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基础医学   20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9篇
中国医学   86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研究白花蛇舌草对结肠肿瘤干细胞(CSC)分化的影响,从Wnt信号通路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白花蛇舌草乙醇提取物,从人结肠肿瘤组织中消化、分拣出结肠CSC。用干细胞球形成试验研究白花蛇舌草对结肠CSC活性的影响,用含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诱导CSC分化,并研究白花蛇舌草对结肠CSC分化的影响,以及对结肠CSC中CK20和CD133 mRNA水平的影响,用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研究白花蛇舌草对结肠CSC体外转化的影响,用qRT-PCR研究白花蛇舌草对结肠CSC中Wnt信号通路基因β-catenin和TCF4表达的影响。结果:终浓度为125μg/ml、250μg/ml和500μg/ml的白花蛇舌草乙醇提取物可以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结肠CSC球形成,抑制结肠CSC分化,下调结肠CSC中CK20和CD133 mRNA水平,抑制结肠CSC体外转化,并降低结肠CSC中β-catenin和TCF4 mRNA水平。结论:白花蛇舌草可以抑制结肠CSC分化,其机制在于抑制Wnt信号通路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2.
众所周知应激刺激是引起抑郁症的重要病理因素,在药理学的研究中亦采用多种应激原造成动物的抑郁模型,而且抑郁症状本身也可提高病人对应激原有害作用的反应性。本研究主要观察、评价尼古丁对情感性障碍疾病的作用。采用三种小鼠应激模型(条件性恐怖刺激试验、悬尾试验和强迫游泳试验)观察尼古丁的抗应激作用,及α7nACh受体亚型的变化。结果表明,条件性恐怖刺激试验中,尼古丁(1.2mg.kg-1,sc.)连续给予11天,试验前0.6mg.kg-1激发能明显减少小鼠的不动时间(P<0.01);悬尾试验中,尼古丁单次给予(0.1、0.4mg.kg-1,sc.)能显著减少小鼠的不动时间…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荆芥挥发油抗炎的主要成分和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平台获得主要成分对应靶点,筛选活性成分,构建分子-靶点网络。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靶点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应用Systems Dock分子对接,结合文献验证。结果荆芥挥发油13个主要成分对应45个靶点,IL-6、TNF、IL-1β、IL-10、PTGS2、PTGS1、CHRM1、CHRNA7为炎症靶点,作用于NF-κB、IL-17信号通路,通过药物反应、γ-氨基丁酸通路等生物过程,胞外配体门控离子通道活性、GABA-A受体结合等分子功能发挥作用,与酒精滥用、2型糖尿病、精神疾病、肠病、肺病等相关。分子对接得到8,9-去氢百里香酚、苯甲醛、石竹烯、葎草烯、D-吉玛烯、胡薄荷酮是重要成分,对CHRNA7、PTGS2和PTGS1作用明显。结论该方法初步揭示荆芥挥发油抗炎的有效成分及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04.
王刚  杨光义  周章明  曾南  叶方 《癌症进展》2010,8(6):558-561
脑肿瘤等一些脑部疾病的治疗一直是医学发展进程中的巨大挑战之一。脑部恶性肿瘤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以胶质瘤为例,尽管目前采取外科手术切除,再辅以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但其远期生存率仍不理想,尤其是多型性胶质瘤和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平均存活期少于1年。  相似文献   
105.
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拆方研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临床应用还是动物实验研究,均认为逍遥散具有明确的抗抑郁作用,并且人们对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认识已深入至分子水平。但因逍遥散所含药物种类较多,配伍关系较为复杂,仅从全方功效的角度难以解释各组成药物在抗抑郁效应中所发挥的作用。拆方研究有助于复方配伍规律科学内涵及物质基础的发现,其中适当的拆方研究方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回顾文献,归纳分析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拆方研究现状,提出"功效药队"模式拆方研究将有助于理解该方整体与组分的关系,科学认识"疏肝解郁"治法的现代内涵。  相似文献   
106.
王俊杰  王刚  杜士明  曾南 《癌症进展》2013,11(4):287-291,296
胶质瘤细胞产生耐药性是导致肿瘤化疗失败的重要因素,其耐药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胶质瘤的恶性进展涉及多个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其中P13K/Akt通路异常不仅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在肿瘤的生长、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等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本文着重对P13K/Akt通路与脑胶质瘤的关系及其化疗耐药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7.
108.
赤芍二基原药材的抗炎、镇痛作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北赤芍"与"川赤芍"抗炎、镇痛作用的等同性和差异性.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及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实验,比较"北赤芍"与"川赤芍"水煎液在抗炎、镇痛作用上的等同性和差异性.结果:二甲苯致小鼠耳廓急性炎症实验结果表明,"北赤芍"与"川赤芍"均具有抗炎作用,且二者无明显差异;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结果表明,"北赤芍"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显著抑制作用,"川赤芍"作用不明显;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实验结果表明,二者均表现出镇痛作用,且"川赤芍"效果为优,但差异不明显.结论:"北赤芍"与"川赤芍"均具有抗炎、镇痛作用,但二者的作用既有共性,又存在个性.  相似文献   
109.
朱力阳  马建  涂禾  曾南  向猛  王锐 《中国骨伤》2016,29(6):538-542
目的 :观察丁桂凝胶贴膏对不同动物模型的镇痛抗炎作用,探讨其镇痛抗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84只4~5周龄,体重18~22 g的雄性KM小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模型组、基质对照组、扶他林软膏组、丁桂凝胶贴膏高剂量组、丁桂凝胶贴膏等效剂量组和丁桂活络膏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与模型组外,其余各组小鼠于相应造模部位连续贴敷给药7 d,每日1次,基质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空白基质凝胶贴膏。分别于末次给药后30、60、90、120 min测定其痛阈值。采用热板法实验予末次给药后在小鼠右后足跖部皮下注射5%甲醛溶液20μl,观察Ⅰ、Ⅱ相疼痛期内小鼠舔右后足的累计时间,并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IL-1、TNF-α含量。采用耳肿胀法抗炎实验测量小鼠左右耳片重量的差值。结果:热板法实验中90 min时,丁桂凝胶贴膏等效剂量组痛阈值为(24.87±14.67)s,模型组痛阈值为(15.28±8.23)s;120 min时,高剂量组痛阈值为(26.33±15.45)s,模型组痛阈值为(15.31±5.02);丁桂凝胶贴膏两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相疼痛期,累积舔足时间丁桂凝胶贴膏高剂量组为(66.70±22.83)s,模型组为(101.80±33.65)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相疼痛期的累积舔足时间模型组为(109.50±36.78)s,丁桂凝胶贴膏高剂量组为(51.30±43.60)s,等效剂量组为(64.00±47.27)s,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的IL-1含量为(28.70±8.24)ng/L,丁桂凝胶贴膏高剂量组为(13.33±2.20)ng/L,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的TNF-α含量为(93.60±23.65)ng/L,丁桂凝胶贴膏高剂量组为(63.21±10.54)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等效剂量组为(72.69±16.26)ng/L,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耳肿胀度为(5.73±0.80)mg,丁桂凝胶贴膏高剂量组为(5.42±0.68)mg,等效剂量组为(4.98±1.52)mg,两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消肿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丁桂凝胶贴膏能明显提高热板法实验中的痛阈值,能明显减少甲醛实验中的累积舔足时间,能降低二甲苯实验中的耳肿胀度,但不明显;而其对疼痛的缓解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清中的IL-1及TNF-α水平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考察槲皮素大鼠血浆中的代谢物对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作用。方法:将槲皮素血浆代谢产物槲皮素、槲皮苷和异鼠李素分别与C6胶质瘤细胞共培养24 h后,LDH活性法检测代谢产物对C6脑胶质瘤细胞的毒性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6胶质瘤细胞凋亡与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结果:槲皮素和异鼠李素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有显著的细胞毒性作用,均能显著诱导C6胶质瘤凋亡(P<0.05),槲皮素显著降低线粒体膜电位(P<0.05)。结论:槲皮素血浆中的槲皮素甲基化代谢产物是主要的抗肿瘤活性成分,而槲皮素苷类代谢产物抗肿瘤活性较弱,为槲皮素及其靶向制剂进一步应用于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