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易家骥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3,(6)
作 者 (a)McCormickLS ,BlackD ,WatersD ,BrownWV ,PittB ,及AVERT研究组(b)PittB ,WatersD ,BrownWV ,VanBovenAJ ,SchwartzL ,TitleLM ,EisenbergD ,ShurzinskeL ,McCormickLS ,及AVERT研究组(c)WatersD ,PittB ,BrownWV ,MacDougallD ,McCormickLS ,BlackD标 题 (a)积极阿托伐他汀降脂与血管重建治疗比较试验的理论 ,设计和基础特点(b)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积极降脂治疗与血管成形术的比较(c)AVERT试验亚组分析 :积极降脂治疗与冠脉成形术的比较参考文献 (a)AmJCardiol,1997,80 :1130~ 1133(b)… 相似文献
43.
患者,男,46岁,因反复发作性心前区疼痛,间伴不省人事多次已一年,一天前再发作于1993年3月21日入院.心前区疼痛呈压榨样放射至咽喉部,常伴出汗,持续约3-4分钟,合服消心病可缓解.间伴不省人事,近一年来已有7-8次.曾行心电图检查示“心肌缺血”,动态心电图示“偶发室性早搏,部分是短阵室速”。人院前20天心前区症状加重.入院前一天在医院行走时突发心前区疼痛,随后人事不省,经急诊行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人工通气等抢救,5分钟后心跳恢复,10分钟后苏醒.拟‘冠心病,心绞痛,星厥待直:心源性脑缺血?”转入病房.入院时… 相似文献
44.
45.
523名连续的,无选择的病人既作心电图检查测量V_1导联P波终末向量(FTF-V_1,又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房大小,以评价PTF-V_1诊断左房增大的价值。PTF-V_1≤-0.04mm·s诊断左房增大的敏感性为37%,特异性为94%,阳性预告值为59%,阴性预告值为87%,总符合率为84%,结果提示:PTF-V_1阴性对排除左房增大有一定意义,PTF-V_1阳性诊断左房增大有一定的限度。为明确左房大小,以超声心动图检查为宜。 相似文献
46.
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及冠脉造影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的特点.方法对老年AMI 107例,分女性组(A组)33例,男性组(B组)74例,分析其临床症状、血脂水平、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①女性组AMI发病的平均年龄晚,平均病史短;以胸闷、气短、恶心、呕吐、晕厥等为首发症状为主;②两组并高血压均较高;③女性组糖尿病及高脂血症史,冠脉两支以上病变,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均较男性组高(p<0.05);④女性组并发心源性休克和泵衰竭高于男性(p均<0.05).结论女性组发病年龄晚,相对病史短,临床不典型,伴发病及并发症多,临床易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47.
1930年 Sanders 描述了第一例右心室梗塞(简称 RVI)合并休克病人的独特临床表现以来,经大量尸解、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尤其是70年代以来血液动力学监测的开展,容量负荷疗法广泛应用于 RVI 的处理,对RVI 的了解大有进步。近十年来,放射性核素检查和超声心动图的进展以及心电图新导联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无创性检查对 RVI 的检出率。RVI 在诊断和治疗上有别于左室梗塞,是一个较为棘手的临床问题,故综述如下。尸解所见的右室梗塞一、发病率,各家报道很不一致,3%—43%不等。死于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高于30%,为其它死因的2—3倍。值得注意的是Harnarayan 等报道20名死于心源性休克的 相似文献
48.
一、历史的回顾近百年来学者们不断提出冠状动脉痉挛可可引起心绞痛这一观点。具有代表性的有:Latham提出“心脏痉挛”概念。1867年Nothnagel等提出全身性动脉收缩假说。后来Huchard提出心绞痛是冠脉器质性或功能性狭窄引起缺血的结果。1910年Osler认为休息时心绞痛最可能的原因是冠脉痉挛或狭窄。十九世纪20年代Danielopolus首次提出心肌氧的供需失衡理论。其后Gallavardin认为心绞痛的一个类型是休息时心绞痛,其冠脉正常;另一类型是劳力性心绞痛,同一病人可兼有两种类型的心绞痛。本世纪初,冠脉痉挛概念曾为学者们所重视。但是20年代Keefer等认为粥样硬化的冠 相似文献
49.
由于心肌梗塞部位及范围不同,临床表现及并发症也不尽相同。依据心电图对心肌梗塞部位及范围的判定,虽各学者之间不完全一致,但大体上已有共同的趋向,经病理证实,都能反映得很准确。一般来说,广泛前壁及前间壁心肌梗塞来源于冠状动脉左前降枝病变,而下及后壁源于右支或回旋支病变。对于不同冠脉流域血流受阻而带来的心肌坏死及其所带来的异常病生状态,作相互比较的资料不多。文献上曾提到下后壁梗塞易于发生传导阻滞,又说前壁梗塞易于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其它异位心律紊乱等。究竟如何,也有待进一步验证。作者收集两个 相似文献
50.
Mar cometra MD Raffaele Giubbini MD Savina nodari MD Emiliano Boldi MD Maria Grazia Modena MD Livio Dei Cas MD 易家骥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1,(2)
背景 :美多心安和卡维地诺都对慢性心衰病人产生有益的血流动力学和临床作用 ,卡维地诺比美多心安具有较强的抗肾上腺能作用 ,但这一药理学差异是否导致两药的血流动力学和临床差异仍不明了。 方法和结果 :15 0例心衰病人 (左室射血分数≤ 0 35 )随机分为双盲治疗的美多心安组和卡维地诺组。 13~ 15个月后 ,卡维地诺组 [(4 9± 18)mg/d]休息时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大于美多心安组[(12 4± 5 5 )mg/d][分别为 (10 9± 11 0 )U和 (7 2± 7 7)U (P =0 0 38) ],运动时左室每搏量和每搏做功增加也大于美多心安组 (P <0 0 5 )。此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