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14篇 |
免费 | 511篇 |
国内免费 | 23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5篇 |
儿科学 | 66篇 |
妇产科学 | 72篇 |
基础医学 | 385篇 |
口腔科学 | 168篇 |
临床医学 | 1166篇 |
内科学 | 525篇 |
皮肤病学 | 82篇 |
神经病学 | 74篇 |
特种医学 | 19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4篇 |
外科学 | 273篇 |
综合类 | 1621篇 |
预防医学 | 732篇 |
眼科学 | 80篇 |
药学 | 651篇 |
18篇 | |
中国医学 | 760篇 |
肿瘤学 | 16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179篇 |
2023年 | 275篇 |
2022年 | 341篇 |
2021年 | 378篇 |
2020年 | 343篇 |
2019年 | 226篇 |
2018年 | 199篇 |
2017年 | 148篇 |
2016年 | 162篇 |
2015年 | 186篇 |
2014年 | 476篇 |
2013年 | 343篇 |
2012年 | 347篇 |
2011年 | 332篇 |
2010年 | 348篇 |
2009年 | 282篇 |
2008年 | 310篇 |
2007年 | 253篇 |
2006年 | 249篇 |
2005年 | 293篇 |
2004年 | 260篇 |
2003年 | 214篇 |
2002年 | 115篇 |
2001年 | 107篇 |
2000年 | 111篇 |
1999年 | 97篇 |
1998年 | 66篇 |
1997年 | 66篇 |
1996年 | 65篇 |
1995年 | 61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27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4篇 |
1976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目的研究云南省彝族人群t-PA基因Alu重复序列插入/缺失(I/D)多态性分布情况,为探讨t-PA基因相关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对云南省晋宁县275例彝族健康个体的t-PA基因Alu重复序列插入/缺失(I/D)多态性进行分析,计算II、ID、DD基因型频率和I、D等位基因频率,与其他人群进行比较。结果云南省晋宁县彝族人群t-PA基因的II、ID、DD基因型频率分别为24.36%、48.36%、27.27%,I和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8.55%、51.45%。与报道的巴基斯坦人、印度人、韩国人、日本人和美国白种人的人群相比较,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英国白种人人群相比较,无论基因型分布还是等位基因频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A基因Alu重复序列I/D多态性的分布在不同种族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高文洁 《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6,5(10):88-89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国内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传染性强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考虑为近距离飞沫传播及接触传播,其他传播途径未能确定。为确保外科治疗重要场所——手术室不被SARS病源污染,在实际工作中从环境消毒,物品准备、术前查看病人等各方面实施防护工作,确保手术病人不发生感染,以确保病人安全渡过手术期。本文就SARS流行期间,如何做好手术室的防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6.
107.
围产儿6873例出生缺陷监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出生缺陷则是严重影响出生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解我院围产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及缺陷种类,找出致畸的相关因素,探讨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的有效干预措施;对我院近3年的6873例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多语性失语症的临床特征及康复。方法报道1例母语为朝鲜语和汉语且日本语流利的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因车祸颅脑外伤导致多语失语症的临床康复过程。结果和结论经2~3个月康复治疗后,患者沟通能力进步,主要以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恢复为主。各种语言呈现不同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0.
急性心肌梗死的出现多因冠状动脉出现急性、持续性的缺血、氧,导致心肌出现坏死所致,临床出现持久且剧烈的胸骨后疼痛为主要表现,且此症状在休息或是服用硝酸酯类药物后,不能完全缓解,并伴有进行性心电图与血清心肌酶增高等现象.当此类患者出现ST段抬高时,易出现斑块,并在短时间内会造成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起心肌细胞坏死,治疗不及时还会增加死亡率.目前,临床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采用PCI治疗,但因不同因素的影响,PCI术后易出现其他应激反应,影响治疗及预后.因此,临床为提高治疗效果,于PCI后给予替罗非班治疗,但此药物因不同的给药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不同.故本文旨在研究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PCI后替罗非班给药方式对心功能与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