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6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观察三唑醇类化合物SL-130的体内外抗真菌活性. 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1997年公布的M27-A方案,实验用菌株包括白念珠菌及非念珠菌致病真菌,用最低抑菌浓度MIC80表示抗真菌活性.此外利用纸片扩散法、时间-杀菌曲线及小鼠的存活率等方法考察SL-130的抗真菌活性.结果:SL-130具有一定的抗真菌活性,体外明显强于氟康唑,体内与氟康唑基本相当.结论:此三唑醇类化合物结构新颖,体内外的抗真菌活性明显,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设计合成含哌嗪环侧链的叔丁基三唑醇类化合物;并研究其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以一氯频哪酮为起始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含哌嗪环的叔丁基三唑醇类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经1HNMR确证为1-(1H-1,2,4-三唑-1-基)-2-叔丁基-3-[(4-取代哌嗪)-1-基]-2-丙醇类化合物;选择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ATCC76615、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ATCC32609、热带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is)、近平滑念珠菌(Candida parapsilosis)、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羊毛样小孢子菌(Microsporum lauosum)、紧密着色真菌(Fonsecaea compacta)以及薰烟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8种真菌为实验菌株,按国际标准抗真菌敏感性实验方法测定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设计合成了11个新化合物.所有目标化合物对8种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9对新生隐球菌的活性高于对照药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化合物8对薰烟曲霉菌的活性高于对照药氟康唑,这两个化合物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3.
三唑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真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结构含氮侧链的引入对三唑醇类化合物体外抗真菌活性的影响.方法根据氮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设计合成了22个含氮侧链取代三唑醇类化合物,其中18个为新化合物;选择8种真菌为实验菌株,进行体外抑菌活性测试.结果初步体外抑菌实验表明:该类化合物对常见深部致病真菌如:白念珠菌、新生隐球菌、申克氏孢子丝菌、卡氏枝孢霉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Ⅱ17体外活性优于氟康唑,与酮康唑相当.结论引入含氮侧链结构可以通过改变目标化合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及立体化学特征对该类化合物发挥体外抑菌活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4.
布替萘芬体外抗真菌活性及对真菌麦角甾醇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抗真菌药物布替萘芬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和对真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以氟康唑和酮康唑为对照,分别用微量液基稀释法和薄层色谱扫描法研究布替萘芬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和对真菌麦角甾醇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布替萘芬对念珠菌属的MIC大于16μg/ml,对新生隐球菌的MIC为1~8μg/ml,对浅部真菌的MIC小于4μg/ml。布替萘芬能使真菌中麦角甾醇的合成减少,而增加角鲨烯的含量,其含量变化与布替萘芬均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布替萘芬的体外抗真菌活性优于氟康唑,与酮康唑作用相当,其对部分浅部真菌的抗菌活性优于酮康唑。布替萘芬为角鲨烯环氧化酶抑制剂,其作用靶酶与氮唑类抗真菌药不同,用薄层色谱扫描法能考察其对角鲨烯环氧化酶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05.
22种海洋生物成分的体外抗真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真菌尤其是深部真菌的感染率大幅上升[1] ,海洋生物由于其生存环境特殊 ,在其生长和代谢过程中 ,产生并积累了大量具有特殊化学结构并具特殊生理活性和功能的物质 ,本文研究了从太平洋侧花海葵 (Anthopleurapacific)、二色桌片参 (Mensamariaintercedenslampert)和条纹拟海牛 (Philinopsislineolate)中提取的 2 2种海洋生物成分的抗真菌作用。1 材料和方法1.1 菌株 白色念珠菌 (ATCC76 6 15 )、新生隐球菌(ATCC32 6 0 9)及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申克孢子丝菌、烟曲霉菌、红色毛癣菌临床株均本室真菌库保存。1.2 受试物 分别…  相似文献   
106.
高脂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对调血脂药物机制研究已深入至分子水平以及信号转导途径部分。对于药物作用机制的认识,不仅为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对新药的开发及临床试验提供了更成熟的平台。本文就目前临床上正在广泛使用的调血脂药物、临床试验中的新药以及中草药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7.
Pdrl(pleiotropic drug-resistant 1)和Pdr3是酿酒酵母中锌簇转录因子,具有调控多种多药耐药转运蛋白的作用。它们主要以二聚体的形式与靶基因的PDREs(Pdrlp/Pdr3p response elements,PDREs)区域结合,对多药耐药靶基因进行调控,从而引起酿酒酵母对环己亚胺、寡霉素等药物的耐药现象。Pdr3的表达调控还受到线粒体基因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临床药物治疗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临床药物治疗学是一门新的实践性课程,也是医学和药学的桥梁课程,我国近几年才开始应用到药学本科教学中,其知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从临床药物治疗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思路、主要内容以及教学要求三方面入手,介绍对这门课程的看法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完成临床药物治疗学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建立并优化白念珠菌总蛋白质组分析的二维电泳条件.方法:以白念珠菌国际标准菌株SC5314为材料,制备其总蛋白质组样品.以真菌细胞破碎方法、裂解液成分、上样量、固相pH梯度胶条的选择为侧重点,通过不同条件下电泳图谱的比较建立最佳二维电泳技术条件.结果:成功建立白念珠菌总蛋白质制备方法,优化了白念珠菌蛋白质组分析的二维凝胶电泳技术,获得重复性和分辨率都较理想的白念珠菌总蛋白质二维电泳图谱.结论:优化后的二维电泳条件符合白念珠菌的特点,为白念珠菌蛋白质组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0.
谈药学本科药理学科研专题实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研专题实习是药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通过对药学本科学生药理学科研专题实习的指导,总结了带教经验,主张加强学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倡导人性化管理模式,激发创新精神,提高科研兴趣,重视对实习成果的提炼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