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6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白藜芦醇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抗氧化、保肝、抗炎、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学作用,它已成为科学家们高度重视的天然活性成分。但其临床应用目前还不够广泛,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有望开发成为可防治多种疾病的新型药物,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2.
原小檗碱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原小檗碱类化合物是一类异喹啉生物碱,广泛存在于多个种属的植物中,在化学结构上具有相似的骨架结构,根据骨架结构和取代基团的不同,可分为原小檗碱型、双苄基异喹啉型和阿扑芬型等。目前,对小檗碱、小檗红碱和巴马汀等化合物的药理研究较为广泛。已有研究和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原小檗碱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降血糖、抗炎、降血脂、抗病原微生物、抗老年痴呆、抗心律失常等广泛的药理活性。综述了该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并总结分析了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3.
目的 研究抗真菌药物布替萘芬对真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 通过真菌活细胞[1-14C]乙酸钠掺入和离细胞液[2-14C]甲羟戊酸掺入实验,考察布替萘芬对真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 布替萘芬能使真菌中麦角甾醇的合成减少,而增加角鲨烯的含量,两种方法测得布替萘芬对真菌细胞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IC50分别为136.19 nmol/L和203.15 nmol/L。结论 布替萘芬为角鲨烯环氧化酶抑制剂,核素掺入法能定量考察布替萘芬对角鲨烯环氧化酶的抑制活性,且效果优于薄层色谱扫描法。  相似文献   
74.
近年来白念珠菌感染的发生率剧增.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抗药菌株不断出现,抗药现象已成为药物治疗的严峻挑战。膜转运蛋白高表达导致多药抗药是白念珠菌抗药性产生的最重要机制之一。本文对与白念珠菌抗药有关的膜转运蛋白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纳米银的体外抗真菌活性。 方法 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纳米银对氟康唑不同敏感型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棋盘实验测定纳米银与氟康唑的协同抗真菌作用。 结果 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纳米银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不同,对敏感菌与耐药菌的抑制作用无显著差异,与氟康唑合用对白色念珠菌能产生协同作用。 结论 不同制备方法得到的纳米银在体外的抗真菌作用有差异,但与氟康唑合用可产生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6.
目的 考察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medical sodium hyaluronate gel,HA)在体外和裸鼠体内对腹、盆腔相关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影响。方法 利用Hela、CT26和HCT116等3株肿瘤细胞,通过MTT法和Transwell实验分别考察不同浓度HA体外对肿瘤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建立裸鼠结肠原位种植瘤模型,比较瘤块接种4周后不同实验组的瘤块体积和瘤重,考察HA体内对结肠癌HCT116增殖的影响;通过比较接种3周后不同实验组裸鼠的肺和肝脏的肿瘤转移率和转移病灶数,考察HA对结肠癌CT26体内转移的影响。结果 不同浓度HA在体外均未促进Hela、CT26和HCT116细胞的生长和转移,且在5 mg/ml HA浓度下,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体内结果显示,HA未促进结肠癌HCT116肿瘤的生长,却显示出明显抑制CT26肿瘤的转移。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HA在体内、外均未促进腹、盆腔相关肿瘤细胞Hela、CT26和HCT116的生长、迁移和转移。  相似文献   
77.
降脂药物的肝脏毒性及其防治策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毒性是降血脂药物治疗常见的毒副作用之一,其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大多数降血脂药物的毒副作用都是剂量依赖性的,而且在停药后都有明显的缓解与改善。高龄以及慢性疾病等都是诱发降血脂药物肝脏毒性的潜在因素。降血脂药物的肝脏损伤治疗暂无统一规范,临床应对策略以停药、非特异性保肝和对症治疗为主。研发低毒性或具有保肝作用的降血脂药物,尤其是中药及中药制剂是一个具有良好前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8.
小檗碱是从中草药黄连等植物中提取并分离得到的一类异喹啉类生物碱。近年来合成了大量小檗碱衍生物,并且发现了广泛的生理功能,其潜在的结构改造和开发应用价值很大。笔者对这些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整理,通过小檗碱不同位点的衍生物所展现的丰富的药理活性,为以小檗碱作为先导物进行的结构改造及创新药物提供了比较系统的信息。  相似文献   
79.
雷帕霉素靶(target of rapamycin,TOR)蛋白是真核细胞生长的关键调控因子,是一类进化上保守的丝氨酸/苏氨酸(Ser/Thr)蛋白激酶,属于磷脂酰肌醇相关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kinase-related kinases,PIKKs)家族。TOR信号通路通过参与调节翻译的起始和延伸,核糖体生成,蛋白质生物合成,氨基酸转运,以及多种代谢酶的转运而使细胞对外界环境刺激产生应答。在此对人类条件性致病菌白色念珠菌TOR信号通路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0.
一种新海洋生物活性成分的抗真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了条纹拟海牛中提取的1种齐墩果烷型三萜皂甙类新化合物的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研究了1种新的海洋生物活性成分Philinopside E(V)对7种临床常见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Philinopside E(V)对试验的7种真菌均表现出了抗菌活性,尤其对临床常见深部感染菌—白色念珠菌显示了较强的抗菌活性,MIC值为16μg/ml。结论Philinopside E(V)具有抗真菌活性,并与现在研究的抗真菌药有不同的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