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浅谈我国医学实习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针对我国现阶段医学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教育与实习的衔接、医学实习的侧重点及实习的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完善医学实习体制,提高实习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王晓娟  曹海泉  袁宁  何明海 《西部医学》2021,33(10):1446-1450
【摘要】 目的 探讨维格列汀对糖尿病足溃疡(DFU)大鼠创面的愈合潜力。 方法 9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9组,即空白组(3、6、9 d组)、模型组(3、6、9 d组)、维格列汀组(3、6、9 d组),每组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采用高糖高脂饲料+链脲佐菌(STZ)诱发大鼠DFU模型,造模成功后24 h,空白组和模型组灌胃双蒸水(10 mg/kg),维格列汀组按57 mg/kg剂量灌胃,分别于给药后的3、6、9 d,处死大鼠,取创面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观察创面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创面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E-钙黏蛋白(E-cadherin)、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 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创面组织明显坏死脱落,血清IL-6、TNF-α水平在3、6、9d时均明显升高 (P<0.05),创面组织EGF、VEGF、bFGF、E-cadherin表达明显降低 (P<0.05);与模型组比较,维格列汀治疗3、6、9d可明显降低IL-6、TNF-α水平,明显升高EGF、VEGF、E-cadherin表达 (P<0.05)。 结论 维格列汀对糖尿病足溃疡创面延迟愈合具有潜在作用,可抑制炎性因子、增加血管再生因子及再上皮化因子发挥其潜能,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究负载化疗药物阿霉素(doxorubicin,DOX)的聚多巴胺包裹纳米金粒子用于化疗与光热协同治疗在骨肉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别合成纳米金粒子(Au)、聚多巴胺包裹的纳米金粒子(Au@PDA)及载药后的纳米粒子(Au@PDA@DOX)。利用高倍透射电镜表征其形貌;利用动态光散射仪检测其粒径;利用近红外热成像仪表征其光热转换效能;考察药物的载药率及体外释放情况。体外的抗肿瘤实验中,将骨肉瘤MG-63细胞分为5组:PBS对照组、游离DOX组、Au@PDA+激光组、Au@PDA@DOX组和Au@PDA@DOX+激光组。采用CCK-8法及活死细胞染色检测各实验组对骨肉瘤MG-63细胞的杀伤效果,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去检测骨肉瘤对Au@PDA@DOX和Au@PDA的摄取情况,使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成功制备出粒径为(13.3±0.8)nm的纳米金粒子,使用聚多巴胺包裹的纳米金粒子粒径为(185.6±6.0)nm,负载DOX后粒径增大到了(288.0±6.2)nm,载药量为(12.8±0.8)%,在酸性条件下,DOX的释放速度加快;细胞吞噬实验表明MG-63细胞对Au@PDA@DOX纳米粒子的吞噬量高于Au@PDA纳米粒子;单一治疗及光热治疗与化疗协同杀伤MG-63细胞的能力评估结果表明,联合作用的效果大于单一治疗。结论:负载DOX的Au@PDA纳米系统表现出良好的光热效应,能够抑制MG-63细胞的生长。该纳米系统实现了化疗与光热协同作用,可用于骨肉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34.
曹海泉  罗军  杨双石 《广东医学》2011,32(15):2022-2024
目的 分析下腰椎内固定术后早期突发腰部急性痉挛性疼痛的特点及原因,探讨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下腰椎内固定术后出现的4例早期腰部急性痉挛性疼痛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下腰椎内固定术后急性腰痛的性质及特点与椎间隙感染及慢性下腰痛有明显的不同.脱水药物治疗该型腰痛效果良好.结论 术后急性痉挛性腰痛的发生可能与内固定的切迹...  相似文献   
35.
36.
正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本病早期韧带、肌腱及关节囊附着部出现慢性无菌性炎症和滑膜炎;中、晚期关节囊和韧带钙化、骨化,关节间隙变窄甚至融合,表现为腰背痛、晨僵和关节活动障碍。目前AS发病机制不清,尚无特效治法。笔者采用益肾蠲痹汤联合膀胱经穴位筋膜松解术治疗本病40例,并设柳氮磺胺吡啶组40例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病例选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本院脊柱外科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使用畅胰通腑汤配合西药治疗后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胰腺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和中西组各55例,其中西药组给予常规治疗,中西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畅胰通腑汤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至出院。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计算总有效率;观察比较两组腹胀、腹痛、压痛平均消失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检测治疗前后血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含量变化情况,及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变化情况;并在治疗结束3个月后进行随访调查,统计复发情况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中西组总有效率为81.82%,明显高于西药组7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组腹胀消失时间(7.88±2.23)天、腹痛消失时间(2.76±1.15)天、压痛消失时间(3.11±1.97)天、住院天数(14.42±3.44)天,明显低于西药组(13.36±2.28)天、(6.33±2.06)天、(6.52±2.10)天、(18.76±4.0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含量,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组血淀粉酶及尿淀粉酶含量,均显著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组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均显著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中西组复发率为9.09%,明显低于西药组2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畅胰通腑汤配合西药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较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8.
枕颈部损伤常伴发高位颈髓损伤,造成四肢截瘫,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我院于1994~2004年共收治军训中枕颈部急性损伤患者48例,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组48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21岁,空军3例,海军9例,陆军36例。其中,训练时摔伤(枕颈部先着地)34例,扭伤7例,头部撞击器械致  相似文献   
39.
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对36例儿童股骨颈骨折患者,常规行皮肤牵引或皮套牵引3~5d,经C臂X光机监视下确认复位后,于大粗隆顶点下经皮向股骨头方向穿入3~4枚1.8~2.0mm克氏针。术后穿“丁”字鞋,行患肢主、被动功能锻炼。结果本组均获随访,平均10(6~24)个月,均于8~12周内骨性愈合。1例colonnaⅠ型股骨头骨骺分离者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经非负重下保守治疗6月后恢复正常,余35例恢复正常行走,髋关节活动正常。结论采用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创伤小,效果满意,术前适当牵引,术后满意复位,掌握适当的进针角度和深度以及外固定时间,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40.
目的分析ICU患者发生获得性衰弱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8年9月南充市中心医院ICU收治的2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3例患者发生ICU获得性衰弱,217例患者未发生ICU获得性衰弱。根据临床工作经验,将与ICU获得性衰弱有直接或间接尚待求证的因素如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入ICU时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SAPS)Ⅱ、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意识障碍、高血压、高血糖、来源科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长期卧床制动、低蛋白血症、机械通气时间、应用糖皮质激素、应用神经肌肉阻滞剂、应用去甲肾上腺素、实施早期康复干预等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ICU获得性衰弱的影响因素。 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比值比(OR)= 1.514,95%置信区间(CI)(1.074,1.328),P = 0.042]、年龄≥ 60岁[OR = 1.613,95% CI(1.142,2.002),P = 0.042]、SAPSⅡ评分≥ 25分[OR = 1.982,95% CI(1.003,2.925),P = 0.013]、APACHEⅡ评分≥ 8分[OR = 1.770,95%CI(1.192,2.742),P = 0.014]、高血糖[OR = 1.853,95%CI(1.035,2.214),P = 0.015]、脓毒症[OR = 2.309,95%CI(1.013,3.063),P = 0.021]、脓毒性休克[OR = 2.106,95%CI(1.995,4.947),P = 0.025]、MODS [OR = 3.721,95%CI(1.001,4.980),P = 0.007]、长期卧床制动[OR = 4.641,95%CI(1.932,5.253),P < 0.001]、机械通气时间≥ 72 h [OR = 3.367,95%CI(1.635,4.254),P = 0.005]、应用糖皮质激素[OR = 1.709,95%CI(1.424,2.757),P = 0.021]、应用神经肌肉阻滞剂[OR = 2.042,95%CI(1.331,4.953),P = 0.011]以及实施早期康复干预[OR = 0.586,95%CI(0.953,1.472),P = 0.037]与ICU获得性衰弱相关。将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年龄≥ 60岁[OR =1.576,95%CI(1.095,1.753),P = 0.038]、SAPSⅡ评分≥ 25分[OR = 1.988,95%CI(1.115,1.803),P = 0.013]、APACHEⅡ评分≥ 8分[OR = 1.768,95%CI(1.189,2.364),P = 0.014]、高血糖[OR = 1.680,95%CI(1.033,1.689),P = 0.015]、脓毒症[OR = 1.842,95%CI(1.011,1.976),P = 0.010]、长期卧床制动[OR = 4.745,95%CI(1.931,3.470),P < 0.001]、机械通气时间≥ 72 h[OR = 3.353,95%CI(1.722,4.314),P = 0.003]、应用神经肌肉阻滞剂[OR = 1.931,95%CI(1.247,2.573),P = 0.005]是ICU患者发生获得性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实施早期康复干预[OR = 0.598,95%CI(0.978,1.674),P = 0.037]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ICU获得性衰弱的危险因素复杂,应加强高危患者的早期干预,积极控制好血糖,减少制动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预防ICU获得性衰弱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