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47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通过对兔骨骺软组织的冷冻保存和进行同种异体移植模拟研究,为临床骨骺软骨的保存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个月龄的新西兰大白兔的髂骨骨骺24份。用10%二甲亚砜(DMSO)冷冻保护液保护后,用温度速 降仪使骨骺软骨的环境温度逐渐降至-80℃,然后迅速放入液氮中保存1、3、6周。取出后在室温下置入等渗盐水中复温。其中12份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查;另12份作为供体,植入同种成年兔股骨头部分缺损中,分别观察4、12和24周。然后取出股骨头进行大体、 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实验显示,在上述冷冻条件下,大部分骨骼可存活并保存骨骺组织生长塑形,逐渐骨化和替代关节软骨的功能。结论:只要冷冻条件合适,骨骺软骨组织保存一定时间后仍具有生理功能,这为临床上修复骨骺损伤和关节软骨缺损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骨肉瘤组织中血管生成拟态(VM)的存在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骨肉瘤标本66例,采用CD34和PAS双重染色方法检测骨肉瘤组织中VM存在情况,探讨骨肉瘤VM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以及VM与黏着斑激酶(FAK)、迁移诱导基因(Mig)-7表达的关系。结果 66例骨肉瘤中存在15例VM,阳性率为22.7%。骨肉瘤VM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术式及术前化疗坏死率无关。VM(+)组FAK及Mig-7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VM(-)组。VM(+)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转移生存期均短于VM(-)组患者(P<0.05),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显示VM和术前化疗效果是预测骨肉瘤生存期和发生转移的两个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VM存在于骨肉瘤组织中并且是其重要的预后指标,FAK及Mig-7与骨肉瘤VM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巨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和病灶刮除同种异体植骨内固定手术的疗效.[方法] 2000~2010年本科共收治并随访股骨近端巨细胞瘤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17 ~44岁,平均28.9岁.Campanacci's分级:Ⅰ级5例,Ⅱ级5例,Ⅲ级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Campanacci's分级为Ⅲ级的患者行肿瘤广泛切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其他患者均行肿瘤病灶刮除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结果]本组病例术后髋关节疼痛均完全消退,所有患者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巨细胞瘤.术后随访时间24 ~ 72个月,平均42个月.随访期间1例Campanacci'sⅡ级的患者在术后24个月时肿瘤复发,未出现其他术后并发症.[结论]股骨近端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往往缺少典型的偏心性和膨胀性改变,穿刺活检成功率也不高,诊断具有一定难度.病灶刮除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是治疗股骨近端巨细胞瘤安全有效的术式.术中用高频电刀反复烧灼残腔骨壁有助于消灭残留的肿瘤细胞,而移植的松质骨愈合后可提供良好的远期功能学预后.  相似文献   
24.
目的对异体骨移植内固定术治疗纤维结构不良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方法对2001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行异体骨移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52例纤维结构不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7例,女性25例,平均27.1(8~70)岁;单发46例,多发6例;股骨24例(股骨近端18例),胫骨16例,肱骨8例,其他部位4例。临床表现:疼痛34例,病理性骨折8例,畸形5例,肿块2例,其他3例。平均病程2.8年(2个月~11年)。采用病灶彻底刮除、同种异体骨植骨及内固定术,对伴有畸形者同时予以截骨矫形。结果 42例患者平均随访2.4年(6个月~9年)。3例患者出现植骨吸收,其中1例截骨矫形出现钢板螺钉松动。结论彻底病灶刮除、同种异体植骨及有效的内固定是治疗纤维结构不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5.
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比较全椎板切除术及经椎板双侧开窗术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通过对113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获得随访81例,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全椎板切除术后的治疗满意率为84%,双侧开窗术为87%。结论手术方式的不同对治疗效果无明显影响,关键在于掌握好适应症,针对不同临床表现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术式。  相似文献   
26.
早期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早期手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价值 ,以选择最佳手术时机。 方法 :采用后路间接椎管扩大、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 ,对 6 7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依据手术时间随机分为早期和晚期手术治疗两组。 结果 :6 7例中无神经损伤 32例 ,椎管侵入 (37.16± 15 .15 ) % ;合并神经损伤 35例 ,椎管侵入(4 8.5 9± 16 .89) % ,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5 )。早期手术组 2 9例 ,晚期手术组 38例 ,术前侵入椎管比例分别为 (4 3.97± 12 .90 ) %、(4 1.5 2± 16 .15 ) % (P >0 .0 5 )。治疗后早期和晚期手术组侵入椎管比例分别为 (2 0 .6 9± 15 .93) %、(2 7.37± 12 .89) % ,早期组椎管矢状径平均改善 2 3.2 8% ,晚期组为 14.15 % (P <0 .0 5 )。 结论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引起的椎管狭窄与神经损伤密切相关 ,从受伤到手术的时间间隔是影响椎管廓清的重要因素 ,早期手术能改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管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一期关节置换手术选择性治疗陈旧性髋臼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在掌握手术指征的基础上,对12例陈旧性髋臼骨折患者一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通过固定骨折、颗粒状松质骨植骨、金属钛网的使用等方式来重建髋臼。结果治疗优良率达75%,2例患者需要再次翻修手术,无感染、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部分髋臼骨折的患者可以通过假体置换手术,恢复关节功能,早日下床活动,避免了关节病残及继发的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内皮抑素(ES)对小鼠不同生长期皮下肉瘤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 随机将60只肉瘤荷瘤小鼠分为早期对照组(NS1)、早期ES组(V1)、中期对照组(NS2)和中期ES组(V2),每组15只.两ES组瘤体周围注射ES,1次/d,连续给药14 d;两对照组给于等量生理盐水.观察肿瘤生长情况,计算抑瘤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V1和V2组瘤体明显小于NSl和NS2组(P<O.01或P(0.05),Vl组抑瘤率高于V2组(45.83% vs.30.54%)(P<0.05);V1和V2组MVD明显低于NS1和NS2组(P<0.01),V1组低于V2组(P<0.05).结论 ES可显著地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早期用药效果比中期用药更好.  相似文献   
29.
目的分析左室腔中部梗阻(MVO)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MVO及其病因的临床价值。方法对73例左室腔中部血流速度≥2.5m/s(最大压差≥25mm Hg)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25例肥厚型心肌病(HCM)与48例非HCM患者左室腔中部均测及特征性收缩中期失落呈刀锋状频谱图,左室中部平均流速3.11 m/s。(2)HCM组与非HCM组比,室间隔厚度(19.12±7.27)mm与(11.63±2.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房大小(42.16±5.70)mm与(39.14±5.9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左室腔中部流速(3.08±0.74)m/s与(3.09±0.70)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非HCM组心室率(92.12±20.96)次/min,显著快于HCM组的(74.04±8.56)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HCM组出现低血压及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者明显多于HCM组。(3)分析非HCM致MVO原因,高血压25例,S形室间隔4例,其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19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对诊断MVO具有重要价值。高血压心脏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交感过度激活及正性肌力药是非HCM致MVO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在骨肉瘤抗血管生成治疗及化疗疗效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5例原发性骨肉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组(n=14)和化疗组(n=11),对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后行64层螺旋CT扫描,分别比较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及灌注参数的差别,并对灌注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该组患者血流量(BF)、血容量(BV)、Patlak血容量(PBV)和对比剂起始时间(TTS)下降显著(P<0.05),毛细血管通透性(PS)和对比剂峰值时间(TTP)变化不明显(P>0.05)。化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参数变化均不显著(P>0.05)。治疗前后两组肿瘤体积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F、BV、PBV和PS值均与MVD呈正相关(P<0.05),TTS、TTP与MVD无相关关系(P>0.05)。化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组和化疗组两年生存率分别为84.71%、55.25%,两组生存曲线整体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PI可为观察骨肉瘤治疗后改变及判断预后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