术前1d、术后1d两组简易精神评价量表(MMS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术后1h、术后3h复合组MMSE评分高于TCI组(P 0.05)。术后即刻、术后1h、术后3h复合组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高于TCI组(P 0.05);术后1d两组OA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静吸复合麻醉较TCI麻醉患者术后恢复快、苏醒质量高,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及意识状态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7.
曾英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3):57-58
宫颈疾病在妇产科很常见,积极有效的治疗对提高妇女的生活质量和宫颈癌的预防至关重要。目前治疗此病的方法很多,用LEEP刀治疗宫颈疾病是近年来开展的新技术,它使用低电压高电流以及细小的环形电刀就可以切除宫颈病变,具有术程短,疼痛轻,愈合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同时还有进一步诊断的作用。本院自2008年3月至2009年12月采用此技术治疗宫颈病变570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8.
目的:对比观察胸腺瘤TdT在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automatic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techniques,AIST)和手工染色方法(manual staining method,MSM)中表达的差异性。方法:收集2015年-2016年大坪医院胸腺瘤手术标本21例,经石蜡包埋、切片、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胸腺瘤TdT在AIST和MSM表达的差异。AIST采用Ventana公司生产的BenchMark XT,二抗检测系统分别采用UltraView Universal DAB Detection kit (简称UV)和Optiview DAB IHC Detection kit (简称OV)。结果:手工染色TdT阳性表达定位准确,染色强度强,背景清晰;AIST中采用UV二抗检测系统TdT染色虽然阳性定位准确,但TdT染色强度偏弱,背景不清晰,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优化染色方案后,改用OV二抗检测系统,TdT染色各项指标优于UV二抗检测系统,染色效果和手工相比,染色强度和阳性率一致。结论:任何抗体指标在行免疫组化前均需进行最适条件的摸索与优化,从而获得该抗体指标最佳的染色方案。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中医疗法结合静脉推注间苯三酚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产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推注间苯三酚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疗法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起效时间、产后出血量、不良反应及尿道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06,P0.05)。研究组治疗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早,产后24 h出血量较对照组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发生1例皮疹,未经治疗自行好转,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泌尿系统感染及插入导尿管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中医疗法结合静脉推注间苯三酚治疗产后尿潴留具有起效速度快,产后出血量少,不良反应及尿道感染发生率低的特点,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0.
目的:观察乌梅丸加减对大肠息肉术后再发的防治作用。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以传统中药方剂乌梅丸(乌梅、细辛、炮姜、黄连、制附片、当归、肉桂、党参、黄柏)为主方临症加减,对大肠息肉经肠镜下手术后进行治疗。对照组经肠镜下手术治疗后不做其他治疗。观察各组大肠息肉再发的情况。结果:2年后大肠息肉再发率治疗组为20%,对照组为6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乌梅丸加减对大肠息肉经肠镜下手术治疗后再发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