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3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40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8篇
内科学   124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57篇
外科学   46篇
综合类   311篇
预防医学   162篇
眼科学   9篇
药学   154篇
  1篇
中国医学   147篇
肿瘤学   5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5年   4篇
  1963年   3篇
  1961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PACS(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的引进实施是实现数字化医院的关键,因此它逐渐成为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下一个目标。本文主要介绍了PACS系统实施后,医院工作流程的优化及效益提升,对PACS系统目前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提出了PACS系统实施过程中应避免的几点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52.
凝血和纤溶功能随年龄增加而改变是老年人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对老年人进行溶栓等治疗的年龄限制逐渐放宽。采用与老年人相应的实验室指标,对合理的抗栓治疗十分必要,为此,我们测定了63例健康老人抗凝血酶原(AT-Ⅲ)、凝血酶原时间(PT)及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等指标,得出本实验条件下老年人上述指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  相似文献   
53.
目的 运用CT灌注成像评价大鼠C6脑胶质瘤生长过程中血管通透性的变化及其与MMP-2、MMP-9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方法在30只雌性Wistar大鼠右侧尾状核接种C6细胞,于接种后1 W、2 W、3 W分别进行CT灌注成像,每次检查结束后留取鼠脑标本作病理学检查.结果 各组肿瘤区PS值均比对侧正常脑组织PS值增大(P<0.01),荷瘤2 W及3 W组肿瘤中心区PS值比相应肿瘤周边区PS值增大(P<0.01),与荷瘤1 W组比较,荷瘤2 W和3 W组肿瘤中心、肿瘤周边区PS值增大(P<0.05);肿瘤区MMP-2和MMP-9阳性表达随肿瘤生长而增加;肿瘤周边区PS值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rx=0.540,P<0.05).结论 PS值可反映大鼠C6脑胶质瘤生长过程中肿瘤不同区域血管通透性的动态变化,肿瘤周边区域PS值变化与MMP-9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4.
针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知识体系的优化问题,依据教育认知结构理论和中医学自身理论特点,借鉴其它院校和相关课程知识体系构架的成功经验,以虚实二纲来统领病机辨证体系,围绕着病机辨证论治这根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发展的逻辑性与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逻辑性相统一,90%以上学生掌握了利用中医学知识解决临床和保健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应用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合并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的重度糖尿病足(Wagner 3~5级)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8月—2017年12月,采用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合并SIRS的重度糖尿病足患者33例。其中男27例,女6例;年龄34~79岁,平均60.6岁。均患2型糖尿病,糖尿病病程1~28年,平均10年。糖尿病足病程1~12个月,平均2.7个月。根据Wagner分级,3级8例,4级23例,5级2例。术后观察患足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保肢率。评估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测量足背皮肤温度;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足疼痛改善情况。结果术后3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0个月,平均14.1个月。足部溃疡全部愈合,愈合时间3~12个月,平均5.3个月;保肢率100%。术后体温、心率、呼吸频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浓度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1个月患足皮温为(32.64±2.17)℃,较术前的(31.28±1.99)℃显著改善(t=0.05,P=0.00);但与健侧皮温(32.46±2.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4,P=0.41)。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4±0.7)分,较术前的(4.3±0.8)分显著改善(t=3.10,P=0.00)。结论 Ilizarov技术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能有效治疗合并SIRS的重度糖尿病足,可促进患足溃疡愈合,避免截肢。  相似文献   
56.
第2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手指是目前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拇手指再造方法之一,随着众多学者的不断探索和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第2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手指的成功率已接近100%[1],再造拇手指也恢复了原有手指的部分功能.但是由于第2足趾与手指在外形和功能上仍有较大的差别,特别令患者不满意的是再造指末端膨大、中间部分细窄的外形.为此我们设计了以(足母)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及神经为蒂的(足母)趾腓侧皮瓣嵌入第2趾跖侧改形后再造拇手指术,外形及功能有了明显改善,并且对(足母)趾供区的功能无明显影响.2000年10月至今,临床应用15例15指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疗效。方法对本组32例踝关节骨折脱位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内、外踝采用张力带钢丝、单纯螺钉及钢板螺钉内固定,术中发现下胫腓联合不稳定者,于踝关节上方2~3cm处用1枚3.5~4.5mm长皮质骨螺钉固定,并于术后6~8周后去除。术后石膏托固定2周后使用CPM进行踝关节锻炼。结果本组32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平均1.75年;依据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症状和X线评定:优17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对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下胫腓联合应进行螺钉固定,为避免术后螺钉折断,应于术后6~8周后取出,术中应修补断裂的肌腱韧带,并应强调腓骨的坚强内固定。  相似文献   
58.
背景:国际上至2010-04共报告人类白细胞抗原4 633个等位基因,中国自2000年至少发现200个新的等位基因,由于资金和时间有限,大部分新等位基因未作血清分型、家系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功能性研究。 目的:在健康志愿者人群中发现新等位基因,并对其进行家系研究,同时构建重链胞外区多肽的原核细胞表达载体,鉴定其在原核细胞中是否表达。 方法:利用PCR-SSO和PCR-SBT技术,对人群的人类白细胞抗原进行筛选。使用血清学和SBT技术对拥有新等位基因的供者进行家系分析。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构建表达载体转染原核细胞,运用Western-blot鉴定是否表达。 结果与结论:发现一个新等位基因与人类白细胞抗原B*15:18:01在第419位相差一个核苷酸,C->T, 即Codon116位 TCC->TTC,导致氨基酸由丝氨酸改变成苯丙氨酸。最终确定命名为人类白细胞抗原B*15:133。血清学表达B71(70)抗原。发现此供者的新等位基因来自于母亲。表达载体pET30a(+)- B*15:133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的多肽可被抗HIS标签单克隆抗体特异性识别。结果表明,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大样本的筛查下发现了新等位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B*15:133,利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成功构建表达载体pET30a(+)- B*15:133,并在原核细胞中有大量高纯度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59.
<正> 我院1990年以来应用氨茶碱和纳洛酮在静脉复合全麻进行拮抗催醒610例,随机分成氨茶碱组和纳洛酮组作对比观察临床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610例,氨茶碱组310例;纳洛酮组300例。男350例,女260例;年龄7~78岁;体重26~88kg。病种:颅内肿瘤,腮腺癌,上颌窦癌75例;食道中下段癌、贲门癌、及胃癌根治术296例;腹部肝胆胰手术120例;外伤胸部外伤、复合伤、失血性休克等119例;手术历时1~5.5h。  相似文献   
60.
妇产科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产科学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操作性、实用性很强和涉及面较广的临床学科。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临床学科的分工日趋细致,妇产科学课程已经是与内科学、外科学及儿科学并驾齐驱的医学生必读课程、主干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产科、妇科、计划生育3个部分。各部分既有独立性又有连贯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医学生获得系统的妇产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妇产科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发生、发展规律,初步掌握妇产科疾病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和技术,为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于制定的教学目标,在近5年的教学过程中,本科在教学理念中体现“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特”(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要求、特定的目标)、“五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和趣味性),着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或时代性,体现以有效知识为主体,采用见习和理论授课相穿插的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先进技术,发挥妇科内镜特色医疗用于实景教学的优势,使妇产科这门实用性较强、书本教学内容繁多及枯燥无味的学科通过立体思维、形象化教学,得以学活、学好、学扎实。1教学改革的创新性1.1发挥妇科内镜特色医疗用于实景教学的优势,变抽象教学为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